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

如果家人强烈反对自己学佛,是不是只有放弃?

问:如果家人强烈反对自己学佛,为了不让他们造罪,是不是只有放弃?索达吉堪布:这是一种不懂佛法的愚笨想法,你如果去随顺他们,最后又会如何,难道他们从此可以不造恶业吗?而舍弃正法、舍弃出家去还俗的罪业,将来会有怎样的业报呢?他们没有福德机缘,对佛法不理解,也没有入..

一切外境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当情绪的波浪生起时,学会做一个观察者,不分别、不评判、不逃避、不压制,看着它生、住、异、灭,如同波浪的起伏,最终归于平静。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杂的情绪所困扰,甚至长期被它们操控而无法解脱,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提起觉照。《心经》的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

夫妻是镜子,能照出彼此的缺点

记得有位教授说,夫妻是一面镜子。在别人面前可以伪装,但是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可以暴露所有的缺点。有的人在外面是谦谦君子,或者是淑女,但在家里吵架,完全是两码事。教授又说,夫妻是镜子,能照出彼此的缺点。古人讲夫妻之道,要相敬如宾。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夫妻吵架..

修行路上,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问:修行路上,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索达吉堪布:人生的道路坎坷跌宕,解脱的津梁蜿蜒崎岖。有的人(邪见者)会迷失方向,前往茂密的森林;有的人(失信心者)会退失信心,掉头退回原地;有的人(小乘行人)因疲劳懈怠,半途停滞不前;有的人(求世间法者)为湖光山色所引诱,..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中讲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出三界呢?这是佛门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问题,修学佛法若不出三界,不解脱生死轮回,学佛就没有达到学佛的宗旨,既然如此,该如何修?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诸位同参们!三界..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觉。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

今生共解脱

共修后回家,下了地铁后,我决定转公交车。天微雨,没带伞,就把帽子戴好。家离地铁站还有4公里,地铁站附近有很多“黑车”,但家里师兄告诫“不安全,一定坐公交车或打车回来”。难得,我愿意听他一次话。只见前面一位面相庄严的撑伞男士对我笑了笑,使使眼色,于是我也回报他以..

善他即善己

从前有个书生,不知为什么很讨厌僧人,可他一次出远门恰好碰到了一位老和尚,因为要同往一个地方去,两人相伴而行。这一路上,书生用尽各种方法讥讽、嘲笑老和尚,但老和尚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对书生的侮辱无动于衷。快到目的地了,老和尚对书生说::“假如有人送你一份礼物,可是..

性格決定面相,美貌也是一种福报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

业力深重该如何走出困境

问:上师,弟子似乎又走入了误区和困境,总是觉得业力深重的自己好像已经无可救药,不知道该如何走出困境。生活中一次次的打击让我已经无力无心认真修行,似乎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弟子深知一切因果都是自己的种植,但痛苦来临时还是走不出来,不能够真正的看清和放下,困..

二十五种正向思维

第一: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感觉美好的。当然,过去的经验..

呼吸法解决最憎恨的人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气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尘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的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

处理情绪的方法

人们的情绪就像大海波浪般一个接另外一个情绪,这时候观想诸行无常。情绪无法安静犹如风中的一张纸一般奔来奔去,这时候观想诸法无我。追求的目标没有固定犹如野猴到菜园一般东一头,西一头,这时候观想诸法皆空。处理情绪的最特殊方法就是观想无常,无我及空性。如何观想无常呢?..

与我们地球人最有缘的一位佛

与我们地球人最有缘的一位佛佛教的时空观主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经中经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明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存在。但是凡夫不信有他方诸佛,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其实,事物的有无,只要有正确客观的评判标准,即可证明。例如,印度古哲学宗派判定知识的真伪..

忍辱如甘露

网友:法师好,弟子去年接触佛法以来感觉良好,直到昨天,亲人的责备与发怒还是燃起了我的怒火。弟子惭愧!自知慈悲、忍辱心没修好。请教法师,如何能够做到无论别人如何为难,都能好好面对呢?学诚法师: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顺境中多听闻佛法、积累资粮,逆境中思维佛法、随转..

