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

做财富真正的主人

这是一个以商业为主流的时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财富积累也已成为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可是,很多人拥有了财富却不幸福,虽然成功却不知道意义何在?学习了《佛教的财富观》后,我的感触是一语敲醒梦中人,对我非常受用!怎样看待财富,是让它成为毒蛇还是净财,如何做到合理支配..

供养哪种人得福最多?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

以什么样的心态听法,能得到最大利益

宗喀巴大师讲一个偈颂说: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彼,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出世是帮助我们众生修行,我们现在有很多罪业,佛陀不能够用他的清净的甘露,来洗我们的罪业。我现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他万能的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佛陀也不可以把他所有的波罗蜜..

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择等;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

弘法利生,要生生世世!

【编者按】2015年11月5日,福慧灯教育集团旗下法身传媒(深圳)有限公司全体成员于厦门南普陀寺拜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济群法师。一处僻静清幽的院子,一方葱郁茂密的竹林,一把闲情逸致的摇椅,我们法喜充满。本文转载自法身微信服务号。法身传媒:当今社会,年轻人要如何弘扬..

风雨飘摇的人生

周公有一首诗,叫做《鸱鸮》,出在《诗经·豳风》,《豳风》有七篇,这是其中的一篇。如果要学国学,《诗经》不得不读。它不仅是用比兴的文学手法来展示着美好的景象,实际上很多《诗经》的道理,用孔子的话来说,那都是“悟道者”的语言——悟道之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句佛号来帮我们灭除业障?你如果看《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有提到,有人问蕅益大师说,那个念佛为什么要修理观呢,他的提的问题,跟你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真的有人问蕅益大师,第二个是蕅益大师自..

这个害怕的念头很容易解决的

我第一次助念是我以前结婚的老丈人死亡了,去看他,我光看到脚,我就不敢进去了,因为我那时候还没学佛,我很怕看对方的脸,我如果看往生者的脸我就永远都忘不了,我永远都记着他的脸,所以我不敢看,那时候会怕,就在后面念,但是后来到现在已经习惯了,对不对?原来诸行无常,心..

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

净宗十三祖的净土思想,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在我国净土宗发展史上,构成中国佛教乃至东方佛教的一大景观。各位祖师的思想由于时代背景与修学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点,然其立论恭谨,秉承净宗经典,故其阐释的净土根本理念又大致相同。净宗祖师的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体现..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进行阐述,为修学之人提供正确的人生观。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消极、积极代表对人..

修行要如何去修

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行”这两个字,“修”,是如何修法?“行”又是如何的行法?修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习气,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大大小小都有。修行就是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修..

每天忏悔罪业,罪业的念头是不是又会数数熏习

问:请问法师,法师一直在讲重罪问题,必须至少忏一年,见好相为止。那么如此说来,一个人犯杀业……净界法师答:对方有死亡吗?对方死掉。那就重罪。问:那犯后他每天不停地忏悔,杀人的念头一次又一次在他心中再现,直至一年,那是不是又数数熏习了?净界法师答:我懂你意思了。..

如何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

一家人是共业所感,要想改变共业,归根到底要从净化自己的业开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自己的福德智慧足以令家人敬重并信服时,才有办法去改变他人,光烦恼是没有用处的。问:和婆婆的关系不好,是自己的业,如何能改观呢?学诚法师:春风能吹化寒冰,理解、宽容和爱能够改变恶..

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

《贤愚经》中讲到佛在世之时,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学中,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坏信。对于佛、法、僧、戒产生坚定的信心。他发愿无条件地尽形寿来供养僧团。所以他来到僧团白告大众师说:“我对于僧团,但有所求,必能如愿。”此时,比丘们听了以后,有..

济群法师:出家人不孝吗?

中国受儒家文化渊源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广的观念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上几点就很难做到。那么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其实,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

居士苦读楞严经8年 遇神奇难解感应

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嘉兴寺打一堂斋,供供众,连请经,加来回坐火车,一百块钱还有富余。他像唐僧取经似的回来了..

