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

净土法门:像释迦牟尼佛出世,对世间人最大的恩德是什么?

佛出世,像释迦牟尼佛出世,对世间人最大的恩德是什么?不是身教,身教他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只有当时人得利益,后世人得不到利益。给诸位说,是言教,这些经典流传到后世,世世代代人都能够见到、都能够读到,这是佛菩萨出世第一功德。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你看他老人..

人间天:警惕在救度中滋生的傲慢

最近有同修在群里问了以下几个问题:1、一天念《地藏经》两三遍,有些众生借助《地藏经》功德力往生善道而不往生极乐,怎么办?2、如果一些众生往生机缘不成熟,贪恋世间,他们得到几部《地藏经》功德后,往生人天善道而不去极乐世界,该怎么去想?3、我纠结,把念佛经的福德回向一..

放生的人,可消除大灾劫

若想长寿,则应放生,《放生赞》云:“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而已矣。”又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佛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高..

放生解灾,行善改运

顾名思义,所谓的解灾,改运,就是因为人在人生旅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比如恶运,灾难。就像人身上出现了病痛,我们要去治疗它一样。病的原因有很多,有身体四大不调导致的疾病,有因果导致的疾病等等。而遇到了恶运,灾难,却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因果循环的报应。俗话说,善有善..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诸根具足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第四十一愿、诸根具足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颂曰若人闻名欲往生乃至得成佛道时不断烦恼净诸根具足实相身诸根一、列诸愿名此愿诸师所立之愿名有六:闻名令得端严愿(义寂);诸根具足愿(法位、..

信愿法师:念佛即生佛前(一)

【念佛的胜妙】念佛即生佛前(一)下午我们继续来探讨「念佛的胜妙」。前面我们探讨了十一段文,底下从第十二段文接着看下去,第十二段文在说明念佛即生佛前的道理。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能往生在佛前。往生这一件事情,有太多人以为一定要等到这个色身肉体死去了才能往生。事实上..

净土法门:为什么婚后会有不幸的问题发生?

问:「末学新婚蜜月之际,突遭丈夫遗弃之巨大变故。请问如何面对此薄情寡义之人?他自知犯错但死不悔改,应如何劝化?」答:这一桩事情,在现前社会里面我们常听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常讲,家庭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社会像一个人身一样,家庭是这个身上的细胞。我们身体如果..

净土法门:重婚的男人、女人,修行能往生吗?

温居士问:「重婚的男人、女人,修行很有成就的能往生吗?有一位师父说:不能,还说绝对不能。又有的师父对二婚的女人另眼看,还不让去他的道场,即使帮助亡人助念都不让她去,请问这样对吗?」答:学佛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重婚修行..

这些佛语背后暗藏天机!

要多做功德!提到功德,我们很容易想到一部电影叫《达摩祖师》,里面有一段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我广造寺宇,度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追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你..

大福德的人,都善能赞叹佛的功德!

《华严经》十地菩萨赞释迦牟尼佛偈(每天诵一遍功过恒河沙)释迦无上尊具一切功德见者心清净回向大智慧如来大慈悲出现于世间普诸众生转无上法-轮如来无数劫勤苦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宁代诸众生备受一切苦终不舍于佛而求得安乐宁在诸恶..

学诚法师:如何辨别假僧尼?如何看待烧高香?

还宗教场所一个清静!国家宗教局有关领导在上海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表示,将对一些寺庙道观存在的被承包、乱收费、烧天价香及假僧假道等问题进行清理,还宗教场所一个清静。如何辨别真伪Q1、假和尚造成了社会对真正出家人的误解,应该如何去化解?学诚法师:当前社会..

净土法门:不能读经,就念一句佛号行吗?

【解】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我们迷了,我们对于“不思议智”有怀疑,所以念佛往生的心不够坚定,它障碍我们往生。这五种智慧如果你们不明了,都会产生障碍,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此地。那到底怎么办?方法有,我们肯不肯相信?方法是什..

