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思蕅益大师未出家时有一位善友,名叫黄洪江居士,他因为亲身经历一件投胎转世的事实,因此发起学佛的心。这件事颇多转折,又感人至深,所以蕅祖把它收在见闻录。江苏省姑苏的南濠街,有一个人常到阴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几天,他就要去值班。某日,有一位邻居满怀好奇地跟..
烦恼
天眼神通看穿你的为人和行为
天眼神通看穿你的为人和行为道证法师讲述当我去台北临济寺受在家菩萨戒的时刻,熟悉了一位去受五戒的莲友。因为她被安排住在我的近邻床,所以,我们有比较多接触的机会。这位莲友大约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长得很可爱,讲话很豪放,后来我才知道她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她是说有时会有..
45位博士谈佛教
1、复旦大学常德博士:有时一看周围之人那种根本不懂佛法,但却随意马虎地对我们佛教徒动辄翻以白眼的神志,我就认为。。。。。等将来他们真的人缘聚足迈进佛门了,当他们要想真正吃透一部佛经,真正把一种善行行持终生时,他们就会体会到佛法言行合一、超越有无、言语道断、究竟..
人来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刻苦
文章来源:收集编辑:慕凌佛缘布雷兹里特曾说过:假如没有严冬,春天就不会那样舒心宜人。切实其实,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在生活中,许多时刻,我们若不是尝到苦楚,遭受熬煎,就不会有苦尽甘来的甜蜜感到。有一位哲人问他的三个门徒: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个门..
花开了,为一位抄写佛经的妈妈
他是刚退伍的年轻人,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刻。是日他跟同伙喝完酒,骑摩托车,昏昏沉沉,撞到卡车,反弹回来,爆炸起火,全身烧成一个大火球。还好路边刚好有人洗车,赶紧拿水冲他,叫救护车送病院。假如不是这样,他当场就烧死了。人的际遇是很奇妙的,那个洗车的人早不洗晚不洗,..
净土法门法语: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是什么?
「尘沙」是比喻,比喻数量多。你的烦恼太多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算不出有多少烦恼,所以比喻作尘沙。「无明烦恼」是对于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了。这些事情本来是明白的,明白这些理事、性相、因果的人,就称作「佛菩萨」,不明白的人就..
净土法门法语:菩萨十种特殊的能力
下面把十种力的名相列出来。第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什么是是处?什么是非处?处是处所。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上的灾变确实是史无前例,过去几千年没这个现象,现在我们遇到了,所以多少人想找一个安全居住的环境。到哪里去找?能找到吗?如果你有福报,无..
净土法门法语:凡是自杀的人,有这个念头就有鬼神在旁边诱惑
又《大智度论》里头说,「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则显菩萨慧力。是故经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怨就是怨家,冤亲债主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要是还有贪瞋痴慢疑,这些冤亲债主跟魔结合成一体,造成我们严重障碍,这一生决定不准你往生,还要把你拖回六道来。定是不为外境所动摇..
净土法门法语:拼命赚钱,能赚得到吗?
我们有不少同修,虽然天天听经,可是他要知道,光是听,听懂了也没用,为什么?你要不真正用功夫,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你要想了生死、出六道,一定要真正地做。从哪里做?第一个,从得失里面去做。现在的人很苦,就是苦在患得患失!因为我们烦恼里面,得失的烦恼看得最重,名闻利..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是最高的禅定
所以声闻有声闻的禅定,缘觉有缘觉的禅定,菩萨有菩萨的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禅定。禅定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八万四千种?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那你就晓得,我们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持名是不是修禅定?是的,我们是用执持名号修禅定。这个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
净土法门法语:回向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1回向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普贤十愿里面它有三条:第一个是回向菩提,第二是回向众生,第三是回向实际。2为什么要回向?因为六道凡夫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心量变得愈来愈小,甚至于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够包容。3你听到我这个话也许怀疑:心量再小,难..
大安法师:直心是道场--
直心是道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诚心,而凡夫众生大多是弯曲的心,伪诈的心。在我执和利益的驱使下,充满..
