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

佛门科普:因果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

轮回解脱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

什么情形下才能不失戒体?

“戒体”不约“现行”而安立《业疏》云: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简单讲:“戒体”就是在阿赖耶识成就一个“善种子”,这就是“戒体”。有一个观念我们需要解释一下:《唯识学》上,把一切法分成两类:一类叫“现行的法”,一类叫“种子”。“现行”是表现在外——身口意的..

风水对后代子孙有没有影响?

常常有人问我,有没有风水啊?我说有啊,绝对有道理,但是要懂一个道理。北京的故宫,从辽金元开始,到明清八百年,为了风水,皇宫有九门,哪几年的运气在哪一个门,就开那个门,所以九宫八卦,都是想子孙万代。但是你看看,辽金元明清有五个朝,每一个朝代,有时皇帝三年五年就翘..

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人可以了解,不要说凡夫不明白,即使十地..

净慧长老:《心经》里的一个“心”字 奥义无穷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是核心的意思。因为一部《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一卷经有一万字左右,六百卷就有六百万字。六百万字的《大般若经》以这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为核心、为纲领。所以这个“心”字的本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

学诚法师:怕鬼 是因为总是去想象

怕的不是鬼是自己的想象、妄想人生在世会有许多苦难、艰辛,但人不是为了受苦来到世上的,而是为了让未来的生命更好。改变生命的核心不在身体,而在心灵。在痛苦中用心寻找值得感恩的一切,将心比心怜悯他人的痛苦,发愿未来有能力去帮助一切受苦之人。生命改变之因,就在心念的改..

忏悔业障是重要的修行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如果离开了阳光、土壤、水分、气温、肥料、人工管理等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

真正的修行是要在心地上做功夫

1、我们要特别注意,心动就造业了,所以要赶快转业,把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就是从这个地方转,你会转,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着木鱼,捧着经本念经,数着念珠念佛,天天在那儿磕响头,不是在这形式上,那都是做表面功夫。2、真正的修行..

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以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

再苦不怨人,再难也认错

1.冲突之根,余怨所积我两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尤其是这一次在日本冈山,感触非常之深,冲突的问题严重,严重达到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今天的问题,在佛法里面说,这是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头,怨愤的种子习气,在这个时候总的爆发出来。所以演变成..

净业行人应毕生致力于培养「向西定势」

《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也有修行功夫。他问佛陀:“我常需要处理政务,有时甚至不得不领兵打仗。这种时候,我的心就会很散乱。如果我在临命终时,心也散乱,没有专注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呢?是否会投生到恶处?”佛对他说:“不要担心,如果平时..

寂静法师:影响健康的七大因素

影响健康七大因素:第一个是环境,第二个是饮食,第三个是睡眠,第四个是情绪,第五个是信念,第六个是祖宗和堕胎,第七个是业力。以前我们对健康和生病的认识不太足,一生病就想着靠药物治疗。实际上那些绝症并不需要药物,我们只要找到它们内在的原理和规律,就可以治疗它们。比..

定弘法师:如何去除淫心?

这个淫念是一种妄念,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气。首先你要去淡化它,一开始断很难断,凡夫这个习气很深重。怎么淡化?我们把注意力要集中在圣贤教诲上。你每天都听经、念佛,让你的心清净,这些烦恼妄念它慢慢就淡了。你心愈清净,你的智慧愈高,你的欲望愈少。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淫念特别..

有些在家人有烦恼,为什么不能克服呢?

在调伏烦恼过程中,“觅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从杂染的功能转成清净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转不过来,即使修不净观也转不过来。有些人不修“觅心了不可得”的无生观,所以他就一直认为这念头是真实的,它有真实体性,那么要扭转这个念头就有困难。只要你有..

梦参长老:开悟不等于成佛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

念佛消业障 为何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业障难消念佛是可以消业障,但是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我们的业障。《普贤行愿品》在《忏悔业障》这一章中提到,无量劫以来,我们由贪嗔痴鼓动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是无量无边的。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积的话,尽虚空也容纳不了。我们无量劫所造作的恶业,怎么可能因今生少许的修行..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

为什么容易生病?多与内心烦恼有关

《正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清净,他的血就清净,那么病也就会比较少。那么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物、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

生为一个人,先求认命再求开创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陀对生命的描述,是说我们生为一个有情众生,已经经历过无量无边的生命。当然,我们也要即将面临未来无量的生命。所谓的今生,只是我们无量生命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么这么一个广大的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从..

梦参老和尚: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

依止无明烦恼来修学,都不能成就圣道

我们对于因缘所生法,在《楞严经》讲到两种根本:一个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是涅槃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攀缘心,涅槃的根本是常住真心。我们刚开始的发心就是依止无明烦恼,为了贪烦恼而修行,为了嗔烦恼,我一定要比你好,你拜了一百拜,我拜两百拜。为什么?我不愿意输给你!以一种..

【寂静之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编者按】本文为2016年2月13至3月8日寂静法师受邀参加福慧灯教育集团成长研讨会精彩开示节选。为什么鸭子飞不了,野鸭就可以飞?鹅飞不了,天鹅就可以飞?鸡飞不了,野鸡就可以飞?为什么它们都有翅膀,但有些能飞有些不能飞?在这个世界我们要去看到那些不可思议,再从这些不可..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盗贼、什么是地雷、什么是宝藏,你才不会错用心了。所以这个三性在整个唯识的修止观是非常关键的,你要马上判断出来:哪些是你的错误的认知、哪些是一种正确的功德、哪些只是一个过渡的桥梁,你不用管它的。好,..

每一种果报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

我们强调业力,我们也讲到果报,那么当果报变现的时候呢,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有一些变化的,我们来看看果报的受用。前面是讲果报的显现,有等流果、异熟果等等。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呢,是怎么个受用法,我们来看看这个识变的理论,先把这个识变念一遍:我们在这个果报当它..

心想事成与事与愿违的区别在哪里?

积功累德第八。积功累德第八,看字面就知道讲的就是积功累德。如果我们不积功累德,大愿就是空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梦想能实现,心想事成;而有些人的梦想最后都成为了空想,事与愿违。这区别就在于有功德和没功德、有福报和没福报。为什么有福报的就可以实现梦想?为什么..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过是久别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当你被业力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的人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怎知遇到的某人某事是好是坏,是喜是忧?何必纠结那个他还爱不爱你。缘分未尽,不爱你,他都跑不掉,缘分尽了,再爱也走不到一起。不是你不够好,也没有谁对不..

十善业道之除贪嗔痴三毒

不贪欲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之根本烦恼。贪欲者,大致分为贪取、贪爱、悭贪三种,为十恶之一,三毒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不知足之贪心,于国土、人、财、物,总想占有及控制,贪而无厌,是名为意贪业。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

感恩你人生最大的敌人

受再大的委屈没有关系,我们把目标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忠诚要出自内心,内心最重要的把我放下,这是佛法。诸位都知道,小乘须陀洹怎么证得的?放下五类的见惑,他就证得了。这个五大类的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头一个就是身见。我们想想,哪一个不把身体当作自己?把身体当..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当你被业力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的人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怎知遇到的某人某事是好是坏,是喜是忧?何必纠结那个他还爱不爱你。缘分未尽,不爱你,他都跑不掉,缘分尽了再爱也走不到一起。不是你不够好,也没有谁对不起..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