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可以做手机屏保吗?看完不再纠结!为了尽量沐浴在佛光中,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我把佛像作为手机屏保可以吗?有人说:心存恭敬就可以。证明你心中有佛,很多人修行和信仰也是这样的,想把佛菩萨时时放在能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可以按照佛的道德理念去做事。也有人说:建议最好不要..
如法
喜祥法师:忍辱可不是一味地安忍 需要的是善巧!
平时忍辱是消业障(资料图)加修行忍辱,不但最终可以证得圆满的佛果,暂时也可以得到此生的美丽与悦意。十人同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气,则十人全部都会安乐。一个家庭中,如果没有非常容易生起忿怒的人,那这个家庭也都会非常安乐。不光是此生安乐悦意,来生也是安乐悦意..
皈依是皈依“觉正净”还是皈依“佛法僧”
一信徒问师:师父,有的人说皈依就是皈依“觉正净”,不是皈依“佛法僧”,是这样吗?师答:这个“觉正净”的说法,是六祖慧能大师的方便开示。岂不知那是六祖大师对已皈依的弟子们讲的,他是在强调佛法僧的内在意义,以破除佛弟子们对外在名相上的执着,并没有用“觉正净”代替“..
能海上师:僧团应该共同遵守的六条原则
僧团应该共同遵守的六条原则(资料图)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
皈依佛法僧三宝有什么好处
皈依佛、法、僧三宝有什么好处?问:皈依佛、法、僧三宝有什么好处?雍瑞法师答:皈依佛、法、僧三宝是正式成为佛门弟子,学习佛法的第一步。皈依三宝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如《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云:“若有人能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善。受已..
临终助念应以何心态来念佛
问:在为临终人助念过程中,应当持什么样的心态念佛号?是清清楚楚的念佛号就好?还是念念中,意想提醒行人不要忘了念佛?还是于念念中求佛接引临终人往生净土?助念结束之后,怎样回向最如法?用哪个回向偈最合适?大安法师答:为临终人助念,以什么心态去念?还是要以祈求阿弥陀..
看到家人造业怎么办好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问:家人用水时调水表,这样每个月就少交一点水费,我知道这个是犯了偷盗,给家人讲道理,讲因果,家人也不信,我很烦恼,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造业却帮不了他们,请问怎么办呢?圣空法师答:大家说怎么办?怎么办呀?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更没有权利去管..
觉醒法师:佛经怎么摆放比较如法
佛弟子对待佛经,就应该像对待佛菩萨一样恭敬。佛经是指佛像三藏(经、律、论)中的经藏。经藏通常是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于后世结集之经典。佛经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指南。佛教徒也称之为经书法宝或法舍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读诵佛经还是放置佛经,都需要以一颗虔诚恭敬心对待。切不..
五祖寺见忍法师动情追忆恩师昌明老和尚
昌明老和尚德相(资料图)1990年幸遇恩师。蒙恩师慈悲接引,从此脱胎换骨。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了修行弘法的往后岁月。一路走来,若无恩师的教导牵引和加庇,弟子举步为艰,今吾师往矣,弟子也渐渐成长,感谢恩师护念,终有了归宿,师恩难报,只有精勤修学,了悟大乘,自度化他..
佛前真的不能供梨吗?梨=离?
佛前能供梨吗?(资料图)我也曾经听有的信徒说,佛前不能供梨,原因是梨代表离开,是很不详的预兆。我当时劝谏他:花香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种种供养修福,为什么就执着一种梨呢?有人说梨代表离开,还有人说梨代表离苦得乐呢,统统是迷信!佛怎么会执着吃什么呢?供品,能吃的就可以供..
业果不会消失 但是可以转变:请记住这六个方法
忏悔罪业(资料图)文:智敏上师业果不会消失。但是可以转变。承认这个道理,忏悔才有办法。否则业果造了之后,死板板的动不来的,那我们的忏悔法就没有用了。因为它可以转变,修忏悔法、作善事就有用。上海有一个老居士,七十左右的时候检查出癌症。从那以后他尽量放生。现在八十多..
法显(东晋时期的高僧)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早在399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
学佛之人怎么看待感情?
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是真情大爱,怎么是“绝情”呢?说到“法”,佛弟子应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念念都要如法如律,怎么是“绝法”呢?说到“交”,对众生不仅不能绝交,还应视为自己的骨肉至亲,乃至生起对母亲那样的感恩心。所以说,修行是否..
