问: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丐是骗子,指出明知是骗子而财布施的行为不合适。财布施是培养慈悲心,但如是骗子,三宝弟子所作的财布施给他人的印象很不好,那我们应该继续做下去吗?怎样做才能更完满呢?答:世间常有所谓的聪明人,看到人家做善事,他马上就进行中断..
当下
呼吸是我们无比名贵的修行伴侣
呼吸,是心理的,也是心理的。当我们重要的时刻,当性格急躁的时刻,呼吸是异常短促的,异常不正常的,异常不流畅的,甚至说,异常的起伏不定。当心坎镇静的时刻,心坎是异常纤细的,而有规律自然的,流畅的。所以呼吸是生命状态,也是心理功能表现。佛说过,生命就在呼吸之间。里..
大安法师:君子之学 法喜充满--
君子之学法喜充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引文是《论语》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提纲挈领、贯穿全篇的理念。可以给出一个题目:君子之学。《说文解字》中解释学是觉的意思,不是一般学习知识的范畴..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经由过程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赞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使内在的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个中,落空感化。同时,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又在心坎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既是心念之..
何为直心是道场?
我们常听人说直心是道场,一些人可能误以为心直口快就是直心。引《维摩诘经》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其实,心直、口快,反而是一种习惯,口无遮拦,并不是真正的直心。这句源自《维摩诘经》菩萨品里的原文是这样说的:佛告光严孺子。汝行诣维摩质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
若何征服妄念与烦恼?
我们随时随地在起各类各样的妄想、念头,难以把握。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说话和行为背后的念头都是心念,心念无法控制,人生就如同没有刹的车一样。那若何练习我们的心念呢?要想调服自己的妄念、烦恼,不能靠打压念头,而要靠清晣地觉知念头的生起、流变、直到消失的全部微细过程。..
禅所说的“无我”是如何的?
顺治皇帝削发的时刻写过一首诗: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这个其实就是思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的平生是如斯的短暂;在广袤的太空之中,我们的生命是如斯的渺小。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无论付出过若干的努力,最终都是化为尘土,这个我们都能够融会..
何谓不立文字
禅宗一法,虽称教外别传,然则历来主张藉教悟宗。也就是说,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只是不执著文字之相,并不消除佛言祖语的启发与印证。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一向传到五祖,都是以《楞伽经》作为一宗的根本教证。同时五祖也慢慢地由《楞伽经》转变为以《..
觉知每一念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平常在祖师的语录、禅宗的书本上面所看到的当下一念。禅宗的功夫,一定是要落其实当下一念上。我们进修佛法,进修打坐,总想求玄求妙,总想佛菩萨加持,其实,所有的微妙都在这当下这一念上。我们仔细地体会,当下这一念,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
斋僧的功德和意义
『赞僧功德经』佛陀曾云:诸法因缘生,安住希求意念中,为彼悉作何祈愿,即得如是之成果。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四十二章经』上云:饭恶..
发大心的人缘
发大心的人缘发大心的人缘(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②实智菩提③方便菩提(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心愿为立行之准(丙)发大心的人缘①念佛重恩②念父母恩③念师长恩④念施主恩⑤念众生恩⑥念死活苦⑦尊重己灵⑧懊悔业障⑨求生净土(10)念处死久住(丁)普劝发心反躬自省..
至诚悛改、积德改命
至诚悛改、积德改命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悛改积德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泄气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悛改、懊悔、积德、不因循苟且,如斯等于莫大的善。我们当知生命的真实意义,在於追求圆满、至善的品德教养。德业的教养,无过於珍爱与..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依三宝如同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被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同样的来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学生,必须先受三皈依的典礼,在典礼方面,其意义是没什么两样。统摄一般人不敢皈依三宝的立场,平日有五点..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
宝志大师:奇行世难知
宝志本姓朱,少年出家,随师父修习禅业,一向恭谨勤奋,到宋泰始(公元465-471年)初年却忽然变得行迹怪异起来,居止不定,饮食无时,几寸长的头发蓬乱如草,却不梳不剃。肩上一条锡杖,杖头挂些刀剪、镜子、布匹一类的东西,常常就这样赤脚穿行于大街小巷。到齐建元年间(公元47..
