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弃常则妖兴证果之后再教人,不会有错误;没有证果,你所学法门里头,还带着有烦恼、还带着有业障,不纯!这个东西不纯,障碍你证入,障碍你证果,你教别人的时候会误导众生,那就要造孽了。由此可知,度众生不容易。今天在这个环境里头,到哪里去找一个证果的人?不要说证高的,..
烦恼
净慧长老:修行用功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误差
――净慧长老冬月二十三日禅七开示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假如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现成,般般如意。看得出来,人人用功的劲头都很足,能够珍爱..
惟觉长老:禅与人生
(一)佛法傍边,最重要的就是禅。古德曾说,修行学佛要从三方面去努力:学佛的口、学佛的身、学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禅。研究经教或修任何宗派,假如不知道禅的事理,就没有学到佛的心要。因为禅就是我们自己的素心本性,迷失素心本性,学佛就落空了偏向。古德云:禅者,佛之心;..
不要把“自己”放进去
有一天,我在上课时说:假如能放下自我中间,放下分别执着,就不会被烦恼困扰,这样你就是有聪明、有福德的人了!有位学生问:应该若何放下呢?我说:只要你不认为有那么多放不下的器械时,那就是放下了!佛法说的聪明不是姑息,而是在慈悲的原则下来处理工作。自己与家人有冲突时..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圣严法师答: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其余,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戒、..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若何?圣严法师答: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开悟的程度若何;而且,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差别。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浅悟的人可能清楚自己的烦恼,但依然无法不时控制烦恼。深悟..
解行若何才能响应?
解行若何才能响应?惟贤法师答:应该做到行解响应,解行并重,不能只是解不能行,以前祖师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学佛特别要重视行,解了要行;光是解而不可,不会真正有体会,不会真恰是学佛的。你比如说现在的有些大学教授,所谓的学者也有解,解释成这样、那样的,然则他不..
禅观呼吸“念息”应熟悉那些常识?
禅观呼吸念息应熟悉那些常识?禅观呼吸,以细长、懈弛为妙,但初学弗成勉强,才不致伤害身体。对于气息之进出,只要了了分明的观察即可,能任其自然进出就是如法。又息须平均,切勿忽长忽短。所以坐须正直,并且留意放松全身,坐中不宜随意晃荡身体,能相续赓续的专注于对气息的念..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二)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二)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地狱品之二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二又彼比丘。观活地狱第六别处。名不喜处。彼业果报。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行恶之人。心常忆念欲杀众生。为猎杀故。游行林野。吹贝打鼓。种种方便作大恶声。声甚可畏。..
神奇第一真言:仅仅忆念就能灭四重五逆罪
有一种真言,仅仅忆念就能灭四重五逆罪,念一遍就能保护自己,念几遍则能保护家人同伴,简直令人无法想象!这个真言就是“一切佛心大无畏八字真言”,也叫“八字大无畏最上秘密心真言”。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言:是八字最胜大威德心真言所住之处。如佛在世无有异也。能现诸佛种..
白骨观图文(不喜莫入)
不净观若人信解圆教,而烦恼重,不能习此梦幻观者。应作不净观。谓观身五种不净。白骨观或作骨铄观。应先观自身额上,皮肉烂坠,唯见白骨。渐渐从狭至宽。想于一头,皮肉烂坠,见于白骨。乃至全身,皆见白骨。既见自身一具骨铄分明现已。复观余人烂坠亦尔。观第二具已。渐次于一房..
为什么藏传佛教“三字咒”具有惊世骇俗的功德?
编者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藏传佛教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此期间,“六字大明咒”随着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传唱,逐渐为汉地大众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谓佛教,也不了解藏传佛教有何秘密,却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与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贤王如来三字明咒”在汉地影响力相对小..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五)
正法念处经卷第九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五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受坚苦恼。不可忍耐。是彼地狱第三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盗邪行饮酒。乐行多作。堕彼地狱。生受坚苦不可忍处。业及果报。如..
避开修行中的十八种刺
内容概要:本经叙述佛陀游行于鞞舍离时,鞞舍离的人高声唱传,而往诣佛所,去供养礼事。这时居住于附近的诸名德长老比丘,知道坐禅是以声音为刺(为障碍),因此而避至于牛角婆罗林,佛陀乃赞叹他们。佛陀则遂说持戒、护诸根,至于四禅、四无色定之刺。并说欲、恚、愚痴之三刺。而..
什么是皈依?
什么是皈依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所以唯有离开六..
皈依三宝之意义
皈依三宝之意义一、何谓三宝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罕见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异常罕见可贵,所以称之为宝。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聪..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四)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四)正法念处经卷第八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四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火末虫。是彼地狱第四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杀盗邪行乐行多作。彼人则堕叫唤地狱火末虫处。业及果报。如前所说。复..
皈依三宝指什么?皈依证证实什么?
皈依三宝指什么皈依证证实什么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罕见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异常罕见可贵,所以称之为宝。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
皈依后身体不适怎么办
皈依后身体不适怎么办皈依后身体出现一些疾病,比如肚子胀痛,头痛欲裂,而且观修看书时,心里不能清净,不能集中,甚至感到看不下去,怎么办?我们可能认为,皈依今后肯定一切都好了,于是特别执着这个结果。假如身体有一点点反应,就很在乎了:怎么皈依了还能抱病呢?也许是因为..
皈依要什么前提
皈依要什么前提合营前行中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是为奠定我们实修的基本,是为进一步的修持所做的准备。事实上,以我们这样的凡夫,从以前世到今生,在现世的每刹那中,赓续地在做作不合的罪业,想要能完全具足「暇满人身」,并理解「寿命无常」、「轮回之苦」、「因果业力」,还要有..
佛门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门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本。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削发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言。五不喝酒(前四是性戒。后..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喝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削发戒、在家戒的差别,然则一切戒..
皈依戒与居士五戒
皈依戒与居士五戒有不少对佛学感兴趣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守不了居士五戒,而停步于皈依的大门外。也有相当多已经皈依的师兄,至今没有搞明白皈依戒和居士五戒的差别,经常将二者混淆以至于问题迭生,不知道在生活中若何运用佛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般舟三昧经》中,记载了佛..
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一、众生受戒入佛位诸位善须眉、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喔!可贵的这种好良缘,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
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讲于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净慧法师今天举行一次结缘皈依。结缘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场的所有的营员,大部分是提议了要皈依三宝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分还有一些犹豫,还没有完全决定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赞助你们来进行选择,所以就举行一个结缘皈..
五戒表解
杀戒释名毕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命,是曰杀生。堕胎胎儿死犯杀戒。自杀亦犯杀戒,与杀人罪同。制意一、由屠杀生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二、屠杀众生,违背大悲心故。三、背恩养故,众生皆我以前生中父母故。四、伤善缘故。后生结冤,不相度故。五、悉具佛性,应敬不轻,岂可..
五戒意义是什么
五戒意义是什么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一)不杀生而仁慈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屠杀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以培养仁慈的德性,以扩展小我的爱心,以保..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整理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
什么是五戒教材
什么是五戒教材宏泰法师整理序文甲、五戒三皈大意乙、解释戒义丙、出体丁、受五戒的功益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庚、受五戒法辛、五戒名义壬、受持五戒之功德果报癸、受五戒之后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内容简介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大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由的步骤,也是学佛必弗成少的基本常识。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学生进修和钦慕、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