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

达真堪布:不如法修行,处处是障碍

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不能离开利益众生之事,都要利益到众生。一切所行唯一利益他众,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要发菩提心。我们现在虽然是自己在修,但最终成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这是间接地利益众生。我们的吃喝拉撒也都可以变成利他的行为,通过什么方式能使其变成利他之事呢?就是..

佛陀经典【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佛说阿弥陀经》【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呷绒多吉上师:四个口的善业

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4讲讲四个口的善业。第一个:我们知道了妄语的过患不能打妄语,以后要讲真话,老老实实做人。第二个:离间语,知道了它的过患,就不能做让其他人关系不好的事。看见两个人关系不好,我们要去协调,让他们关系好起来。不管是不是学佛人,都要让他人和谐。哪怕..

仁清法师:烦恼本来就是一种业障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这是对病号的一种开示,“永劫常受快乐”,永劫常受快乐,根据文字很好理解了。“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以后,永劫常受快乐,没有一丝一毫的苦恼之事,或见或闻,更..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1

「十四懈怠」:「懈怠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修善断恶之事;疏懒怠惰。其业用为:一、消极方面,能障精进根生起,二、积极方面,能增长染法。亦即懈怠的人,能滋长杂染之法。不但对善法不能精进的人,称为懈怠,即使在染一污法上勤求的人,也叫作懈怠,因为他勤求染法,便于善法退转。若有人于「..

看到外面不清净,其实是我们自己心不清净

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勘验自己的功夫,测验,怎么测验法?一天一天太难,那不容易。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我这个星期跟上一个星期比较,是不是烦恼轻、智慧长,就能看出我是不是真的有进步。果真烦恼轻、智慧长,好!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的品质提升,你处理..

在地球上修行的惊天秘密

惊呆在地球布施一人佛法的功德,在净土要修二十千亿百千千亿劫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身边有两个小菩萨,一个叫美音菩萨,一个叫妙音菩萨。有一天,两个小菩萨看到文殊菩萨,就问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这是谁呀?华光开敷遍身如来就跟两个小菩萨说这是娑婆世界的文殊菩萨,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说..

无始劫来的冤亲债主是个大问题,怎么办?

我们自己必须要晓得,我们这一生到人间来不是第一次,过去来过很多次;如果这一生当中没有一定的目标方向,往后还不晓得要来多少次。我说这个话什么意思?有人听得懂,有人听不懂,跟多少众生结了怨,冤亲债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说的是这个意思。这是大问题,这是大麻烦。这个问..

宏圆法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经文不仅是对须菩提解释的一种认定、认可,而且推而广之,不仅是佛的应身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佛的色身应身相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十法界的依正因果、染净诸相,无论凡圣,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当体即空的,..

信愿法师:与其苦学难修之圣道诸宗,不如速念易行之弥陀名号(三)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法然上人开示:与其苦学难修之圣道诸宗,不如速念易行之弥陀名号(三)有人听到法然上人这样开示的话,心里也会纳闷,所以有人这样问我,请问信愿师父:三世诸佛如来也是很慈悲,怎么不要我们?事实上这样的道理,你不了解还会误会。注释第二十一师父写得很清楚..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奥义大总结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

感恩词

1感恩永远不落的太阳您的光芒普照一切温暖万物你普照一切而没有分别你温暖万物不求回报没有你就没有了生命的迹象没有你就没有生机没有希望不敢想象没有你世界会如何的黑暗不敢想象没有你我要穿多少衣裳你不仅是给我们温暖还驱走了我心中的黑暗你不仅给我们光明还照亮了我们人生的..

南怀瑾:金刚经精华就在这三个字

《金刚经》是佛家一部重要典籍,蕴含着最高深也最平实的修行法门。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部书,叫《金刚经说什么》,专解这部经典。南师认为《金刚经》的精华就是三个字:善护念。什么叫“善护念”?所谓“念”,按照佛家的定义,人的一呼一吸之间,就叫“一念”。人的一念之间,..

晚晴集:佛家格言101条

《晚晴集》佛家格言101条,终身受用(赶紧收藏)近百年来,弘一法师的艺术与禅学吸引着人们寻找他传奇一生的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晚晴集》中。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晚晴老人,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艺术家。曾参加南社活动,广收弟子,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影响巨..

避祸种福的奥秘:所有的功德普皆随喜

嫉妒,是心中的戈矛,可以伤害人,也能害自己。它是一切善行的魔障,优良品德的克星,只要有嫉妒的念头横在心里,不但可以造成许多意外的祸害,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没来由的苦恼。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病。治疗这种心里病,佛门中有个妙方叫做“随喜功德”。我们凡夫俗子,都染有嫉妒..

