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30分钟互动讨论案例

在《辅导员的成长》中,导师指出半小时的讨论交流非常重要。一方面,辅导员要根据学员的分享,引导大家回到当前的学习重点,解决修学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在分享过程中,哪些属于似是而非的观点,哪些属于出现偏差的观点,辅导员需要一一厘清,指出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样..

妙卓:一切都在悄悄变化

参加三级修学已有半年,我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非常欢喜、轻松,也认识到,人生就应该这样活。未参加三级修学前,我是一个急躁、一切以利益为首的生意人。忙忙碌碌的生活、大量的工作、不断扩张的野心,让我的语速非常快。每天行色匆忙,像个机器人一样,没有能力休息和思考,欲罢..

孙悟空为什么怕紧箍咒

10月15日,细雨绵绵的周日下午,静谧的西园寺清凉舒爽,桂花随风飘落。阵阵笑声从前花园的念佛堂传来,原来是善医师兄在进行职场养生的颈椎讲座。“在座的师兄,哪都不疼的举手?”师兄们互相望望,没有一个人举手。“是不是除了没人疼,哪都疼?”这幽默的语气和神情,马上引得座下..

敞开火热的胸怀,用心拥抱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愿意陪你走到未来……”伴随着这样回荡在心中的愿力,9月30日,我和孩子观垚师兄与从上海来的母亲智来师兄在苏州北站汇聚,按义工..

我没时间!

常常有师兄苦恼“我没时间修学”或“我没时间做义工”,看着确实如此:创业艰难、频繁出差、单位活动多、孩子小需要亲自拉扯、父母年纪大需要陪伴等等,既然都是不可抗力因素,只能顺着。我带的班就在同修班第一年里全面爆发了,最极致的一次是那周几乎无人小组共修。除了接纳、鼓..

如何提高自修质

一、目标要清晰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觉得首先要问问自己进入三级修学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正确,或者没有什么目标,就肯定会把修学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更谈不上会想法设法提高自修的质量。所以每次自修前一定要多想想,多问问自己进入..

选择善知识和修习依止法

今年我搬到乡下居住,发现很多人过着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生活,做着很多荒唐无稽的事。比如我爷爷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大伯全家人都认为不能给爷爷吃饱肚子,否则要拉的,不好处理。他们认为“天经地义”,而且“理直气壮”地说出来。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而他们却认为“理所当然”。..

关于“关爱”的反思

过了接受“关爱”的那道心坎,我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修学环境的现状,如何改变义工服务的现状。先说如何改变修学环境的现状。我把它拆解成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师兄;二是如何做好个人自修。随着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反思自己两年多来的义工行,我逐渐发现最大的问题..

关于戒定慧的反思

戒,定,慧,这三个字,只要知道点佛法的人,都耳熟能详。以前,我认为,戒,就是戒律,就是不允许做某事;定,就是入定,禅定,坐着不动,能达到很高境界的样子;慧,就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能阐释佛法经论。法师说,表面看,戒是止息不善的行为,实质上,戒所止的,是我们无始以来的..

记我的第一场导读

历经选拔培训与考核,我荣幸地获得导读员资格,又增加了一条利益大众和增广师之事业的途径。作为一名老师,也许只是身体方面的原因(气血不足),我是不爱说话的人,和身份有些不符。同事曾经开玩笑说,我说话都是要付费的。所以,最初对于导读员,我是不太感兴趣的。但需要有更多的..

我对死亡的感受

本课开始进入下士道的修学,学到“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结合本课,也观修一下自己与死亡的关系。一、自己与死亡的亲密接触经历说到死亡,记忆感觉很模糊,平时基本不会主动思考死亡问题,也比较避讳谈及死亡。不过,不愿意谈并不代表没有。仔细想想,我与死..

离轮回快乐得究竟快乐

本期法义阐述了出离心的重要性,如何修习出离心,出离心达标的标准这三方面内容。第一点是出离心的重要性。出离就是要出离轮回,出离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出离,要发起出离心,同时还要有出离的能力,出离的能力是空性见。为什么要发起出离?因为轮回中的快乐,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痛..

正见真理,勇往直前

本周学习的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一般人对世界有两种态度:贪著或厌离。西方宗教普遍认为尘世是短暂、虚幻的,天堂才是永久的归宿。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是轮回与解脱。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宗教和印度宗教两者都有“出世”的情怀。佛..

远望未来时,回看来时路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依止胜利”和“不依止过患”。《道次第》中的法义,多数立足于利益:依止有依止的利益,不依止有不依止的过患。在了解不依止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识将会产生的过患后,我内心不由警醒:一定要如法依止善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串习增长,确保将来能接受佛法,依..

光明指引与自我拯救

曾经,我有过痛苦的经历,是尊敬的济群导师,让我在最无助、最迷茫的人生低谷,看到了照亮前路的明灯。那时,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走出困局,我的世界一片黑暗,甚至,对佛法快要失去信心。屈指算来,我信佛已经十多年,一直认为自己是很虔诚的佛子,每天精进做功课,诵经、念佛、..

