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

学佛 是为了跨越人生的三大根本缺陷

修行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一、惑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

佛为善根成熟的众生说了什么惊天秘密?

一切众生,本性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尽未来际,安住寂光。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

不要对你的师父有所期待

师父指导修行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师父,没有师父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修行就不会有所成就。学佛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修行的实践。在具体修习佛法的过程中,由于法理未透,很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师父的指导尤为重要。通常最适合指导你修行的师父都是出家人,他们主动..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于“阿含部”。“阿含”是音译。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只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

净土法门:怎样使我们的生活愈來愈自在

实在说,我们是中下根人,这要清楚。中下根人,那就是一点一点的放,你不放,你入不了门,也就是你回不了头,一定要放下。放下,要从外到裡,先放外面。迷的时候从裡到外,放的时候要从外到裡。最外面的一层,六道。六道是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着,这形成六道轮迴。六道是自己造..

我们学佛的目标不是出家 而是出世

学佛的目标是什么既然我们要追求智慧,那就不能被形式所局限。我们道场这么多年来有两个愿,第一个愿叫“以法相见”,第二个愿就是“不结人缘,不结财缘,只结法缘”。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这不是冷漠,而是因为在这个愿的基础上,一个初学佛的人,已经知道佛法的规则在哪里了,..

圣空法师:初学佛人的通病

圣空法师开示现在很多初学佛的人,家也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认为这些全是障碍,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这就是执着,高度的执着,其实就是自己自私自利。我们修行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带来利益,解除别人的痛苦烦恼,只有别人没有痛苦烦恼,自己才会快乐,..

圣空法师:如何与不吃素的朋友相处?

圣空法师开示如果你学佛了,你作为真正的佛弟子,你应该度身边的人。怎么度?同事相度,干着同样的事,但是我们的心态角度不同。他们没有觉悟你觉悟了,你应该生起慈悲心,他们吃,你不要反对。你应该反思,为什么他们这样?是因为自己能力太差了,度不了他们,自己应该把能力提升..

不能与周边的人融洽相处怎么破

问:法师,我是一个三宝弟子,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生活中,我总是不能与身边的人融洽相处,会有很多烦恼,请问法师,我该怎么办呢?答: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呢?更谈不上慈悲喜舍,觉悟和智慧了。所以,相处在一起,必有矛盾、..

生活禅与禅生活

今天简单地和大家讲一讲生活禅和禅生活。这是个老题目,也是个新题目,要讲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同时这个题目恐怕永远也讲不完。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希望“生活禅”这一理念真正成为大家修行的理念、生活的理念,成为佛法在二十一世纪接引人的一种法门。尽管现在的信息比较发达,..

星云大师谈生死名利与欲望

2015年10月17日,星云大师在宜兴大觉寺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谈生死:我最不怕的就是死《环球人物》:您已经过了88岁“米寿”,很快就要九十大寿了,在经历诸多人生波折之后,您如何看待“生死”?星云大师:死是人最怕的东西,不过很奇怪,我最不怕的就是死。1927年,蒋介石..

《心经》究竟讲了什么?来听憨山大师直说《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不能与周边的人融洽相处该怎么办

问:法师,我是一个三宝弟子,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生活中,我总是不能与身边的人融洽相处,会有很多烦恼,请问法师,我该怎么办呢?答: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呢?更谈不上慈悲喜舍,觉悟和智慧了。所以,相处在一起,必有矛盾、..

依赖自己和依赖老师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一信徒问师:师父,对老师的依赖也是一种执著吗?需要老师的肯定也是一种妄念吗?依赖自己与依赖老师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师答:对老师的依赖是一种执著。需要老师的肯定其实也是一种贪执。这里分为两种老师,第一种是真正证得无我智慧的老师;第二种是凡夫的老师。如果是前者,那么..

世界上最公平的是什么?

一念善如果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可以再得人身,你可以免堕落三涂。佛就是这样如实告诉我们的。如果你还想再高,我再给你比较高深的法。如果你想成佛,佛就说你跟我一样吧,用我们世间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得为一切有生命的给他慈悲,希望给他..

你生命中,有不可原谅的人吗?

