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 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
净土
信愿法师:弥陀本愿三心往生西方正因(四)
世尊说法藏菩萨意业的修行是,“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法藏菩萨发愿修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要惠施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到成佛的大利。名号的功德是具足万行万善点点滴滴无为、无漏、无上的功德,都是为你我所成就。如何回施给十方每个众生呢?十方众生信受称念,南无..
信愿法师:以佛愿力,尽得往生(一)
下午我们再继续来探讨《往生仗佛力》,前面我们探讨了十七段文,下面从第十八段文接下去看。第十八段文仍然是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所开示的法语。照例信愿将这段法语读一遍,让诸位来对照一下,请看讲义第四页第十八段文:「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云: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
净土法门:修行修什么?修行怎么修法?
一弹指大概一秒钟,这个念头已经变多少个?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还要乘一百千,一百千是十万,再乘十万。所以在这个速度之下,一切物、六根所接触的六尘都不存在。所以一切现相都是假相、都是幻相,我们被它迷了,以为它存在,还有明天、还有后天,全都是看错了、听错了、觉触..
净土法门:这个事情念佛人中,知道的人真不多
「念佛最胜,今欲齐等」,我也想跟佛一样,「故亦当持名念佛」,你就真的念阿弥陀佛了,为什么?「名具万德,总摄一切善根」,知道的人真不多,所以人念佛的功夫提不起来。「故知老实持念,实暗摄忆佛功德也」,老实念佛是多么可贵,这种行持真正,暗摄就是不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
净土法门:只要自己的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还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干扰,就是在五欲六尘 面你还会分别执着,你就受它干扰了。要怎样?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们全都打扫乾净,心 面见如不见,闻同不闻。我看见、听到了,我心 是阿弥陀佛,跟五欲六尘不相应,这就对了,这是真正远离了。远离也不是故意离开它们,不..
母亲往生记
末学母亲杨澄志于二 一八年三月七日,在浙江省 清县正道寺念佛堂安详往生,时年一百岁。往生时因缘殊胜,瑞相种种,再次为大众证实了西方净土的真实不虚以及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在此,末学把母亲往生的事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母亲于一九一九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沥海镇..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那么因缘殊胜,现前具足,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始宣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在我们这个净土之路的系列讲座里边呢,..
你敢信我就来--普陀山梵音洞
诸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呢,我们来到了普陀山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那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极乐世界,南海普陀是观音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应化道场。既然如果是应化的话,他就是要有示现,给大家能够见着他的机会。那么在整个普陀山呀,观音菩萨示现应化最频繁的地方..
《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
1、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品行是一个人的内涵,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
印光大师:念佛的秘诀是什么?(368-370)
内容: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
慧超法师:带业往生的凡夫,全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来接引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述记丙四、述己自利利他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得不到阿弥陀佛真身的接引,全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来接引。“应化身”就像月亮的影子一样,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清月现,水浊月亡;心净佛现,心垢佛灭。经..
古代无数的先贤,就是通过一生勤诵经而超凡入圣,除厄延寿,往生净土
倾莲池文章节选:我在唐并州释僧衍《法华经传记・卷五》中看到不少精彩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唐并州释僧衍释僧衍。并州人也。凡厥并州人。七岁已上。皆解念佛。生净土多。衍久居并州。诵法华经。欣求安养。以经云即往安乐世界故也。并州,即现在的太原。话说古时候的太原人,很多人..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4
民国王景 王景 ,字梓庭,是湖南武冈人。幼年颖悟,科举时,因为制艺有名,跟他交往的多有斐然成章。因为屡试不成功,就归隐讲学,绝不参与乡里是非,世人称赞他。王性情沉厚,人有欺侮的,就说:“有容德就大,哪里值得与他计较?”民国七八年间,有亲友,提倡佛学,王听了就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