星云大师:讲《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下)

金刚经第14品下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下)白话文三、行大忍辱离我法执成就第一波罗蜜,从忍辱中来。虽然修持般若者,若无忍辱作为资具,起无我观照,如何契合实相?诸菩萨度生离相,布施无住,如果没有现前历缘外境,怎能成熟功德法身。圜悟克勤禅师说: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

古人邪淫因果实例警示18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171、福建莆田县有表兄弟二人,他俩在一起求学,关系很好。其中一人容貌丑陋,但很富有。一人容貌俊秀,却很贫穷。貌丑者的妻子去世,想娶一户富家女儿作继室,但对方一定要先见到他本人才答应。他就恳求那位容貌俊秀的表兄弟,代替他前去相亲,富家看到来人后便答应了婚事。等到..

佛陀讲述大肚弥勒佛成佛的故事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

读诵佛经的十二个要求

一、专诵一经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

他在炮火中安然念佛

日军战机轰炸恩施县城,恩施法院院长黄晓浦居士(法名德宏)刚从法院回家,空袭警报拉响,德宏居士赶紧命女仆带上两个女儿,抱着小儿子福周逃到山洞避难。小妾抱着孩子福备,跟随德宏没有离开。不一会儿,紧急警报响起,飞机在头顶回旋,发出刺耳的轰鸣声。家里的佛台前有一张方桌..

印光大师谈应对灾难法语

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

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了一切

“阿弥陀佛”叫万德洪名。一切功德凝聚的实相德能,凝聚在这个假名里面——音声符号里面。既然这个名号是无尽的宝藏,我们就得去开采,去挖掘。那挖掘,怎么挖掘?就是执持名号。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就把这个名号当中的万德给它挖掘出来,开采出来,或者又叫召..

《不忘》:放生的功德

如今广大信众正在承诺三年里不宰杀家畜,这种善举是不可思议的。好孩子们,再接再厉!大概四五年前,有一次我梦到托嘎如意宝对我放生护生的功德赐予了赞叹。他老人家的话应该是菩萨加持的语言吧。我把他的那些话在大众中传讲下去,结果堪布活佛们有如吸取甘露醍醐般欢喜雀跃,大家..

吴允升念佛免难记

吴允升,字常导,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买卖,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如何是好呢?”吴允升感到很害怕,于是请求如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很久才说:“从今以后,你要戒杀放生,..

佛陀三转法轮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现如..

明明是骗局,为何还是有很多人上当?

问:有些明显是谎言的骗局,为何还是有很多人上当?索达吉堪布答:狡猾的人在欺诈方面,口才技巧等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他们的言语动听,表情诚恳,不仅在背地里损害众生,而且也以公开的谎言欺骗有情。比如一些妄称有神通的“瑜伽士”到处撞骗:“看你的气色不佳,嗯!有一冤鬼缠上..

心改变了,世界就变了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小就看到家附近的小寺庙常有人跪跪拜拜,求菩萨保佑之类的。记得是在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说这些都是属于迷信,由于对宗教的无知加上对这位老师的信任,所以从此在心中埋下了“宗教都是迷信”的种子。即使是参加工作以后,有很多旅游的机会去到这些宗..

回向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让父母相信三宝?

网友:顶礼师父,想问一下。既然因果不虚,我们做功德的善果也应该遵循因果的规律。那为什么我们做完功课或善行后要回向呢?回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自向他。比如你赚了钱,可以随手花掉,也可以攒起来用于实现自己心心念念的一个目标..

忍让是不发脾气吗?控制不住情绪和脾气该怎么办?

网友:师父,我们常说火烧功德林,要修忍辱,当我们被误解被攻击,一味的忍让,不发脾气,这些气释放不出去,岂不是会憋坏身体。学诚法师:忍辱不是要我们把气憋在心里,而是让心里根本没有气,就像狮子对于狗的挑衅毫不在意一样。我们之所以被别人惹到会发脾气,是因为自己还不够..

如何理解念佛求往生之心与阿弥陀佛之愿感应道交?

问题:如何理解凡夫念佛求往生之心与阿弥陀佛救度之愿感应道交?因为有法师开示强调至诚恳切、精进念佛,以感通佛力,与佛愿感应道交而自得往生。虽然也强调往生完全靠佛力,但感觉还是有些自力的成分。净宗法师:分几句来回答。凡夫念佛求往生之心,与阿弥陀佛救度之愿,这已经是..

善心的回报

因果观念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讲“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俗语中也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就是说,一个人做善事就会得到善报,做恶事就会得到恶报。不论是谁,当你以善心善行来对待别人的时候,你就一定能得到行善的丰厚回报。佛教界有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