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第一集)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
功德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见者顶礼膜拜,功德无量文殊菩萨乃是:过去-平等国土的龙种上如来现在-常喜国土的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未来-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国土的普见如来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教您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教您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
甘露丸详细说明及制作过程详解
您好!首先随喜您供养昌列寺僧团的善行功德,祝您法喜充满,在三宝的加持下精进修行,诸事圆满吉祥。您收到的是昌列寺金刚萨埵法会甘露丸,在制作这批甘露丸时,寺院用了从印度迎请回来的释迦牟尼佛舍利,所以非常珍贵。甘露丸有异香,好好供奉还会长出小的甘露丸。为了让您直观的..
第一篇 四恩总报
第一篇四恩总报壹四恩总报的意义经云:诸法人缘生,诸法人缘灭。在这人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人缘前提。以人类生计的前提来说,父母生育我们,是亲情人缘;师长教导我们,是学问人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人缘;生计的情况没有污染,是环保人缘;到公..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从自利到利他壹媒介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
身上只要佩戴“楞严咒”,就能获得巨大功德利益!
/*Generator:eWebEditor*/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margin:0cm;margin-bottom:.0001pt;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Section1{page:Section1;}身上只要佩戴“楞严咒”,就能获得巨大功德利..
第三篇 三轮体空
第三篇三轮体空壹三轮体空的定义在人世生活,有许多人缘来成就我们,是以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协助,可以济人艰苦危机;甚至与工资善、一句赞..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第一篇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壹媒介净土思惟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都说起净土窍门,都可以看到净土思惟的崇奉。个中以弥勒菩萨的净土思惟为最早。东晋时代,净土宗初祖慧弘..
第三篇 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肃静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第二篇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壹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弗成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聪明、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惟就已深入民气,我们可以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话中看到民间崇..
第三篇 佛陀十号
第三篇佛陀十号壹佛陀十号的定义我们除了从佛身来懂得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熟悉佛陀。因为佛陀其实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各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觉世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王、大医王、佛天、佛日、..
第一篇 涅槃寂静
第一篇涅槃寂静壹媒介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奥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愿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然则一般人误把涅槃算作灭亡的意思,是以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
第三篇 法身实相
第三篇法身实相壹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合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弗成得考虑。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法身、报身、应身壹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只如斯,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处死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第二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壹相好的定义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真心归命礼。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个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身的肃静殊胜。在佛世时,佛陀的门下有许多圣学生,如:最初的僧宝──五比丘及大迦叶尊者、须达长者等,都是..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
第二篇 三毒五盖
第二篇三毒五盖壹三毒五盖的定义五欲六尘是攀缘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对治之道,应该从心坎去寻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盖是从心坎的意念所产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是以而起。三毒,指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它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称之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
第一篇 五欲六尘
第一篇五欲六尘壹五欲六尘的定义一般将牟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屠杀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之为魔,并且经常以魔障称之,以强调它们对圣道的障碍感化。我们在日常修道所碰到的第一重魔障,就是五欲六..
佛教生活中的医学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一、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概述生命与健康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主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即躯体无病痛、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佛教非常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它不但认为个体的生理状况,行为(业)是致病原..
第六篇 五停心观
第六篇五停心观壹五停心观的定义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消极、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是以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 一个飘逸一个凝重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一个飘逸一个凝重作者:叶圣陶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
另一种功德梦:五台山僧人释义恩十年植树泽惠苍生 -智悲佛网
手机阅读|返回上级另一种功德梦:五台山僧人释义恩十年植树泽惠苍生五台山僧人释义恩数十年如一日植树(图片来源:山西新闻网)“香烧了就剩下灰了,树栽下就能给这个地球留下一点绿。我要用余生为家园多一点绿而做点贡献。”10年前,释义恩发下如此宏愿。山西省五台山普化寺南边..
地主国王十四万年供养善根穷尽
索达吉堪布讲述有一次,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众眷属,作了三个月的供养。供养期间,波斯匿王带着宫里的人,亲自供养饮食及一切所需。供养完毕时,他取来一小座坐在如来面前,对世尊说:“我曾经从佛陀您这里听闻过因果的道理。您说过,布施旁生食物者,获福百倍;布施犯戒沙门食物者..
催眠前世今生:外灵干扰
催眠前世今生:外灵干扰女,只是对催眠有点好奇,想知道自己的前世就来了,自述自己也有一些灵异体验,很容易在有时候入静后就会有一些画面自动产生,由此判断可能是比较容易催眠类型的人。在催眠初期,被催眠者一旦有机会可以尝试打开前世记忆的大门,探寻信息就会产生卡壳的问题..
催眠前世今生:沦陷地球
催眠前世今生:沦陷地球个案背景:女,来催眠的原因是自己的另一半总是出轨,受到很大的伤害,前几个月另一半又出轨了,在那位第三者分手后回到了她的身边,在另一半不在的日子里她吃不好睡不好,感觉没有了生命的意义,现在TA回来了,和那个人过得也不开心带了很大的负面情绪回来..
一言不慎,即招无量剧苦
一言不慎,即招无量剧苦释迦世尊,在过去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当过印度波罗奈国的王太子,名叫慕魄。慕魄太子出生后,便知道自己的宿命,无数劫以来的一切善恶苦乐,以及寿夭美丑等事,都记得很清楚,好像就发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对恶报心存怖畏,一向寡言。太子十三岁的那..
口业之过(10)
口业之过(10)作者:妙祥法师摄心守口真教化口业是咱们僧人最轻易犯的缺点之一。日常平凡,在家人也都是轻易犯口业。你看在家人,比如农民,吃饭的时刻,端个碗,也得说别人过失,有什么所谓的花边新闻。甚至跑到外面,也得说一句,不说不可。不说,那嘴巴把不住,不说心里就不愉..
口业之过(7)
口业之过(7)作者:妙祥法师息灭佛塔(佛寺)破坏佛像,其罪虽是极为深重,但尚不及说比丘(僧众)过恶的无间重罪。所以《戒经》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前人也说: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月灯三昧经》卷五,佛陀告诉月光孺子偈云:所有一切阎浮处损坏一切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