在你生命中,有想起来就厌恶的人吗?在你生命中,有恨的牙痒痒的人吗?在你生命中,有不可原谅的人吗?无论怎样,都请耐心读完这个震撼心灵的小故事……一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发生激战,最后两名士兵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士兵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

让生命启动觉悟的力量 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让生命启动觉悟的力量当我们安住心性以后,我们就从心性里面开始观察人生的因缘。观察因缘我们先看看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过去是怎么过的。“..

“大仙儿”是造了什么业才得到的果报?

问:"仙"是做什么样的业才得到这种果报呢?成刚法师:仙?畜生啊,你指什么仙呢?提问者:就是总附在人体上作乱的仙。“大仙儿”是造了什么业才得到的果报?成刚法师:这个附在人体的,《楞严经》说,天魔就是指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说的,天魔,魔王、魔民、魔女,他们具有五通,我..

以佛礼待人的处世之道

礼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欢喜,便结下良缘。有些人经常黑口黑脸,别..

如何以礼待人,显见自心中佛

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1)脸上无瞋真供养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欢喜,便结下良缘。有些人经常黑口黑脸,别..

抄写和念诵《心经》 竟然敢有这么多好处!

抄经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众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众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据佛经上记载,念诵《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胜功德远优于造塔供佛,写经的好处极不可..

“见到”地藏菩萨

“见到”地藏菩萨我们讲《地藏经》,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地藏”是什么?“稽首本然净心地”,就是要“了达心地”,你有“心地”了,你就知道“地藏菩萨”是什么了?“地藏菩萨”又是这个大愿力充满、大福德具足,无量劫来,你才刚刚认识到,原来还有“本然净心地”这个宝,地藏菩..

五蕴明明有,如何照见空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初学之人会说,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我样样都有,如何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诸如我手里的话筒,它是不真实的。话筒由多个零件组成,把话筒拆开,每一个..

时间只是假象 法师这样解读物理学前沿研究成果

科学与佛法(资料图)文:传喜法师时间是什么?我们真的了解时间吗?《宇宙的结构》第二集《时间假象》告诉我们,人们对时间的大部分认知,也许只是一个假象。几千年来,无论是儒家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是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都是在思考实践超越生命,思考怎样克服时间..

吃亏是福” 中的“福”到底在哪?

我们在苦中觉悟,也在乐中感悟,在见识中成长,在事物中得到启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叫智慧。事物就像洋葱一样有很多层,假设把洋葱定位十层,那么普通人看到的事物的表面则是第一层。通过传统科学可以看到事物的第三层和第四层,量子力学可..

觉悟的三个层次

觉悟既然是一个根本问题,就要知道觉悟的层次和内容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有没有觉悟的可能性?必须在这些问题上建立起根本的信念,追求觉悟、修行用功才不至于漫无目标。……佛经讲“觉”有各种层次,如说小乘、大乘、佛乘,就是以觉悟来判断位次的。小乘“自觉”,大乘“自觉、觉..

佛不能直接给你什么?拜佛的真正用处在哪里呢?

佛不能直接给你什么?和身边的弟子和居士们谈话时,不免常把“拜佛”二字挂在嘴边。可能有些人因此产生了误会,以为任何事情都能够靠拜佛解决:想有好的姻缘,就拜佛;要想有顺遂富足的人生,也拜佛;具体到对治烦恼,减轻痛苦,同样可以通过拜佛来实现。这恐怕是对“佛”的一种误..

总说吃亏是福,福到底在哪?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那“福”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在苦中觉悟,也在乐中感悟,在见识中成长,在事物中得到启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叫智慧。事物就像洋葱一样有很多层,假设把洋葱定位十层,那么普通人看到的事物的表面则是第一层。通过传统..

会说话的两头瞒,不会说话的两头传

信者,在佛家讲就是不妄语--不说虚妄语、说话真实有信用。你说话真实信用,谁不相信你、谁不同你共事?说话不信实、尽是骗人,谁敢同你共事?这样聪明是害了自己,所以要说诚实之语,培养自己人品,人品高贵才受人尊敬。大家在这些地方要改喔!好好把这个口改成说善语、真实语,..

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论到佛法大意,本来头头彰显,不待言说,言说不及。若欲方便开演,则尘说刹说,说之终不能尽,今又安从宣扬起耶?夫佛法虽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施设,亦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存在,但吾人欲信解行证于佛法,必先知吾人于佛法有必须之需要,心志乃能坚切;故今且就吾人之需要上一推论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