佛经故事:年轻比丘痴迷美少女佛陀教诲令其彻悟
编者按:一般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出家之后,当下就能获得无上成就,可以超脱尘世,可以成佛成圣,完全没有烦恼。但事实上,出家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出家受戒之后也有可能遇到其他挫折、障碍,但这些不妨碍修行,也许违缘逆缘更能让人幡然醒悟,从而真正得大自在。在佛经中就有不少类..
体光老和尚:养猪放生场里的圣僧
这古来有很多人哪,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是弘扬佛法了。太白顶西边有一个虎山,那是白马寺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清朝咸丰年,到那庙里去了一个人,问:你是哪里人哪?说:我不知道。你看这个人,他哪里人都不知道,问:你家里姓什么?也不知道,说你有多大岁数?也不知..
我更在乎的是劫匪的命.
我更在乎的是劫匪的命.印度北部有个村落,叫格依玛村。这里地盘贫瘠,人们生活穷困,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村民们也想改变现状,苦于找不到生财之道。离格依玛村不远有一条公路,属于那种简略单纯公路,路况不算好,经由那里的车辆经常发闹变乱。有一次,一辆装载着食用罐头的货..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检查完毕 可以放行
这事后成了禅宗修行的公验,赵州和尚说:检查完毕可以放行。(图片来源:资料图)赵州禅师,与他的酒保文远对话:师因与文远行次,乃以手指一片地,云:这里好造一个巡铺子。文远便去彼中立,云:把将公验来。师便打一掴。远云:公验分明过。这短短的65个字,描写了一个即有趣又深..
心静则国土净 当下处处可参禅
心静则国土净,热闹场中作道场,当下处处可参禅。(图片来源:资料图)有一位忠诚的佛教信徒,天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刚巧碰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异常欣喜地说道:你天天都这么忠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
行住坐卧 不忘修行
懂得用功的人,随时随地都邑提起正念,不论是闲是忙、或动或静,随时随地都邑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中都不忘修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排队、坐车、走路、做家务,把碎片化的时间奇妙地应用起来,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功课,而做功课的当下,就是修行。..
禅堂用功夫——亦行亦坐
用功夫,有时在静中比较轻易响应,但在动中却不轻易响应,有时在闲时能响应,忙起来就不响应。禅堂里的这种修行形式――亦行亦坐,就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动静闲忙之中,都能够用得上功。行香有时也叫跑香。行就是慢慢走,跑则是加快办法快走。不管是行是跑,都要求我们身动心不动。脚..
圣严法师:每日打坐之道
问:若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这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若干人只是因为不知道若何进行,乃至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准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小我,离开禅中间..
明旸法师:学禅举要
禅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二种不合的阶段。如来禅就是根据佛经所说的禅学事理,即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之后,对金色梵衲摩诃迦叶尊者,传授处死眼藏和衣钵时刻,所说的法语。祖师禅是达摩初祖,航海东来,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说话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事理。不..
惟觉长老:禅与人生
(一)佛法傍边,最重要的就是禅。古德曾说,修行学佛要从三方面去努力:学佛的口、学佛的身、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研究经教或修任何宗派,假如不知道禅的事理,就没有学到佛的心要。因为禅就是我们自己的素心本性,迷失素心本性,学佛就落空了偏向。古德云:禅者,佛之心;..
念佛功德,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译:一称[南无阿弥陀佛],所具足的善根无量无边,可以进入极乐国土。《观经》言: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译: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
皈依后身体不适怎么办
皈依后身体不适怎么办皈依后身体出现一些疾病,比如肚子胀痛,头痛欲裂,而且观修看书时,心里不能清净,不能集中,甚至感到看不下去,怎么办?我们可能认为,皈依今后肯定一切都好了,于是特别执着这个结果。假如身体有一点点反应,就很在乎了:怎么皈依了还能抱病呢?也许是因为..
什么叫受五戒?
受五戒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本,然则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凸起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斯,现在分别列举如下:一、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
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一、众生受戒入佛位诸位善须眉、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喔!可贵的这种好良缘,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整理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