嘎玛仁波切:不舍得播种,想等待果实,那是不可能的

导语:人的思想会创造世界。播种善因才能收获善的果实,不舍得播种,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努力把功德做好并圆满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再向佛菩萨提自己的要求,这时哪怕是想成佛,诸佛菩萨都会满你的愿。只要你对佛菩萨有信心,人世间的所有名利愿望,没有不被满足的,只怕我们增加..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0

C.大随烦恼「十三不信」:不信心所的体性为:对于三宝的真实之事理、功德与能力,不能忍可,亦不好乐、希求,心地污秽,造就是不信的体性。其业用为:一、能障净信,二、能成为懒惰(不修行)之依托。亦即,不信三宝的人,大都于修行上懈怠,不能起精进。成唯识论说:一切染法,都各有各别的自相;..

事都是圆融的,说不上善恶,因个人感受不一样就变成有善有恶

古大德告诉我们,战争是怎么起来的?是冤冤相报起来的。人都讨厌战争,希望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古大德告诉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只要众生不吃肉,世间就永远不会有战争。古人这首偈子做得好,「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在古时代,夜半声是什么?杀猪。你杀它,它杀..

宣化上人:诵念这一句咒能远离颠倒梦想,不做一切恶梦

念这一句咒便能把恶梦解除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一一四)突悉乏除灭恶梦及不祥烦恼菩提化清凉破邪显正兴大教八万毛孔放毫光诵念这一句咒文能远离颠倒梦想,不做一切恶梦。善梦当然是可以的,恶梦是没有了。人为何有恶梦?因为你或者存心很恶,总想杀人、放火、打妄语、爱喝酒,尽去..

钻法律漏洞少纳一点税,这个念头就是盗心

为什么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不能不知道。从哪里放起?从十善业放起。放下杀生,每一条意思很深很广,杀生里面包括什么?包括恼害。那个人因我而生烦恼,因我而感受痛苦,都在杀生这一条里面,范围广,要知道。你不读《戒经》,你不晓得,单单看到这一句,你不知道它里面的义理,不知..

修行人绝不能让这种东西过夜,特别是在家人

南北朝的齐朝时,有一位叫作僧远的和尚住在梁州薛寺,他不守戒律,有时喝酒吃肉。一天忽然梦见神人愤怒的指责他说:“你是出家人,这样造恶业,怎么不拿镜子自己照一照?”早晨起来,自己照了一下,见两眼边缘现出暗黑色,以为是灰尘,用手去抹,才发觉眉毛居然随手脱落。僧远大惊..

放生的临界点,与改造命运可能经历的境界

一、放生的临界点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杀业,有人今生杀业大,有人前几生比较大,但是他已经不知道了。圆瑛老法师说过:“放生就是还债,还多生多劫的杀债。”那要什么时候才能还掉这些杀债呢?这就是放生的临界点!放生的善业一旦超越你一生、十生、甚至百生的杀业,你就“转过来了..

女子学佛吃素五年前后的变化和感受

这篇文章,原本想再过几年写,凑足十年再来动笔,多积累一些经验,厚积薄发,但是写作多年又有一个经验,灵感就像天边的云一样稍纵即逝,如果灵感来时候不把它记录下来,一旦错过时节因缘就再也找不到感觉了。所以决定先写下来,今后再慢慢增加内容。到现在为止,我接触佛法并开始..

佛陀涅槃是死了吗?他到底去哪了很多人不知道!

释迦牟尼涅槃像涅槃(Nirvana):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

吴米玉先生面露笑容端坐莲花往生记

一、缘起:99年8月10日(星期二)前一阵子因为常下雨,我去办公室那边看看,我的房客是一家出版公司的两位经理中之一位吴姓经理,我们彼此亲切的问好,他却告诉我很久没来上班,原因是他父亲住院罹患胆管癌末期,医师告知称宜备后事。他父亲近日心情不是很好,药也不吃,虽然心理..

“菩萨”是什么意思?佛陀这样说!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优婆塞戒经》【注释】为求大智慧而修行者名为菩萨,大智慧即大觉,亦即佛智。此为总明菩萨之义。别明菩萨之义为五:一、欲知宇宙一切法之究竟真实。此为菩萨..

心怀仁慈

编者按:你有着慈悲的心肠吗?请看今天的《智慧法语》,心怀仁慈,别人会喜欢接近你,你仁慈的行为,也会让人永记于心。【注释】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后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

地藏菩萨及地藏经介绍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

中国佛教得天独厚的七大圣地

佛经中说,向寂静处走七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佛菩萨修行住世之地是最殊胜的寂静处,也就是所说的圣地。这些道场是佛菩萨经过观察缘起选择的地方,加上往昔尊者及古师大德们在这些地方长久的精进修行,功德圆满,这些地方就具足了殊胜的加持力,如今来到圣地得到的加持就如同圣者..

人生处在低谷时,谨记三句话,才迎来福报

余生有限,越来越短,珍惜生命,善待余年,红尘道场,得失坦然,花开花落,生命几天,只有把握好当下的时光,坦然面对,才能守住岁月的的美好,不负韶华,生命本该美好,谁知一晃就老,生活本该知足,何必自寻烦恼。珍惜当下拥有,恬淡安然浅笑,什么都可不好,心情不能不好,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