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
皈依
佛教怎么看世界
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可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导论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系列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济群法师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济群法师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着的重复和延伸。问:怎么让自己学会放下?济群法师答:能用佛法智慧看清人生真相,自然就容易放下。问:有些事只有不断..
应该如何诵经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济群法师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不同的修行原理。但我们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础和次第的,比如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具备这些基础,进而选择一个法门..
《道次第论》修学的目标和重点
《道次第》属于藏传佛教的典籍。说到藏传,不少人会等同于密宗,觉得我又不修密宗,不必学此。其实,本论是关于显教部分的建构,修学内容和汉传佛教相通。也有人觉得,我学净宗,抱定佛号即可,不用费心学教。还有人觉得,我学禅宗,一招直入如来地,何须次第步骤?但我们要知道,..
佛像不是偶像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供奉,见之如对佛前。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佛教..
弘法布教可从六方面构建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在家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须严格把握。此外,为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门,还有必要建立一套将佛法全面推向社会,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
三宝在你心中有多少分量
经过多年修学,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皈依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以往大家都重视得不够。多数只是把皈依当作一种仪式,好像仪式结束就大功告成,所作已办了。却不曾关注:三宝在心中究竟有多少份量,有多少地位。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
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要靠什么
如何面对传统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念佛参禅、僧装素食。我们出家后,就进入这样一种“佛教式”的生活轨道,日复一日。但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去,我们能否与法相..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
企业领导如何学佛
问:现在有一些企业领导对佛教很感兴趣,但因为身份、地位等种种原因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佛,或碍于面子不愿意公开学佛。虽然有向善之心,有时却基于习气做一些不对的事,他们能不能学佛?怎样学佛?他们学佛后也可以成佛吗?济群法师答:人人都能学佛,没有人会被排斥..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禅宗由达摩传入中国之初,以《楞伽》印心。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据记载,四祖道信便常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指月录·道信传》)。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更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见《六祖坛经·行由品》)。..
大安法师:皈依十多年了怎么事事不如意
问: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上缘,可是我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请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皈依三宝,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圆成本具的正觉佛性,并不是为了人天福报。妄想一皈依、刚学佛就要钱比别人赚得多,官比别人当得大,..
大安法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摆脱焦躁心态
问: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事,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恒心和毅力,最后常常一事无成。请问如何摆脱这种焦躁的心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无求?大安法师答: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没错,而且未来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厉害。为什么?人越来越多,..
大安法师:犯戒后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恶道
问:众生在没有皈依前,由于迷了心性,犯了杀、盗、淫、妄等罪,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得下三恶道?以前所有的罪是消不掉的,是吗?大安法师答:你不要说皈依没皈依,实际上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绝大多数都是要下三恶道的。你每天举心动念是些什么念头啊?如果贪嗔痴的念头占多数,..
大安法师《净业三福,变化气质》
南无阿弥陀佛!尊敬的李木源林长,尊敬的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今天是我们最后一讲,讨论的题目是《净业三福,变化气质》。三福属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来自《观无量寿佛经》。当韦提希夫人哀请世尊开示往生净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法之后,在未介..
大安法师:修行的高低是看德行
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无论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行的就是真正修行的人,简单的说明:皈依了佛就该向佛学习,学习佛的觉悟,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愿力,学习佛的正知正见,学习佛那种大舍,学习佛陀无我救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高尚品德。我们..
在家居士能做幽冥界皈依吗
问:弟子最近在网上看到,有在家居士做幽冥界皈依,不知道是否如法,是否有经典记载这种仪式?如果不如法,作为我们念佛行人应该怎样处理与鬼道众生的关系,或者怎样做对鬼道众生有利益,弟子愚痴,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在家居士做这种幽冥界皈依,但不知道你是在寺院请法师请..
大安法师:护法与附体
问:护法能让进道场吗?大安法师答:第一天我看到的一个说护法能不能进道场,事后才听说这个护法是指他附体的,我当时还没有搞清楚。你这个附体现象很不好,现在海内外都有这些情况。你不要以为是护法,你搞错了,你有什么法可护啊?这些附体的东西,会让我们搞得非常得痛苦。但为..
没受戒念佛能往生吗
问:在家修行没有受过居士戒,如精进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法师开示受居士戒的重要性。大安法师答:就往生这个事情来说,你只要具备信愿持名,都能蒙弥陀愿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附加任何的条件。但我们作为学佛人,想要得到三宝的加持,就应该求受三皈依。如果你希望..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说..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为佛弟子】,是指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只要皈依了佛了,一般我们受三皈依,你就成为佛的弟子了..
念佛方法与具体行持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标,却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兹拟念佛方法论原则与念佛的具体行持,略施讨论。一、方法论原则:诚敬专精净业行人的首要目标是成就往生,因而对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吾人宜应时时加以研讨。念佛法门以自..
你念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问:请教法师,《了凡四训》消业障,福报现前,做得很成功,为什么我跟他一百八十度相反呢?皈依佛法僧三宝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上缘,可是我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请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我们要问一下,我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是不是..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问: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弥陀佛能带他往生西方吗?当他死后子女其中一人请了法师为他皈依三宝,他能带业往生吗?大安法师答: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那当你说半信半疑的话,那可能他就多疑少信了,他没有至诚信愿持名,他是很难往生的。我们看到《无量寿经》里面讲边地疑城有这么一..
劝进行者念佛消灾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
念佛人还需要做还寿生、破血湖吗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
为什么会有杂念和烦恼
问:我是一名大学生,9岁就皈依佛门,现在念英语本科。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还会在学习中有很多杂念与烦恼呢?学习一直还不错,但有时想到一些烦恼会有轻生的念头。希望法师给予指点,应该怎样把佛的理念与学习结合起来,我一定会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回报佛恩,请给予指点。..
靠佛号加持,真发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关照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关照。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m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