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个啊输迦王,国王虽然没有契悟佛法的真理,我们说没有开悟,但是他对佛法非常有信心,而且发心也非常大,他建造了八万座佛塔。国王不仅建塔,而且还虔诚地供养很多的法师,并且恭请法师讲经说法。有一天,国王和往常一样,请一位年轻聪颖、相貌庄严、精通三藏..
功德
南怀瑾:我学佛一辈子看到的到处都是菩萨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 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大乘菩萨道,现身于生死道不会被染污,可以留形住世,也可以随时跑路,这些功夫见地都有了。万一他涅 走了,也不会永远不来,可以随时再到这个世间,慈悲利世。“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菩萨入于中道,你们看不出来。你..
南怀瑾:回向就是彻底布施
《达摩多罗禅经-讲解》:回向是佛学专有名词,这个很难解释。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向法师顶礼,法师马上给你回礼而且会说:「回向十方一切众生」。也就是说他不接受,把你的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我们这个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报。你在这里丢出去一个东西,它转一个..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2、于平常处见禅境。3、为人要真,真人成佛。4、常行天下才能学到东西。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老实常常在,聪明非久长。7、利益众生的事决不能错过。8、对了就去做,别跟他闲 嗦。9、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10、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四大皆空..
放生的好处太大了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印光大师:放生十大功德(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
净土法门:病是怎么来的
这后面还有一段,「病起六缘」,出《摩诃止观》第卷八上所讲的,「众生之病皆因六缘而起」。第一个「四大不顺」,四大是说身体,物质的身体,我们没有把它照顾好,让它感受风寒,得伤风感冒这一类的,属於四大不调。第二种「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是我们身体能量重要的来源,..
舍利子从哪里来
2012年9月,国学大师南怀瑾于苏州去世。依佛礼荼毗(火化)后,异象发生。据其弟子说:“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荼毗完毕后,南大师如彩色玻璃珠一样的舍利子装..
信愿法师:凡夫三业所修的善行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一)
【观经疏三心释】凡夫三业所修的善行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一)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 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楞枷大义今释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通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
希阿荣博堪布:佛菩萨做什么都是为众生,我们做什么都是为自己
希阿荣博堪布佛法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间的一面。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舍弃这一面而谈佛法、学佛法,怕是只能触及到佛法的皮毛而..
宏海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讲)好,诸位,我们一起合掌。还是依旧,先念三皈,请大家,各称法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好,请放掌。各位佛子,各位有缘,大家上午吉祥。..
听闻正法的功德利益
龙树菩萨在其《听闻集》中写道: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 。何为“多闻能知法”?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佛陀经典;二是对同样内容反复不断地听闻思维。多闻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转变自己错误的观念,使佛法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乃至起心动念,皆与佛..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士、社会人士满口都是“现在的佛教如何如何不堪”“现在的僧人如何如何不修行”的现象。《南山律》中是从根本戒律的方面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有智之人,敬重寺法,护惜三宝,咨请法讯,自招大益。&..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当弟子产生妄想,失去正念的时候,禅师常常以不着边际的禅语,或者反问,抑或是棒喝等方式来斩断学徒的妄念,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境下豁然悟道。何为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是禅林中的常用语,又称“西来祖师..
在家学佛男众女众的模范人物
在家学佛男众的模范人物佛法住世,全靠出家僧众的主持和在家信众的护持。佛陀得道行化不久,度了许多人出家,同时又有许多受了佛陀感化而皈依佛教的在家信众。在这些信众里面,包括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商贩、工人、农夫、乞丐等各阶层的人物。其中能自己虔诚奉行佛法,又能..
极乐境界不是神话
众生的怀疑非常深,这种怀疑来自于我们思惟方式先天的局限性。本来我们的心性可以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本来我们也是有无量光、无量寿的,然而一念无明妄动啊,我们就认大海的一浮沤作为自我,作为整个世界,而遗弃广大的大海。色、受、想、行、识五蕴使得我们知见非常地狭..
