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

内心不想改变,佛菩萨来也是没用

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你去看一个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你怎么讲都没有用。一个人要颠倒,佛菩萨来也是没有用!为什么有些人别人只是点一下,他就能改变;有些人点了半天,也没有改变?因为他内心没有观照力。所以你看菩萨劝谏,讲三次就好..

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你过去的心态,变成了现在的你;你现在的心态,又变成来生的你;所以不是上帝创造我们,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当我们的心在变化万法的时候,有三个重点:第一个第八识,第二个第七识,第三个第六识。这八识当中,..

到了极乐世界后,绝不可能再堕三恶道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这个地方是讲到你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你未来的果报是怎么样。我们解释一下。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国中的人民,这地方的天人,主要指的是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的人民,这个都是凡夫众生。他投生到我极乐世界,受用我这..

经常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伤害你自己

相随心转重点是在这里,这个可以改变,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了。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去造一个业,这个时候你的想法就很重要,你要培养一个正确不颠倒的想法。◎相随心转(现在…未来)…造作业力(而生其心)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

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忏悔业障

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罪业生死凡夫。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中“染心易炽,净德难成……所作罪垢,无量无边”这四句话,真的就是我们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但往往我们业障覆盖的时候还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能够知道自己造作了很多的恶业,不是口头上说,而是真心地这么认为、..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今天应一位弟子所请,来讲「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生、老、病、死」四者,事实上,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两个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与「死」之问却有一个重要的变异过程(变换),..

往生的最低标准--第18愿

经文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我们先看第十八愿,请合掌: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当然我们安住心性以后,我们就从心性里面,开始观察人生的因缘,观察因缘呢,我们先看看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过去是怎么过的,委骸回视积如山..

心中的对立越来越重,那你走错方向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禅师在僧团中闭关,他闭关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饭,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来吃饭。有一天,诶!他中午没下来吃饭了,而且今天没出来,明天也没出来,连续两三天都没有下来吃饭。方丈和尚就觉得奇怪,就派一个侍者上去问问看怎么没下来吃饭。禅师回答说..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是一个生死凡夫,但是我还有希望发起菩提心;你着魔你变成天魔种性,你不可能发菩提心的。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经文当中,他说:“无闻之过,甚可怖畏!”无闻就是这个人只是一路从行门用功,但是他没有听闻佛法的真理,不了解五阴魔境的..

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着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断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呢,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

临终的两种正念

临终的正念它是有两种正念:第一个是圣人的正念、祖师的正念。他临终的时候真的没有烦恼,真的没有妄想,这是第一种,他的阿赖耶识得到适当地调伏,这一般人做不到了;第二种是凡夫的正念。我们临终的时候肯定是错综复杂,平常打的妄想执着都会现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这..

因果同时,念佛当下成佛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果同时。也就是说,大乘的因果有二种不同:第一个是渐教的,唯识学的因果观,这个叫异熟果;第二个是顿教的,这个因果是同时的,造业得果是一念心,现前的造业,现前的就是一个因果,这种思想我们看下一段约刹那名今,这刹那简..

善用其心——可以扭转人生

“相随心转”,这个很重要。当这个“相”出现的时候,我们又会去创造一个“业”,这时候你的想法很重要,必须培养一种正确不颠倒的想法。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八识规矩颂》)当“第六意识”在面对果报时,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复杂的。..

学佛成功失败的关键在自己,不在外头;在外面成不了佛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87集2015年3月3日讲于香港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

大安法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教育孩子心存敬畏

编者按:有些道理,“三岁小儿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正如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凡人根本不予理会,视为封建迷信。但在正信之人心中,世间众生都在因果之中打转,有谁能逃得开?印光大师认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一传十,由十传百,至千至万,靡然风..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摄大乘论》这六道的众生,像鬼道、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人、或者是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的果报呢?因为各随其所应─各随其心中这些业力的种子,而出现它相应的果报;这个果报是由你自己的心,把它创造出来的。怎么知道果报是由..

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于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耳根。应是..

净空法师:有一法能忏除深重罪业

【解】又《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前一愿“光明无量愿”,跟“触光安乐愿”是同一章,二十四章,四十八愿。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摄受众生,教化众生。【解】又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光明摄取,正指今愿。遇此光..

教育小孩要讲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讲三世因果,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因果的规律真实不虚,讲人的生命有轮回的,轮回的对境是六道,讲这些。这些在传统社会当中,都是启蒙的教学内容。小孩子他由于心很纯真,还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分别心也不强,你跟他讲这些他马上就能相信。然后再让他进一步知..

脱离不了过去,就失掉了未来

大乘佛法成就清净之后,他要产生愿力,这个就是修假观。前面的空观是在破假相的执取,假观它又创造一个假相,菩萨道没有假相,你是没有动力的!他要创造一个诸佛菩萨功德的一个假相:来欣求;他内心要产生众生苦恼的假相:产生悲悯;他要假借布施的假相来开显:我们内心当中施舍的..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佛法教育之前,我们是活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平常生活…是闭着眼睛在生活,完全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着感觉走─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反正全世界没有人管得到你。问题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

寂静法师:交出你的业力,让生命焕然一新!

【编者按】很多人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尊贵之家,一生无为,却能享尽富贵荣华?而有些人出于贫贱之门,空有才学,却多灾多难,一世穷困潦倒?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多病体弱,受尽病苦折磨?而还有些人一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裁决者,宇宙是最..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佛力加持

佛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他不能度无缘之人。我们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就是他没有信心,他不信,那用这个来,用没有信心来比况这个命尽,命数到了,这可谓登峰造极的比喻。你不信就死了。所以这个信心就极为重要。信最终表现在一念,实际上为什么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个一念..

一念无明,即堕轮回----宣化上人开示

一念无明,即堕轮回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如同旋轮,永无了期。人生如演戏,在这出戏中,演做皇帝,享荣华富贵..

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

净界法师: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算命,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但是,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你算命就不准。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这个地方有变化。一般..

济群法师:心非永恒、非断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

净界法师: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好,我们今..

定弘法师:淫欲是大罪,如何降伏淫欲

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我们这一次讲到第三恶,这一品是讲五恶、五痛、五烧,第三恶是淫恶,我们把这段经文先念一念:【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