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对“氛围”和“引导”的思考

感恩心慈师兄发心,对辅导员传帮带的推动。重新学习了导师《走进菩提书院》的开示。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氛围,二是引导。导师一直强调氛围的作用,也一直听很多辅导员说氛围对于同喜班的师兄很重要。联系自己也感受到,一个有着良好氛围的团体是每个人都愿意亲近和加入的。..

我的二元统一论

(一)繁与简佛法经典浩如烟海,我多年在门外苦苦求道却不得其法。直到2017年3月,我在读书会察觉到三级修学课程的含金量很高,于是产生了进班修学的强烈愿望。在了解完修学阶段的设置之后,我跟接引的师兄提出:可否跳级,直接进入同修班。因为我觉得这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不需要花..

慈悲智慧相随,正确的财富观

之前听到有人问“拜哪尊佛,修何种经,会让人致富”?还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会说,看机遇;现在,我会说,看发心。你为什么追求财富?如果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欲望,那你拜哪尊佛修何种经都没用;如果你有一颗对财富不执著的心,你有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不管钱多钱少,你一定是富有..

修学让我迷而知返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佛教文化家庭,父辈全部素食。九0年在家人引领下,我参加了茗山法师三皈依法会,种下过一点点善根。后来看到周围人的生活,我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甘心固定单位的低收入,不自由,于是选择了既挣钱又有闲的自由职业。刚开始的十年也能如我所愿,时间自..

我也能弘扬佛法了

刚加入三级修学时,我认为弘扬佛法就是讲经说法,是高僧大德们做的事,是佛学院、佛学研究所老师们、寺庙里的法师们做的事。弘扬佛法,我们在家居士想也不用想!通过学习导师的开示,我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和看法是错误的。所谓弘扬佛法,就是契理契机,以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感恩重逢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人,都是有原因的。”学佛之后,我更确信这一点。第十四届静修营期间,我与观萍师兄初识,师兄不仅花插得特别美,还常主动帮我分担打扫卫生间的工作。同处一室住上下铺,朝夕相处,衣、食、住、行中,观萍师兄处处如理如法,她..

学佛十月,我和家人变了

前几天整理电脑时,发现了我去年10月填的三级修学报名表。饶有兴趣地打开,在“简述学佛因缘”栏中,我当时是这么写的:我很多时候都不喜欢自己,感觉有一股天生的忧郁在我的体内,遇到事情比较悲观消极。讨厌自己的木讷、懒散。我也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于是我练书法,自己做..

异国他乡修菩提

本月结婚后,我和太太就直接出国蜜月旅行了。我们到达浦东机场时,其他人陆续也都到了。可是,慢慢地,我觉得少许不安,“怎么都是老年人?”我拿了领队的名册一看,顿时傻了,除了我和太太,最小的就是60后了。我的天呐!我要和“夕阳团”共处半个月之久!于是,一个带着“烦恼”的..

好女儿,好妈妈

自从进班学习后,我发现三级修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又容易接受。这个修学团体有氛围,有引导,有方法,越来越觉得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同喜班的每次课就是一本小从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文字优美,易于理解,可以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能..

跟随着高僧大德的脚步前进

在我的心目中,高僧大德很多,他们内修外弘的精神值得我等学习。自觉觉他、自利利人,是我们每一位出家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有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圣教兴衰,僧人有责。”所以,作为一名爱国爱教的出家人就应该追随着历代高僧大德的脚步前进,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

幸福不是拉动外需

我的童年在城郊度过,白天与小伙伴们一块玩耍,晚饭后跟着大人们散步,家里没有洗手间,冲凉得去一公里外的公共澡堂,那时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后来,我被父母带回城里读书,女生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吃喝玩乐,穿衣打扮。周末相约逛街买东西,成了我最大的爱好。那时我觉得,能..

断除三恶道之因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的是菩萨了悟宇宙人生真相,洞察因缘因果,不再起心动念造作恶业,自然也就断除恶果之苦。而凡夫,因地疏忽放纵,随性造业,果报成熟却不堪忍受,怨声载道,忿忿不平。这八个字一语道破无明众生与觉悟菩萨境界差别岂止十万八千里。吃素、诵经一段时间,..

不一样的支持

五年前,我家师兄进班,我是一名亲友。默默地支持了三年,攒了些福报,后来我也进班了。这才发现,学佛前后,这份支持是不一样的。我总结了三点“不一样”。一、从有条件到无条件学佛前,我看到家里师兄学佛,守五戒,从此不用担心他干坏事。有佛菩萨替我看着,不论他走到哪里,也..

退心生起时,修行正当时

最近我正在经历一个宝贵的过程,那就是心行反复。这让我清晰看到了凡夫心可怕的一面。当我想要诵经时,内心就会有怀疑的声音出来,做定课不自主地就觉得烦躁。拿经书恭敬问讯的时候,心里却跳出来的却是“不就是一本书吗!能有什么用?”看身边的人时,会死死盯住缺点,看着就心烦。..

我的皈依之路

广州花都华严寺,清凉佛地,无上庄严。2017年11月12日,在这个秋风送爽、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三级修学的广东学员迎来了与导师的欢聚,并分享了菩提路上的修学成果。带着对三宝的敬仰及供养之心,我在台下仔细聆听导师的开示,心中感慨万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加入三级修学已整..