学佛之人怎么看待感情?是否要“绝情”?
学佛之人怎么看待感情?(资料图)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是真情大爱,怎么是“绝情”呢?说到“法”,佛弟子应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念念都要如法如律,怎么是“绝法”呢?说到“交”,对众生不仅不能绝交,还应视为自..
传喜法师:殊胜因缘须珍惜
请问在座的大家,是佛法重要还是佛重要,哪一个重要?佛法重要,佛法是佛的妈妈,是佛母,一切诸佛都是从法里生出来的。我们要想了生脱死,你不是说见到佛了就可以了,因为你见到的是泥塑木雕的佛,其实你跟佛还是十万亿刹土的,你哪里了解了佛!你以为找个木匠雕雕就雕一尊佛出来了..
大安法师:如何祈求阿弥陀佛解决世间的困难
如何祈求阿弥陀佛解决世间的困难(资料图)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众生祈求出世间的解脱以及世间的福报利益都是可以的,但是你得要如法祈求。这个名号是无尽的宝藏,怎么开采呢?是靠持念六字洪名,但你得要在六字洪名这里感通得上。能够感通得上,就要谈到至诚心的问题了。你散乱的心..
诸佛菩萨如何加持我们
诸佛菩萨如何加持我们?加持力是佛教的特有的名词,一般人认为是表示一种帮助你成功做事情的力量。很多人包括自己以前对加持力存在迷惑,所以,追求加持力实际上带有迷信色彩。经过几年的修行经验,自己对加持力有所认识,对加持力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现在把自己的一点浅薄了解分..
印光大师:放生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
光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事已成铁案。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则买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则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了事,若不于此各日放,则便不肯特为买放矣。光虽为人如此说,究亦只成空谈。【又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
智敏上师: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图片来源:凤凰佛教)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甚至于说过时了..
虚云老和尚开示:成佛就如做豆腐
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1、坚固信心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
心悟法师:在家居士如何如法擦洗佛像
在家居士如何如法擦洗佛像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表佛法久住世间。众生供养三宝,可培植福田,种未来解脱之因,龙华三会值弥勒世尊..
界定法师: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
仁清法师: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四十三 不能恒顺他心转
《集颂》:“于他有情怀嫌恨,不随心转染违犯。怠惰放逸犯非染,无违犯者好非宜。疾病无力护僧制,于众不宜众所厌。折伏外道施调伏,不随心转无违犯。”此条主要体现的是要“恒顺众生”,“不恼害众生”,但当我们不知道哪些方面该恒顺、哪些方面不该恒顺时,就不可能掌握很适当的..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观世音”。所依据的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诸位大德,今生我们一起膜拜在释迦世尊的金莲座下,终日沐浴在妙法甘霖之中,尽情地吸收佛陀洒落的清凉法水,浇灭了很多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之火,可谓是醍醐灌顶,..
学佛要防那些“山寨版”佛教徒!
学佛古德法华偈颂云:“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跟大家分享一下。“六万余言七轴装”,《法华经》有六万多字,“七轴装”应该是七卷的意思。“无边妙意广含藏”,什..
从禅净等持到念佛禅
坐禅禅与净,是两个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修行方式。禅净等持是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修证的总方向。然而,近年来,由于所谓末法时代的悲观主义,而引发了一些欲以净废禅的偏激思想。我认为,对于佛教的认识,应该是整体、全面的,禅与净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基石,..
“教堂的免费和寺庙的高消费”
正确认识烧香拜佛问:阿弥陀佛!师父,我微信上看到一篇《教堂的免费和寺庙的高消费》文字,记得以前就有人跟我说,你到教堂都是谦让的,而在寺庙烧香都是争先恐后的拥挤……她说的没错,我以前经常在城隍庙烧香,确实是这样的,我很想辩解,但不知该怎样说,今天又看到这篇文字,..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于“阿含部”。“阿含”是音译。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只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
那些年,我们追随过的大师兄们
禅宗大家看到标题时不要误会,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大闹天宫的那位大师兄,而是禅宗门下那些默默提携、教导、帮助小师弟的大师兄们。在禅宗门下,有这样一些大师兄们:他们随师父参学多年,学有所成,或弘化一方,或辅助师父弘法。他们默默关心爱护后学的小师弟们,帮助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