如瑞法师:高境界由低境界来 不担小责难挑大任

大家学过《菩提道次第》,知道从修行上,根据各人发心的不同,也可以说根器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种士夫,下士夫注重后世,知道三恶道苦,产生怖畏,而努力行善;中士夫修出离心,急于个人了脱生死;上士夫更进一步,为自利利他,要修成佛的法。虽然三者层次不同,但高的层次一定..

光阴不虚度、精神不浪用

我们怎么面对时间和精神?“世间最可珍重的莫过于精神”,就是我们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精神,精神也就是我们生命的能量。“世间最可爱惜的莫过于光阴。”你要爱惜什么?不是爱惜金钱。连那个“尺璧”——直径一尺的大璧,这样的宝都不是珍宝——跟时间相比,更何况一般的金钱。那为什..

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

我们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世间、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上所有一切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染污的,都是生死轮回之因,都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所以说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

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华严经净行品》伎:古泛指歌舞表演。乐:音乐。妓乐指人们欣赏音乐演奏,或观看各种歌舞表演活动。因为音乐歌曲的节奏旋律能使人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感受,所以在生活当中,为了追求愉悦、欢快等心情,为了抒发宣泄内心的各种情感,..

学诚法师:如何培养自己的信仰

我们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信仰?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世间、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上所有一切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染污的,都是生死轮回之因,都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所以说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

梦参法师谈修行

陈圭璋居士引言:梦参老法师离开纽约后,即将回厦门定居,因此这应该算是老法师离美之前的最后一场开示了。梦公十六岁出家,曾在西藏修学十年,大陆沦陷后,因拒绝和共产党合作,从事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被扣上反革命的罪名,前前后后在监狱呆了三十三年!老法师平反后,以出家人..

让心灵创造幸福

第一,知道如何面对逆境。逆境带来的痛苦包括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产生的痛苦,二是因无法接受现实带来的痛苦。为此,法师引用佛经关于毒箭的典故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说明要以无常的智慧去接纳各种变故,而不是活在自我设定中。发生任何事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祸福..

看看这个苦难的人生,都觉悟念佛回归极乐吧

最近才慢慢的又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头所讲“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当我到医院去以后,我发现不仅是“十二如来在一劫当中”,我发现每天都有好多的如来,敲了我诊察室的门,进来告诉我苦、集、灭、道的道理,来教我念佛,来提醒..

略述净土法门之殊胜

诸佛如来以慈悲利物为本怀。故示现人间,说无量法门,度无边众生。又为难以凭自力断惑证真的末法众生,特开一仗佛力求生西方的净土念佛法门。但末法众生,宿业障重,不是蔑视净土不修,就是认为非己力堪修。由是从生至死,枉受轮回,永无出期。究其病根,就是因为不知净土法门的种..

一居士苦读楞严经8年 遇神奇难解感应

核心提示:倓虚法师,1875出生,1917年于河北省高明寺出家,后于宁波观宗寺受具足戒,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谛闲法师为师,1925年承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先后创建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复兴沈阳般若寺、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兴善寺等,于北京弥勒院开办..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个人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看你内心的相貌。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第一个叫作增上的恶念。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念头,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偷盗,有些人邪淫,有些人妄语,各式各样的恶念。你一..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无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前后变化的,而这变化从经文上来看,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的变化。譬如你说我现在怎么样,其实你讲这个我已经是前一刹那的我,现在的我又是一个新的我。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生灭没有所谓的静态,除了真如本性..

静波法师:面对现实也是一种修行

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不二法门。无论“二谛融随三昧印”,还是“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都能证明和说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因为拥有人身,是学佛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改变一般人久已的困惑,佛法与世间法的矛盾与对立。..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黄龙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广为流传。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偈中所表达的意境可谓禅人追求的参悟后的大境界,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的自然洒脱的精神。这种境界亦是长沙景岑禅师所说“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时取凉,寒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