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离我到底有多远?死亡,与我到底有何关系?死亡,到底是什么滋味?我想死一回,体验一下万念俱灰的死亡。参加过两次现场助念,亲眼见证如婴儿沉睡般的宁静。这次借培训的机会,扮演了一回往生者,与大家分享我的死亡体验。生——死,一场拔河早上与孩子们在一起,开展了家庭亲..
天堂
试谈《生命的回归》引导思路
《生命的回归》从认识的回归、自然的回归、自我的回归三个部分来说明:人生是什么,生命工程如何改造。重点是重新认识人生,思考生命。一、人生是什么?1.人生由生活、生死、生命组成。2.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分为基本生活和生活质量(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自己是在哪个层面上?..
正见真理,勇往直前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一般人对世界有两种态度:贪著或厌离。西方宗教普遍认为尘世是短暂、虚幻的,天堂才是永久的归宿。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是轮回与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两者都有“出世”的情怀。佛..
一名环保者的反思
简单分享一下读了导师的《佛教的环保思想》之后,我内心的一些触动和感受!总之,一边读,心里一边感慨万千!既有紧迫感,又有喜悦感,既有信心,又有惭愧!说到环保,我得先分享一些个人经历。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应该是1995年前后,环境问题已经初现端倪了。比方说,新闻里常说伦敦..
舍得,舍不得
下班路上,听蒋勋先生的《舍得,舍不得》,讲的是学生为他刻的一方印:舍得,舍不得。我还有蒋勋先生的这本《舍得,舍不得》的书。先生说,当初设计,大概有许多舍不得——许多东西舍不得,许多地方舍不得,许多时间舍不得,许多人舍不得。有时候也讨厌自己这么多舍不得。过了中年..
同喜之喜,期待同修之悦
进入三级修学成为同喜班的一名学员,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因为最初听闻佛法是受母亲的熏陶,自己一路摸索,也受到周围学佛师兄们的帮助指导,但仍然是处于一个较为困惑的状态,直到我的兄长被邀参加佛教心理学论坛,接触了济群导师后,很坚定地向我推荐了菩提书院。进..
我是否该追随圣人的脚步
什么是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自打记事起,这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所谓“永远的幸福”,大概只存在于儿时的童话书里。现实生活中,更多只是一点零星的有关“快乐”的记忆,像是流星划过漫长的黑夜,只是瞬间的光亮。而剩..
以法乐彼此滋养
——团队氛围对于个人修学的意义昨晚跟以前带班的师兄们一起聚会交流,大家提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学习班级服务的内容会有一种莫名又显而易见的抵触情绪、烦恼心绪。就是不愿意看!就是看不进去!我好好学习《道次第》就行了,我承认班级很重要,我也努力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学员,但是..
南怀瑾: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南师怀瑾先生讲于十方禅林寒假共修会一九八五年元月你们目前这几天用功修持准提法,一开始还算精进、专一,但是连续的几个七期,是否能坚此一念,贯彻始终,甚至法会圆满后,仍然能将自己全部身心投注于准提佛母无尽无边的深妙法海中,那..
明如居士:从万法唯心造来思维业果
在佛法的经论中经常可以看到“因果”和“业果”这两个词汇,有人问:“因果和业果这两个词汇所指的意义有什么差别呢?”从字面上来说,因果泛指一切事物的演化过程。事物在演化过程中,前前时刻的存在称为“因”,后后时刻的存在称为“果”。例如,我从一个儿童长大成为如今的样子..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
《药师经的济世观》根据南怀瑾先生于一九八一年为了十方书院的出家同学作的演讲录音编辑而成。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这本经典时,深入极微细处,并以自他人生经历,举例融会经义,谆谆告诫,处处提示,亲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领悟。南师更特别强调,《药师经》的重点,在于药师佛的十二..
漫谈两性关系
印光大师嘉言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之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抛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世..
南公上师:真正的佛法 没有佛教的形式!
学佛无形式(资料图)学佛的人讲要发心,到庙子去的居士们,听到和尚们说“你要发心啊”!就是说你要拿钞票出来布施,或者你要盖个庙子,那个是发心,发布施的心。但是真正的佛学、佛法、佛教,叫你发心是发“了生死”的心,这个才叫发心。这个发心,就是佛经上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明如居士:心地善良的人会吃亏吗?
常听到有人说:“心地善良的人会吃亏、会受人欺负。所以,人不要善良,还是要学会凶狠一点、自私一点,才能保护自我。”也常听到有人说:“学佛的人没有竞争力,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还是不学佛的好。”事实上,持有这种观点者,不能不让人生起同情和悲悯。这种观点完全是一种颠倒的..
