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急剧膨胀,导致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种种焦虑不安日益增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处俗世的现代人,想要找到心灵的依怙,获得永恒的安乐,则必须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的第一步,是皈依三宝,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次第地受..
虚空
达照法师:无量无边的众生从何而来
阿弥陀佛接引图(资料图)众生哪里来的,怎么会那么多众生,我们觉得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是不是众生度完才能成佛,那成佛之后,既然众生度完了,为什么又要回来度众生?师父回答说:这个《普贤行愿品》里面说,众生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诸佛功德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大安法师:五个念佛感应的真事
念佛治愈肺结核古往今来,净业行人在念佛的实践中,治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在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中,有很多居士,包括我们的僧众,反映原来进关的时候有很多病,十天下来,有很多病就没有了!2002年冬季打一个佛七,那个佛七从早上四点钟念到晚上九点钟,中间不间断,中午也不休息。..
深入佛门多年 你知道有几种礼拜的方法?
恭敬礼拜心中无我(资料图)有一位法师拜见六祖大师,这位法师七岁出家,平时常诵《法华经》。他拜六祖大师的时候头不着地,六祖大师就呵斥他:“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法师说:“平时念《法华经》,已经念了三千部。”六祖大师就对他说:“礼本折慢幢..
认识这颗心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在《楞严经》的开卷,实际上阿难尊者就是为我们末法的、愚钝的、颠倒的众生作一个当机众,来七处征心。阿难尊者总认为有一个心,结果佛处处破斥,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根内,不在和合。那在什么地方呢?《楞严经》惊心动魄地提..
传印长老:佛法是心法
《净土》杂志2016年第5期文/释传印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
佛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
佛陀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佛陀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主要思想建立在因缘的道理,所谓诸法因缘生。因缘观在佛教的思想分成三块: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譬喻引导我们认识人生,生命就像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了现在..
圆满您的圣迹之旅:朝山者必读
朝山之旅(资料图)一、前行:明确参访朝礼目标,调整意乐动机(一)明确此行所为,确立参访朝礼目标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何要去朝拜圣地,想清楚自己此行所求。总的来讲,参访朝礼可达成一些共通的目的:①集聚福慧资粮;②忏悔业障;③报恩(如虚云老和尚报母恩);④求加持。个人可以把目标..
学诚法师:怎样接通佛菩萨的信号?
怎样接通菩萨的信号(资料图)菩萨与魔,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境界,好比信号。如果我们的心中是善良、清净、信心,就能接通佛菩萨的信号;如果我们心中是烦恼、恶念、欲望,就会接通魔的信号。——学诚法师问:师父,怎么改变懦弱的性格?我不善言辞,向来怕跟别人有言语冲..
宗宙法师:世界水日| 佛法教你如何在日常用水中增长福报
供养咒:嗡阿吽(注音:ongahong)这是最简单的供养法,但功效极大。“吽”字的力量,可以把这供品中不干净的完全去掉,化成最干净的。“阿”字的功德,把这世间不殊胜的供品转成最殊胜的色香味触。“嗡”字的功德,把这有限的供品,转化成无量无边的普贤功德海云,遍满虚空的那么多..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得度,所以才预先给我们施设了这个净土法门。这个预..
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你问什么是修行,答:“心平气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做到有事成无事,操心用心不累心。”修行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心能转境,我们就和佛念念相应;如果心被境所转,那你就会痛苦。慢慢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这个心非常地微妙。让它大呢,它可以大如虚空,包容一切;小呢,小得..
传喜法师:拜观音忏的意义与功德
拜观音忏的意义与功德这次观音法会,侧重点在发菩提心,替一切众生忏悔业障。忏悔业障《观音忏》当中,把理论都讲出来了,贪、嗔、痴是怎样一个途径?身、口、意所产生的恶业,能够令我们认清楚自身是怎么样迷失的,怎样升起贪、嗔、痴的,这个对修行的人是需要的。佛法是救所有众..
