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是否属佛法?藏密所依的密经很多出处不明,释尊在经教中也未提及,故很多佛教人士或学者皆不认为其是佛法,也不认同藏密之大藏经。本人的看法并非如此,本人认为广义而言,一切法皆佛法,就狭义而言,佛的教法除释尊所开示者外,应该也包括其他佛菩萨所开示之法,在汉传经典中,有些佛经..
观想
关于供养佛菩萨圣像的问题
关于供养佛菩萨圣像的问题供养与礼拜佛菩萨一般而言不是麻烦的问题,但为了顾及金刚护法(尤其较低层次者)的观感,有时也不能太随便。对于初学佛的人,可以因为不知而受到谅解,但修行有相当成就的人,对供养仪规就要比较重视,以免失礼而得不到护法们的护持(虽然佛菩萨不会在意这些礼节)..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空」是无一切相,不可言说形容者,但空中含藏森罗万相的智种子..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二)如理如法的传法灌顶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不懂得藏语,这一障碍是否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作为接受法的一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缺乏正见指导的前提下去修一..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五)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的淡化,甚至出离心与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四》
(二)座中反应与境界93问:在座上结的手印突然一下子拉开了,是怎么回事?答:那是气的震动。你的身体还没有化空,不要紧,再结起来,气足了是会有这种感觉的。头都要爆的,不要怕,不要去抱头,不会死的。我们的佛性永远不死。但一动念,它就不爆了,就退回来了。所以变化的时候,看到什么恶境..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六》
(四)其它238问:弟子九三年修“莲花印”,九四年和儿子共同打坐中(儿子当时八岁,他五岁时出现过透视、遥视功能),他偶然看见我身上罩着一层黄光,头顶上有佛首,佛首上有黄色光圈。后几天眉毛上方额头上出现一横道绿色光,上坐三尊佛。几天后佛像消失,身上光圈发生变化,开始是..
如何培养报恩心?
报恩心、责任心,是做人应有的品性,慈悲心更为佛教所重视,智慧与慈悲,被认为是佛教的两大基本精神,尤为大乘道的基础。“知恩报恩”,乃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法则,被认为是做人应起码具有的道德,《杂阿含》卷四七第1259经载: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有一天后夜时听到野狐鸣叫,..
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样做人处事的道理?
不止是人,事、物也可以是老师。比方说您看到竹子的时候,你可以跟它学习什么?中国圣贤人很善於跟天地万物学习,那我们来感受一下,您看到竹子,觉得可以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样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观想一下竹子,一节一节很有志气,很有它的原则,好,很好!竹子会垂下来,愈高的时候会稍微垂..
怎么提升对人事物的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问:弟子发现自己似乎没有进步,昨天上课时突然领悟到自己少了一颗恭敬心。虽然时时听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一颗诚敬的心。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才有一颗恭敬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我还是做不到。所以,请老师谈一下。谢谢!答:怎么提升对人事..
如何鉴别真假善知识?
如何鉴别真假善知识?◎陈亦新: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鉴别真假善知识?●雪漠:佛教中有一种鉴别真假善知识的方法。你要看跟他在一起的人,是愈加贪婪、仇恨、愚痴,还是日渐清凉、明白、破执?他们是在升华还是在堕落?这是最主要的。如果一个法越修越傲慢、愚痴、仇恨、贪婪,这种修就没有..
现在流行的瑜伽是正修吗?
现在流行的瑜伽是正修吗?◎陈亦新:瑜伽的本意是什么?目前流行的一些瑜伽、灵修之类的是真正的修行吗?●雪漠:光明大手印是让上师的那种巨大的生物场和你达成共振,上师将他的证量光明传递给你,让你也感受到那种证量光明,这就是加持。“共振”的时候正是弟子与上师相应之时..
如何契入大手印?
如何契入大手印?◎陈亦新:契入大手印有什么窍诀吗?●雪漠:大手印有三个要诀:保任空性就是止,警觉之心就是观,用止观之心去应对世界上的万物,就是妙用。单纯的止或是观生不起妙用,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单纯的妙用而没有止和观就是世俗的行为,单纯的止没有警觉就是顽空。当你把行为融入..
什么是明心见性?
什么是明心见性?◎陈亦新:什么是明心见性?●雪漠:明心就是明白你的本元心、真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察真妄”一篇中间,专门讲过这一点。明白真心是第一步,然后是守住真心,不要让真心“动摇”,把那种觉悟慢慢地扩大,直至充满你生命的每一个时空。也..