南怀瑾:我对待鬼神是这样的态度!
南怀瑾先生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乘,证道成佛。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
南怀瑾:什么是长生久视之道
“长生久视”,又是一个大问题,是几千年来讨论纷争,一个解决不了的道家问题。例如“祛病”是道家的工夫,起码少病或无病,绝对健康,“延年”是活得更长久。而道家标榜的“长生不死”,这个不死的观念有问题。死是要死,可以活得长久一点,或者活上千把年也许可能。但正统的道家..
庐山莲社西方发愿文
【原文】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
地狱有没有?其实在人世间就可以看到!
轮回与地狱在民间的佛教观念里,大都是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至于因果的道理如何?轮回的道理何在?又都搞不清楚。那么,是否彻底的相信呢?那也未必。一般都是盲目的信仰,盲目的信仰就是迷信。民间流行的净土宗,提倡修持念佛法门,就可以往生西方。这其中的道理在那里?大都搞不..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总是一脸愁容?
绝大部分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没有信仰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
王博谦居士《学佛浅说》
人何以要学佛列位要知道人们,何以要学佛的理由,须先知道释迦牟尼佛,何以出生的缘故。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就是人们的生死大事。列位要知道,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在佛教的名词,叫作佛性;在世俗通用的名词,叫作灵性。本是无形..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一个家庭不管老人,都把孩子摆在第一位,这个家要败了。这句话很重要,可是很多人没读过。他假如读到,孔子说我假如都想我孩子,会不吉祥,他会开始反思。要出去吃饭都是先想到谁?要出去玩都是先想到谁?都是先想到孩子,想去麦当劳,是吧?出去玩,..
看起来像是在享受,其实并不快乐
我们明白了从自己的念头开始,也要懂得去规画自己的人生,以至于规画下一代的人生。现在市面上常常在强调人要懂得生涯规画,这个名词也是很常见。少年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在功利主义的社会之下,人的少年像天堂,中年像战场,老年像坟墓。常常在强调适性发展,随他的个性去..
骂我的人都是送福报给我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你没有过失,人家误会甚至毁谤、侮辱你、坏你的名声,你披了这个恶名,子孙往往可以骤发。这个就告诉我们,人欠你,谁会还你?老天爷会还你。所以天底下的事情都挺公平的,不要心里不平。那这段,你再细细去想一想,被人家骂,子孙可以..
简单施食,就可以快速获得五种功德!
因为因果,生活中,不论我们让其他的生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最后都会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出现。佛经上告诉我们,施食,也就是给人吃饭给动物吃饭,有五种功德。我把它概括为五个字——“命、色、力、安、变”。命,就是命运的命;色,就是颜色的色;力,就是力量的力;安,就是安..
蔡礼旭:不是先生变了,是自己的心变了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女儿,对着大家说,我跟你说,我爸爸能生到我真是他八辈子的福气,真是他莫大人生的福分,他才能生到我,我对他多好!我们光听这番话就知道他绝对不是个孝子。因为孝子时时道义对待父母,道义是本分,本分的事自己没做好,很惭愧。孝子每天都..
什么样的人是佛,你身边有吗?
什么样的人是佛?一、说话不急不慢;二、做人不卑不亢;三、吃饭不咸不淡;四、遇事不怒不怨;五、待人不分贵贱;六、得失很少分辨。怎样可以成佛?一、处境能上能下;二、处事不上不下;三、做事拿得起放得下;四、始终活在当下。人生贵在一“耐”字,要承受得住,经受得起耐冷,事..
蔡礼旭: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从哪里看?
诸位老师,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从哪里看?从心地上看。比方大家希望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於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在家庭里面去帮父母、长辈分担家务,这个非常好,叫习劳。他真正去做,才能感觉到家人的辛劳,家人的不容易,所以让他劳动。有个女孩,初中生,她们..
明如居士:学会“找好处”
无论是抱怨的心念,还是抱怨的语言与行为,都是由嗔心所引发的。一个人心中对某件事生起嗔心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我爱执”,二是心中有了“这件事对我有伤害”的想法。总的说来,去除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嗔心的方法,其实就是在这两点上面下功夫。通过修持“人无我”的空性..
找到幸福的开关
一直到现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总会多注视一眼。而每次走进超级市场,看到满墙满架的汽水、可乐、果汁饮料,心里则颇有感慨。看到这些,总令我想起童年时代想要喝汽水而不可得的景况,在台湾初光复不久的那几年,乡间的农民虽不致饥寒交迫,但是想要三餐都吃饱似乎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