念佛之人不可效仿愚人做愚痴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
佛誓断众生贪欲之因缘
世间狂逸之甚,莫过于贪欲,因此应当勤断贪欲烦恼。《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我曾经听闻,世尊行菩萨道时,有一世在无佛时代,既无贤人,也没有任何圣人出世。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光明”,乘坐着经调象师调伏的大象外出游观,在众多随从前后护卫的引导,及歌..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2、于平常处见禅境。3、为人要真,真人成佛。4、常行天下才能学到东西。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老实常常在,聪明非久长。7、利益众生的事决不能错过。8、对了就去做,别跟他闲 嗦。9、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10、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四大皆空..
大安法师:极乐境界不是神话
众生的怀疑非常深,这种怀疑来自于我们思惟方式先天的局限性。本来我们的心性可以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本来我们也是有无量光、无量寿的,然而一念无明妄动啊,我们就认大海的一浮沤作为自我,作为整个世界,而遗弃广大的大海。色、受、想、行、识五蕴使得我们知见非常地狭..
净因法师:学佛一定要清贫吗?
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
嘎玛仁波切:不精进者,难以成就
初学者不应该认为,大成就者都不是平凡人,或是前世修得很好,今生才有如此成就,自己只是凡夫,怎可能和他们一样?其实,不要对自己没信心,成就的高低,主要是看精进的程度而定。如果认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努力也没有用,这就是妄自菲薄,是懒惰懈怠的借口。我们应该这么想:他..
仁清法师:空性层面没有对立面它不是二元对立的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个是从事相上看。但是后面一句话,“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一类的人,他做了这些事,就是这部分人他可以不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上一个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是后边这个“..
宏圆法师:法华奥典,位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 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
信愿法师:弥陀本愿三心往生西方正因(四)
世尊说法藏菩萨意业的修行是,“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藏菩萨发愿修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要惠施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成佛的大利。名号的功德是具足万行万善点点滴滴无为、无漏、无上的功德,都是为你我所成就。如何回施给十方每个众生呢?十方众生信受称念,南无..
信愿法师:以佛愿力,尽得往生(一)
下午我们再继续来探讨《往生仗佛力》,前面我们探讨了十七段文,下面从第十八段文接下去看。第十八段文仍然是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所开示的法语。照例信愿将这段法语读一遍,让诸位来对照一下,请看讲义第四页第十八段文:「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云: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
净土法门:这个事情念佛人中,知道的人真不多
「念佛最胜,今欲齐等」,我也想跟佛一样,「故亦当持名念佛」,你就真的念阿弥陀佛了,为什么?「名具万德,总摄一切善根」,知道的人真不多,所以人念佛的功夫提不起来。「故知老实持念,实暗摄忆佛功德也」,老实念佛是多么可贵,这种行持真正,暗摄就是不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
独尊湛现:要深刻体悟佛法的价值观
阿弥陀佛,诸位同学,大家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学者,要做到逐渐地深入,升起广大无量的菩提心,逐步地让自心“离相”。大家要注意,离相不是放弃,而是内心放下对影相的执着,解脱自心的困惑与烦恼。《金刚经》里面说明了,了无四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过去心,现在心..
嘎玛仁波切:心不烦乱方入安忍之门
安忍的本体是心不烦乱,如果心烦意乱,就谈不上安忍。安忍可分为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无生法忍。一、耐怨害忍当别人用殴打、恶言恶语等方式伤害我们,或在背后中伤诬陷、挑拨离间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时,心中不产生嗔恨,就是耐怨害忍,也就是忍受他人恶行的安忍。修安忍,首..
母亲往生记
末学母亲杨澄志于二 一八年三月七日,在浙江省 清县正道寺念佛堂安详往生,时年一百岁。往生时因缘殊胜,瑞相种种,再次为大众证实了西方净土的真实不虚以及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在此,末学把母亲往生的事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母亲于一九一九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沥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