界诠法师:三句话谈修行
观想修行(资料图)接下来谈谈,我说三句话谈修行。我们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告诉大家三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叫“观想”。依《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
信愿持名 佛预设的济度
信愿持名佛预设的济度——《净土宗教程》讲记二十七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
从过去的妄想中走出来
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它更重要是诠释一个来世的解脱。这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是依止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对三宝功德的信仰,我们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它一定有能力能够救拔我。所以我们对于整个佛教的修学,..
传喜法师:忏悔可以改变命运!
忏悔可以改变命运学佛首先是忏悔业障,普贤菩萨讲,我们的业障若有体相的话,尽虚空也不能容纳。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无量劫轮回下来,八十亿劫跟无量劫哪个大?所以第一个忏悔罪障,忏悔罪障修福报。同时要回向超度历代宗亲、冤亲债主,因为跟我们命运关系最..
印光大师谈《心经》:于诸经中 最为第一!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资料图)原文: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
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不好的习气,都需要对治。比如君子之道要宽大,要..
明海大和尚:禅心三无
禅心(资料图)“禅心三无”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我们按禅的精神、按祖师的教导、以一颗禅心去生活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当然一个体悟了禅的境界的人,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们根据祖师的教导和佛法的精神去描述这颗心,有很多角度,有些机锋、棒喝也是在展现这..
今生脾气大,前生是做什么来的呢
我们人,就好像虚空中一粒微尘一样。这粒微尘忽高忽低,在虚空里边飘飘荡荡,没有一定的主宰。它自己做不了主,随风飘荡,东风来了就向西跑,西风来了就向东跑,自己没有法子说:「我不跟着风跑。」我们人也是这样子,在世间上随着业风飘荡,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随业流转,所以..
《四十二章经》之返本会道:实践是检验“佛法”真理的唯一标准
普贤菩萨重在实践(资料图)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信、愿、行啊!这净土就要信、愿、行,这个三者缺一不可。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头也说了,“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没有尽啊?没有尽,但是我的愿无穷。但是这个愿,这个基础是在信的基础上去实践啊!所以普贤菩萨就代表实践。..
学习对治烦恼习气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不好的习气,都需要对治。比如君子之道要宽大,要..
从信仰式的修学到智慧的修学!
如何修学(资料图)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它更重要是诠释一个来世的解脱。这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是依止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对三宝功德的信仰,我们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它一定有能力能够救拔我。所以我们对于..
临终还放下不了爱情 说明厌离娑婆心不切
出离心(资料图)有人问: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现在挺愿意马上能去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地方,但有诸乐无有众苦。那么世间的一切,比如爱情,感觉到爱情的痛苦,但又舍不得,我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你倒是挺实在了,没有说大话。其实净土的真信,它不容易啊。..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经典原文】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佛..
未悟者,妄以假悟,自误误人
参禅人,守住无慧,不忍受苦无福,无福不能成佛,无慧不能度生。大力量者,应当修福,而常静坐参禅,真实修慧,必在闲空修福。有此福因,加此慧种,真为成佛度生大业。间有无知愚人,不会参禅,坐时眼睛一闭,自己识业之明,如石火电光,偶尔见之,即高呼我悟。再加梦中,随业翻出..
恶人死亡时会发生什么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不善心死的人,“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心还没有昏迷之前。“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他这一辈子做的贪瞋痴那些坏事,不善的事情,他追忆起了。“临死其身受重苦受”,他死的..
对自然界心存敬畏
现在各大旅游区风景点也被过度开发。本来去旅游去登山,主要为了健身、领略大自然;而现在人们到景点不是去体验爬山的乐趣,而是去享受。为了满足这少部分人的高消费享受,于是景区管理者也在山上建四星级、五星级宾馆。把山里的流水切割,引到宾馆里面去,让他们去泡澡,进行各种..
戒杀跟施食是佛教的长寿无病法
我想,布施食物,《金光明经》说,经常布施食物,施食者长寿无病。经常不杀生、吃素、放生者长寿无病。所以他讲的就是戒杀跟施食为长寿无病法。所以我想,当然戒杀就包括吃素,进一步还能够放生。施食代表供养三宝、供佛斋僧、帮助穷人、动物、施食鬼道。就像各位中午,我听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