大安法师:君子之学 法喜充满--
君子之学法喜充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引文是《论语》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提纲挈领、贯穿全篇的理念。可以给出一个题目:君子之学。《说文解字》中解释学是觉的意思,不是一般学习知识的范畴..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经由过程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赞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使内在的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个中,落空感化。同时,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又在心坎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既是心念之..
大安法师: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保持优越的心情等于最好的摄生之道。前人摄生之道,是「僻静无为,恬澹虚无」,只要心灵纯净而不杂,保持闲逸清净的思惟,便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儒家贵于调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保持心宁静、不动,心能随处作主..
八风烦恼具体说
烦恼具体的表现为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今天我们具体地讲讲这个八风是怎么激发烦恼的。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人人比我还要清楚。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看看八风中人人都认为是好的称、誉、利、乐是若何激发烦恼的。称、誉、利、乐..
若何征服妄念与烦恼?
我们随时随地在起各类各样的妄想、念头,难以把握。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说话和行为背后的念头都是心念,心念无法控制,人生就如同没有刹的车一样。那若何练习我们的心念呢?要想调服自己的妄念、烦恼,不能靠打压念头,而要靠清晣地觉知念头的生起、流变、直到消失的全部微细过程。..
何谓不立文字
禅宗一法,虽称教外别传,然则历来主张藉教悟宗。也就是说,禅宗虽说不立文字,只是不执著文字之相,并不消除佛言祖语的启发与印证。达摩祖师东来传佛心印,以四卷《楞伽经》作为教证,一向传到五祖,都是以《楞伽经》作为一宗的根本教证。同时五祖也慢慢地由《楞伽经》转变为以《..
觉知每一念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平常在祖师的语录、禅宗的书本上面所看到的当下一念。禅宗的功夫,一定是要落其实当下一念上。我们进修佛法,进修打坐,总想求玄求妙,总想佛菩萨加持,其实,所有的微妙都在这当下这一念上。我们仔细地体会,当下这一念,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
开悟是真正修道的开始
问:我有机会缘巧合忽然认为自己若有所悟,看《六祖坛经》里的《无相颂》就认为我能理解,对不二、自性也能理解,不是早年那种常识和思维上的理解。但这种聪明过些天就少了淡了,跟之前的状态就不合了。师父,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宗捷法师:佛教的经典和论典,甚至于祖师的语录..
迷了,赶紧找前途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假如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异常响动,都邑让人胡思乱想,甚至惊恐万状,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恐怖想象。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恰是如斯。因为迷惑,就会导致各种误解,带来重重烦恼。佛法认为,这是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致。所谓无明,即没有光..
修道的助道人缘
修道的时刻要有助道人缘,什么是助道人缘呢?你修道的时刻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人缘,资助你修道的缘。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要想修定,得先备办资粮,得先准备好,这是修道的前方便。你要想得定,得先有一个处所啊!然则这个处所烦乱..
正果法师:见性成佛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辟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抵触,超然独脱,无执着,无绊累,触着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感化,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
修行如莲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赓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缺点的身口意调剂为准确的身口意。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削发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实上,修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射中,意识中、行为中。修行讲究次序递次,一步一个脚印,忽略不得,更不能跳跃式进步。..
佛教中所说“三藏”的三个含义
佛教中所说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在佛教中它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
斋僧的功德和意义
『赞僧功德经』佛陀曾云:诸法因缘生,安住希求意念中,为彼悉作何祈愿,即得如是之成果。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又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四十二章经』上云:饭恶..
十佛宏名能灭五逆—《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五万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无能胜菩萨等八万百千无数俱胝那臾多。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尔时世尊于其食时。着衣持钵。与苾刍众并诸菩萨天龙神等。恭敬围..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十一)
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五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十一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黑肚处。是彼地狱第六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如。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为作住持。或施佛已复还摄..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九)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九)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三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九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雨缕鬘抖擞之处。是彼地狱第十一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邪见。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