对当下无常的观察修

前些日子,儿媳在骑电动车时被一扇汽车门碰倒了,原因是驾驶员在开车门时没有察看后视镜。我们接到电话时,她人已经在医院了。检查的结果还好,一只脚掌骨被诊断为开放粉碎性骨折。虽然病情并不严重,但也带来了诸多麻烦。儿媳需要接受局部麻醉和挂水,这意味着五个月的小孙女要面..

学佛到底有什么用

有人问一位修行人,“学佛前和学佛后你有何变化?”修行人回答:“学佛前,我砍柴、喂马、烧饭;学佛后,我砍柴、喂马、烧饭。”那人疑惑地问:“那学佛不学佛有何区别?”修行人答道:“学佛前,我砍柴时想着喂马,喂马时想着烧饭,烧饭时想着砍柴;学佛后,砍柴就是砍柴,喂马就是喂..

观学佛前后的变化

加入三级修学已有八个多月,学佛真的改变我了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学佛,让我学会包容、理解、关爱和慈悲;学会用缘起法则观照身边的人、事、物,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我总是法喜满满。学佛之前的我是什么样?生活中,我先生就是我的对境,在学佛过程中,他让我成长很多。以前,我..

追寻生命的意义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思考。12岁那年暑假,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思考起死亡这个问题。那种失去一切、被一切遗忘的感觉非常恐怖,整个假期都过得不好。当时,我对这种恐怖感觉印象非常深刻,但随着暑假过去,又活蹦乱跳地上学了,就忘了这个问题。大学我读的是法律专业。民法体系博大精深..

亲子下午茶

儿子上高中后,基本上处于独立自主状态,除了周末回来需要我做可口的饭菜,其他一概不用我操心。我们现在的关系,除了交流变少了之外,几乎和他儿时无异,没有什么冲突,而交流变少,是因为他知道得多了。每次,只要他一进门大声喊“妈!我回来啦!”,然后和我抱抱,我也就满足了。..

在落实模式中得到成长

所带班级进入同修班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明显感觉到从之前的忐忑不安、紧张执著到现在有了一些信心。这些改变都源于各种培训和模式的学习,来源于两套模式的真正落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7年7月份,我又一次参加了实习辅导员的现场培训。一起结伴而行的几位辅导员在高铁..

关门开窗

回想往事如流水,但水过并非无痕。如果按世俗和法律的标准看,我似乎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和违法乱纪的事,但为什么生活的道路却走得艰难?为什么和父亲的关系经常是剑拔弩张、硝烟弥漫?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很多我不希冀却又不可违的光景?为什么遇到事情,我容易深陷烦恼漩涡,患得患..

与女书

小女去远方求学,近日比较苦闷,与室友产生了种种矛盾。她在微信中与妈妈聊天时,我从旁一窥大概。当时,我在想,是劝告她一下,教她一些世俗应对的办法和技巧,还是对她的一些不当言语和行为迁就或者怂恿,但好像觉得这些都不如法。我想,学佛这么长时间了,看看能不能从佛法中寻..

常怀感恩,当下努力

进入同喜班修学已有10个月了,有道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回想自己加入三级修学的这段历程,我的内心也生出了一对“心行双胞胎”。第一胎叫做“认识缘起,常怀感恩”。曾经,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尤其在家里,认为我是一家之主,学历最高,收入最多,自然地位最高,功劳最大,总..

孝的“升级”

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如何孝敬父母”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给父母更多的钱即为孝;有人认为多陪父母聊聊天即为孝;有人认为这两点都做到即为大孝,我以为这些都未必圆满。小的时候,父母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我是家中老大,从小就担起照顾..

我信了吗

这节课讲“净信为本”,我之前对“信”是排斥的。仔细想一想,应该是自我存在感的需要。谁都不服——大家都差不多嘛,都没什么了不起的。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有那么点存在感,可以心安理得地活着。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我信的人来,大概也可以,只不过多半是死了的人——反正..

用依止法改造自我

本课我们学习了加行依止法,对如何依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本课告诉我们要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这是修行的一个窍诀。凡事做与不做的标准在于,师长喜欢不喜欢。师长的喜欢不喜欢,也不是个人情绪、偏好所决定的,而是依据法来确立的。所以,师长的喜欢不喜欢就代表着如法不如法..

好好做人

本课我们学习“思惟暇满人身难得”,主要从难得的原因及修四种法来具体学习。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有千千万万种形式,有我们看得见的众生和看不见的众生。我们看到的人,也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我们造了很多恶业,却不自知。每一种恶业都足以让我们长久地沉沦恶道。因此,我需要明白..

三个月的成长与进步

二十多年前,我就对佛法非常感兴趣,诵经、持咒,在网上东看看、西学学。2012年我正式皈依佛门,但一直不愿与师兄们交流,于佛法没有真正契入、相印,自己也没有真正受益。从参加读书会开始,我就神奇地发生着改变。我非常积极地参与分享并投入到班级服务工作中。心中多次闪过一个..

如何净信

学习了“依止法之净信为本”,我明白了首先要在意乐上生起强烈的依止之心,要以清净心对待依止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导师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呢?其实我原来是很少想这个问题的,因为我觉得导师说的都对,我也很能接受。我反思,这是不是就是“信”呢?其实,如果不仔细反思的话,会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