实习辅导员的成长

心平了,一切都好起来了。特别是违缘到来的时候,更能策励自己的发心,而当自己真正发心的时候,一切都会改变的。导师开示:修行的关键,在于要彻底改变过去只关注结果而不注重用心的方式,只注重结果是生死流转的根源,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做事!同样的,承担辅导员的目的是为了..

别样的庆生,别样的感恩

五月,四处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它是挚爱的季节,也是感恩的季节。在这特别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无尘、赵斌、法云三位师兄的生日,我们一起为他们祝福,祈愿三宝加持师兄们平安喜乐,早证菩提。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

情绪如潮,升起落下

清晨醒来,还没到早课时间,躺在床上,突然又想起老公这两年来干的几件蠢事,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存款都挥霍出去了,害得我只好一个人扛房贷,真是苦不堪言,心里好难受。“明知道有风险,还去干,你真是笨!”“一大清早的,你能不能不说!”老公气冲冲地反击我。是的,我不开心,他也..

当下即要修行

就在两个星期前,我还对一位非常年轻的师兄说:“师兄这么年轻,慧根深厚,解脱成佛后一定要记得来度我呀,万一我到三恶趣了,也一定要来度我!”类似的话我和很多师兄说过。虽然在说此番话时心底每每都会有点虚,但是凡夫心马上就会找理由:这是为了多结一点善缘,让我未来的生命..

心变了,世界就变了

加入三级修学已有一年半的时间,获益很多。我来修学,是为突破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的各种瓶颈。那段时间的夜里,我每每莫名地醒来。黑暗中,我睁着双眼问自己:为什么整天就是重复那些事?我活着是为了什么?2015年9月19日因缘巧合参加了学佛沙龙,主题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

你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六一儿童节,各种群、各种朋友圈在晒着老少儿童们的快乐,我还说:年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失童心。童心是天真的,无邪的,快乐的,纯真的,我们可以把一切美好的词献给童年。也就在这天下午,我接到曾经单位的同事发来微信说:在吗?我说:在。她说: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我回复..

如何克服辅助员报名前的心理障碍

我是同修班的学员,目前是一名实习辅导员。在我报名辅助员、辅导员之前,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看着身边师兄们做了辅导员、辅助员,心里很是羡慕、佩服,更为他们高兴。但是事情落到自己头上还真的有点犹豫。我曾经经营过培训学校,又在教育行业协会兼职,“上台”对我来说不是难..

认识苦

从本期法义《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中,我了解到佛陀开示的四谛法门包含苦、集、灭、道,佛法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苦到平息苦。这种平息不是暂时的平息,而是彻底的止息,从根本上解除轮回之因。每次看完法义,我都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目前的生活是苦的吗?如果是苦的,原..

狂心顿歇后的宁静

作为一名80后,我们的早期教育中特别强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将这些励志言辞深深地印在心里,努力学习,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每每读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我的内心也会升起..

关于布萨的几点思考

参加布萨大约有三年多了,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参加布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是觉得作为辅导员,规定是要参加布萨的,所以就参加了。回想过去,我对布萨是不带好感的,因为每次参加后都是带着烦恼和情绪回家,内心有蛮强的抵触,觉得大家都在检讨别人存在的问题,看不到自己..

修行从聆听开始

我毕业工作至今快20年时间了,一路走来,从毕业工作,到娶妻生子,再到买房买车,其实还算是挺顺利的。之所以加入三级修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一直以来将之误以为是中年危机的人生困惑。这个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人生除了追求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外,还有什么更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生命中给我最大痛苦与伤害的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是我的妻子;这两个人也是我生命中最值得感谢的贵人。从小到大,在父亲一贯的不认可中,我成长起来。父亲对我要求严厉,每次我同别的小朋友打架,不小心碰伤或被玻璃划伤的时候,不但得不到父亲的关怀,反而得到的永远是父..

设计“问题串”直面凡夫心

“辅导员,写札记耶,让有限变成无限,利益众生。”观历和妙季师兄作为文宣义工一直在推动师兄们发博文。最近他们把目光投向我,而且观历师兄连题目都帮我想好了,“师兄,就写三十分钟讨论的问题设计吧。”我无法拒绝,他们是我所带班的学员,被他们提醒,内心感到很惭愧,今年已..

有效引导,就在“一念”生起时

不久前,我对暇满人身的难得和义大又做了一次深刻思惟。我们都知道“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我们也都知道人的身份意义重大,暇满人身更是得到解脱的大好机会。如我能有幸修学佛法,是因为当初看了《了凡四训》,心灵受到巨大震撼,生起“原来命运能够改变”这一念..

共业,我该往何处使劲

学习《导师在鹿野苑的开示》,“看到遗址,有一种沉重感、悲伤感。这种感觉不是因为佛教,而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众生没有福报。看到遗址,也就看到了印度佛教的现状。”我是否能够理解?看第一遍视频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遗址就代表佛法的现状?可是随着后面导师讲解“佛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