真相揭秘:佛教僧人为何不能吃肉

真相揭秘:佛教僧人为何不能吃肉我们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戒律中有一条是不得吃肉,但这一条戒律源于何时才有,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戒律?其实最初的规定是僧人不得吃葱、姜、蒜一类,气味辛窜。佛家尚有可食“三净肉”之说。必须吃素是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梁武帝的提倡才..

近代知识分子和净土信仰

中国的佛教史上,知识分子与佛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在当下的语境中,也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我们的所思所想,所面对的时代人生难题,在近代知识分子那里或许会获得启示乃至答案,这些都是殊胜因缘。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给养多来源于佛教修养,特别是净土宗对近代影响最大..

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好处

观世音菩萨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观音信仰不仅贯穿整个中国佛教历史,更是形成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观音的信仰,”在遇到苦难灾厄的时候,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甚至不自主的就念一句“观音菩萨保佑”。这种潜移默化深植心灵的传承究竟有没有依据?为何称念..

过分依赖科技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

问: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如何看待国家、政治、文化、信仰,还有好多提到科学,甚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妙江法师:看待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一样,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各种味道。大家呢,各自有各自的口味,各自有各自的爱好。大家这七个问题,简单的..

破迷开悟“中华第一佛洞”千佛洞千万盏灯供佛大共修

一灯能破千年暗,为遣除黑暗,破除无明,为末法苦难众生点燃智慧之灯,照亮众生解脱成佛之路,法界精进佛子共修道场与第二大文殊菩萨道场——青州文殊寺共同发起千万盏灯供佛大共修,在山东省青州市仰天山文殊寺点燃一千万盏酥油灯,到目前为止已经供灯数已过130万盏,活动会持续..

拜佛时双手合十的16种重要含义

双手合十有16种重要含义合掌又称合十,其中内含有十六种意义: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

佛教如何看待堕胎问题

问:如果由于医院检查出了胎儿有畸形,因而犯了堕胎的重罪,丈夫和妻子会有恶报吗?念《地藏经》能化解重罪吗?念《地藏经》能的话,如何回向给被堕胎儿的亡灵?若念《地藏经》不能化解的话,应该如何化解?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我们应该要有对生命的尊重,虽然婴儿是畸形,..

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大家又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对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禅宗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将禅看成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很神秘的、彼岸的一..

通过梦,看出你的心态

这种事情很多的,为什么会梦见去地府呢,地府是真的存在的,阎罗王也是真的存在的。当然,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的,佛菩萨也是真的存在的。只是有没有这个因缘见到而已。很多人在临终前,会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也会见到观音菩萨。这些都是真的,有的人,造恶业多了,就感召到地府的..

诸法都是空相,那极乐又有何向往呢

问:所谓诸法空相,那极乐世界这些花语妙香、金沙宝树又有什么可向往的呢?希阿荣博堪布答:众生的根器、因缘不同,所以佛陀因材施教,传授八万四千法门,使不同特质、偏好的众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解脱之法。有的众生更容易对讲解空性的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诸法空相”..

为何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有无量功德?

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观音信仰不仅贯穿整个中国佛教历史,更是形成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观音的信仰,”在遇到苦难灾厄的时候,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甚至不自主的就念一句“观音菩萨保佑”。这种潜移默化深植心灵的传承究竟有没有依..

为什么要上香?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发信号,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2、表示燃烧自..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

为何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

佛教经典中,明确记载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众能出家七次,使得不少人认为,佛教好像重男轻女,有歧视女性之嫌。事实如何呢,佛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首先,产生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其实是不了解佛教中的“平等”。《增一阿含经》云:“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

开悟之人,寿终之时灵性何处去?

寿终之时灵性何去开悟之人,寿终之时灵性何处去?这是个大问题啊!悟道之后,到什么地方去呢?很多人这样问。今天借圭峰禅师的一段话把这个问题再谈一谈。——元音老人有人问:开悟之人,寿终之时灵性何去?这是个大问题啊!悟道之后,到什么地方去呢?很多人这样问。有个香港人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