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身、语、意积聚了一定功德后,一定要做结行的回向。要依靠发愿的力量来印持住这些业,使得它唯一趣向无上菩提。要以这样的方便,来使我们的大乘慧命不中断。换句话说,业的趣向主要由愿心来决定,所以结行的回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每天都要认认真真地作回向。这是自己本..
成就
清理垃圾能治病的原理
前面讲过天人合一有一重意义,就是你和你周围的环境是一体的。就像说你跟你的房子是一体的。你在清理房子时,其实也在清理你的业障。有个故事,是国外的一个清洁工讲的。他有次去康乐院做清洁工,那里有个病人精神不正常,两天都不睡觉,由守护人守着。他去给病人打扫房间,他的床..
心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
朋友小丁是一个厨师,也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厨师。我和小丁从小玩到大,可是自从他开始学厨师之后,我就发现他有了不小的变化,常常会有一些怪异的举动。那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大地像是被扣在了蒸笼里一样,闷热异常。我和小丁坐在屋子里闲聊,我一边跷着二郎腿和他聊天,一边漫..
如何去除自己的傲慢心?
问:如何去除自己的傲慢心?答:有傲慢心的人,总认为自己的智慧出类拔萃、才华傲视群雄,但只要认真去观察,就会明白这些根本不值一提。在一段时期内,或者特定的小范围里,你的才华或长相等各方面,或许确有过人之处,但不要忘了:在这世上,还有无数人千百万倍地超胜于你。退一..
惟觉老和尚:吃素对学佛人的重要性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也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最高、最圆满、真善美的标准了,这样就能成就佛..
王阳明静坐下的智慧:守静与谨独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其学说被称之为“阳明学”,他的守静心经影响深远。王阳明的守静方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息思虑“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
浅说禅、密、净的修持特点
古德对禅、密、净有句非常贴切的说法,“富密贫禅方便净”福密是说,修学密宗,经济上要非常富裕,因为坛城的材质非金即银,或精美的铜铸。没有经济上的富有,难以完善齐全。还有丰厚的上师供养,以表示对上师的虔敬信心,和法的珍贵稀有,来对治自我的贪嗔痴慢心。如果没有一定的..
许多病是因为非分钱财而引起了
我们对生病的原因仍然有许多不解,尤其是鬼神道干扰而引起的。没修行的人,会因杀业,邪淫业而引起。出家修行的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比如做经忏的问题。现在许多寺庙的收入都是靠给亡者做超度,乃至设骨灰塔,做主要的收入。也可见佛法在衰败中,许多人只有死后才想到佛教来超度..
身患18种疾病的我持大悲咒度过几次生死难关
末学(我)因为业障深重,所以虽然学佛多年,自我感觉行善还比较精进,但是色身上的业障果报却总是不断显现得到多病的报应,这也是因果不虚,同时也是我自己忏悔不到位的缘故,我现在才深刻的明白明了。末学粗略计算了一下,从小到大,一共患过18种疾病(得过脂肪肝、卵巢襄肿、排卵..
把孩子交给天
人都想着教育好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有的父母是大学教师,但小孩却不爱读书。有父母是文盲,小孩却考北大清华。这要怎么解释呢。人是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只有靠天。把孩子交给天。如果父母都很浪费,吃得用的都不珍惜,怎么教育孩子珍惜福报呢。所以父母自己要做好榜样。以..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精进不怠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子明襄用蔡子..
职场中与人相处之道
人,无法离开群体而独自生活。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与他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往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尤其在职场中,与人相处贵在相知,尤其“勿以己之长,而显人之短”,彼此要能互相尊重,互相成就,要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能够“观德莫观失”,才能结交朋友。对贤能者..
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受益匪浅
清朝重臣林则徐五十四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大学》有言:“..
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甚至恶言相骂?
问: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甚至恶言相骂?索达吉堪布:我们应对之做仔细的观察:他人对我的讥毁伤害,是损害了我的心呢?还是损害了我的身?如果此二者都不会受害,哪还会有谁受伤害呢?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受一些流言蜚语,如果能淡然处之,不将这些放在心上,那么世间也有这..
做善事不忘念佛
有些人抱着一些疑惑,有的要求子,求健康的,也做了许多善事功德,为什么不见效果。有个人要得了癌症,他就去放生布施,然后病不见得好。就觉得佛法不灵了,对佛都失去信心。以前有个人,上半辈子一直做土匪,做了许多坏事,中年后醒悟了,下半辈子做非常多好事。人人皆知的大善人..