我们靠什么来防护心灵污染?
我们靠什么来防护心灵污染?在笔者的《大手印实修心髓》(甘肃民族出版社)中,曾专门谈过防护轮:金刚持前誓转防护轮,具誓坚护成就四事业,百部护法及五部空行,助我速满诸愿赐吉祥。上面谈到的防护轮是奶格五金法修持仪轨中的观想内容。许多修持仪轨中,都有防护轮。这是修行人必修的内..
如何达到“佛我合一”的大手印境界?
如何达到“佛我合一”的大手印境界?香巴噶举派之宗教哲学集中体现在其大手印中。噶举派认为,大手印分为三种:因大手印、道大手印、果大手印。所谓“因大手印”,就是指众生本俱清净的如来藏和光明心,它自然任运,自生自显,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远离分别,绝思绝虑,..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道?(上)内容提要:世人为无明所蔽,皆因这个“执”字。执“我”为实有,执“法”为实有,而生出无穷烦恼,贪嗔痴随之炽燃,种下堕落之因。应了知“我”“法”,皆无实义,皆如梦幻泡影,皆如水中月镜中花。但“..
什么是念佛三昧?
什么是念佛三昧?念佛是净土宗的根本修行法门。念,又作“忆”,是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使忘失的一种精神作用,念佛的内容包括佛之智慧、毫相、相好、本愿、名号等,总称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中说:“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什么是忏悔?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以求灭罪。据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
什么是三皈依?
什么是三皈依?三皈依,又作三归依、三归、三自归等,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一词的梵文Sarana,含有救护、趣向之义。在佛教里,佛、法、僧被尊为“三宝”,因此,三皈依也称皈依三宝。皈依是信受佛法、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成为佛教徒所必经的仪式。一、皈依佛..
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
什么是一念三千?
什么是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智 观心说的深化,集中反映了天台宗的宗教世界观。一念三千的全称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按照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思维模式,一念三千也是在实相的基础上将一念与三千世界(也就是宇宙万有)圆融而建立起来的。“一念”指的是人们当..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这些经论都宣扬..
什么是禅净合流?
什么是禅净合流?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的。从理论基础来看,作为两大独立的佛教宗派,禅..
蔡礼旭: 怎么样对治 恚,对治怒气?
蔡礼旭老师:怎么样对治 恚,对治怒气?诸位同修,怎么样对治 恚,对治怒气?诸位同修,您是用什么方法?我看可能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哪一个标准答案?掌声鼓励,标准答案,「阿弥陀佛」。我在一些地方讲学,因为大半不是佛教徒,他们有的就会说去买东西,大买特买,让情绪舒服一点;不然就拼命吃东..
什么是止观双运?
什么是止观双运?止观双运是佛教禅定修习的基本方法和指导原则,又作止观双修、定慧等持。佛教禅定包含了“止”和“观”两大部分。“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或三摩地,即心一境性,指心持续专注一境而寂然不动。“观”,梵..
南怀瑾:为什么念佛持咒经久没效果?
譬如我们讲八识,整个八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八个识合拢来是一个总体,叫做心王(心)。“心”是个总代名称。换一句话,我们中国佛学由梵文翻译成中国的佛法以后,这个“心”字,我们常常*****,因为中国佛经里头词汇不够,有时..
佛前供养有何意义?
问:有人说佛教不烧金纸银纸,但用果、香、花、烛、茶、供养佛菩萨什么意思?(王计)答:金银纸箔,皆是给鬼之物,佛故无用。供佛亦不过表我诚敬,佛岂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杀,制限素食,故供献亦只用果茶等类。问:有人问,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烛、茶,什么意义,请老师明白开示。(阿桃)答:供..
净土篇(4)
问:释迦牟尼佛的洪名,历史上都有记载,何以阿弥陀佛的洪名大家都要称念,独于历史上无记载乎?(林景星)答:一个国家成立,有职官记载国家之事,后人再据之编纂史书,世界各国,中国最古,史书所载者,亦不过四千余年耳。释尊降世,距今仅二千五百余年,故史有记载,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史书何能知..
净土篇(2)
问:设如临命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不许可时,以致快速移动,及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惟有任其堕落,有否别的方法处之?(黄涵)答:明知是障碍之所,即须设法摆脱。否则自己功夫,来去自由,确有把握时,亦无所谓为惧矣。然密宗尚有大灌顶光明咒砂之法,可以助人往生,但无缘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