真学佛,一定对每个人感恩
譬如人家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不学佛的人说,这是我的冤家对头,我要报复他,他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错误,这是不知道自他是一体。你这一报复,在六道轮回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苦不堪言,错了!觉悟的人怎么样?觉悟的人知道,我跟他是一体,他对我的毁谤、对我的羞辱、对我的伤..
鲤鱼前世被男子放生 今世变女人向他逼婚
六道轮回,真实不虚转眼又到冬天了,皑皑白雪,勾起了我对去年这个时候的记忆。那时的我,正在经历人生的第一次恋爱。她也是学佛的,在佛法的交流中,我们相识。她对我非常好,第一次见面,就给我钱。我不要,她就说随喜做功德什么的。请客吃饭,必须她拿钱,一口一个老师,热情的..
性格決定面相,美貌也是一种福报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善良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
“无我”能适应竞争的现代社会吗
居士:“无我”是一种心态吗?有时当什么事都一起来的时候我就会不管不顾,什么都无所谓。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名利,甚至无所谓时间从旁流逝。这样又被人说是人生态度不积极、不上进,真的很矛盾。如今的世界太过现实,有些事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果“无我”了,那还能适应这个机械、..
佛教信众的三重人格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会。佛教徒既然负有最伟大的使命,人格也..
成功的诀窍
才智平平的人往往成就更大。金庸小说中的郭靖就是一个例子。郭靖憨厚质朴,但懂得用功不辍,也把握得住善恶界限,有这两条,就有了后来的郭大侠。像杨过这样飞扬跳脱、聪明外溢的,如果不是受尽挫折、性情大变,估计最终一定是泯然众人矣。玩过一个电脑游戏《金庸群侠传》,游戏的..
与我们地球人最有缘的一位佛
与我们地球人最有缘的一位佛佛教的时空观主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经中经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明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存在。但是凡夫不信有他方诸佛,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其实,事物的有无,只要有正确客观的评判标准,即可证明。例如,印度古哲学宗派判定知识的真伪..
说话没口德,命运好不了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业。一个人的命运好不好,从他有没有口德就看的出来。所以口业很重要,人一辈子缺德事不会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话,难听的话,不正经的话可能会天天说。日积月累,福报都从这张嘴里跑光了,所以,说话没口德的人,这辈子也是坎坎坷坷很凄凉的。我身边就有一个例..
义工行改变了我
经过书院一年多的学习和义工服务的锻炼,我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和处世态度。一、从纠结到自在原来我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遇事计较,连一点小事都不放过。相应的,自己不自在,烦恼多,忧患多,休息不好,人变得孤独不合群,家人也反感。刚开始做义工,看到年老体弱或有残疾的人,心..
修行方面,聪明人与老实人到底哪种人更容易成功?
问:社会上,聪明伶俐的人更受欢迎,较易成功;老实人则不受人待见。修行方面,到底哪种人更容易成功?索达吉堪布:有些人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比如,他们学了一点辩论,但真正的推理没有懂,只知道整天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般若,但真正的空性没有懂,..
怎样相处才能让夫妻成就一辈子?
怎样相处才能让夫妻成就一辈子?一、男人的五大需求:1、被理解;2、被信任;3、被支持;4、被认同;5、被尊重。二、女人的三大要求:1、安全感;2、浪漫;3、被疼和被哄。三、夫妻之间离不开的三大问题:1、经济问题;2、性的问题;3、沟通的问题。四、夫妻之间的三多三少:1、多关心对方..
如何理解佛教说的色即是空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通过这五度我们可以累积很多福德资粮,在这凡尘俗世,大家不管努力行持多少善业,都叫“福德资粮”,因为还没能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所以现在叫福德。就好象在一个广阔的大草原里有五个人,他们都很优秀,能歌善舞能做事,欠缺的是看不见,也没有方..
赚钱和修行矛盾吗?
问:师父,对于俗世间的人来说,赚钱和修行往往有些矛盾:追逐财富会生贪心,佛门说“贪”是烦恼的根;不追逐财富,世间法又过不去,无车无房会被人轻视。师父,您对此有何开示?大愿法师:我想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就是把赚钱和修行对立起来了,然后制造了一个对财富追还是不追的..
什么是佛教的“闭关”
图片来源:资料图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方式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明之际,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可能渊源于早起长期洞窟修炼,《禅林象器笺》中说:“..
告诉你让愚痴都变有智慧的秘诀
要修行仍然是有方法的。许多人学佛,都是懵修。念佛就念佛,拜忏就拜忏,念经就念经,念了很久,感觉不到法喜,是因为你方法不对。方法不对,你要转化身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凡夫这个粗重的色身。大家去听一听自己的呼吸,是不是很急,很粗。证明你色身粗重。色身转化为微细时,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