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

佛陀是随时存在的,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

我们再看,《法华经》对果地的功德,佛陀讲到什么是佛。当我们透过权实二法的操作,成佛以后,那什么是佛呢?我们来看看迹本二门,开迹显本。迹,就是佛陀一期的示现,所谓八相成道,他的出家、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本,就是他久远劫来的法身,报身。来看看什么叫开迹显本,看经..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先後去世,由叔父照应他的生活。入塾读书,十分颖悟。年龄渐长,感到身..

大安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记

前言诸位大德同修:在结夏安居精进佛七期间,与大家共同讨论《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因缘殊胜,本人随喜赞叹。这部经典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里的一章。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誉之为净宗最上开示,一生致力于这部经典的弘扬,别具择法眼,将其列为净宗根..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前言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在东林祖庭,我们一道来研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亦是诸位同仁宿世善根福德所致。佛经常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净土难信,确是真实不虚的。人身之难得,释尊以盲龟值木来比喻。譬如浩瀚无际的大海中飘浮着一块木..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的介绍应劫而生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出生于咸丰十一年,往生于1940年,是距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近的一位祖师。印祖出生的时代,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内忧外困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凋零的时期。随着西方文化以强势姿态进入中国,儒..

要想解脱一定要看破财色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清了,这就叫修行。以后,逐渐的你再不堕三恶道。恶业既然消失,善业自然就增长,这两个是相对的;那边消失..

我们是时候该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说,他说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过程当中有人跟他借了半个铜钱。借了一段时间以后,做生意的人想说我要把这个钱要回来。过了段时间他就准备去找这个某甲,准备把这个钱要回来。那么这个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条河,所以这个生意人只好找了一个船夫把他载..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喜欢看。也罢,这个故事,就献给有缘人吧。我们知道,在和无明作战的路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有多少的努力,就有几分的收获。当然,前提是你的路子走对了。所以选择明师很重要。当你选择了明师之后,能不能有所得益,则..

《法华经》中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妙法莲华经》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华经·方便品》中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所以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被称为法华七喻。这些比喻在经中的出现,不仅体现出《法华经》的文学性,而且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来说明经中..

面对灾难切记勤念观音

●天灾、人祸,相继而至。当令家人,同念观音,以为预防也。(文钞续编·复宁德晋居士书)●普令一切老幼男女,日常在家念观世音,管保不遭灾祸,多获祯祥。(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六)●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

我执会障碍无限智慧与悲心的发展

“我执”就像是个捣蛋鬼,会使我们孤立寂寞、与他人敌对;我执,也会吞噬我们的慈悲,使我们变得自私与傲慢。当我们惊觉到我执出现的时候,应该立刻以出离心的觉照加以对治,才能解开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获得究竟的自由与安乐!修行起步的最大敌人,就是这个“我&..

陈海量居士:可许则许

序今年已经是胜利后的第二年了,这和陈海量老师著述这本《可许则许》的时代似乎是不同了。可是事实上,因著政治、经济、军事的混乱,我们所受到的生活不安定,较之大战时期实在没有多大的改善,或者可说更为恶劣。我们还没有脱离苦难的时代呢!一般不明因果的人,受著环境激剧的波..

宏海法师:信解行证

(上)好各位,我们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师慈悲,也辛苦刚才的引领大德们。本人非常欢喜,也很惭愧。今天有这样的一个因缘来到宝刹,特别是跟在座的诸位法师和居士菩萨们有缘,来到这里共聚一堂,以法相应,以道相交,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缘。那么既然大家都来到三宝地..

带业往生释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

率真侠肠的紫柏尊者

紫柏尊者(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讳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俗姓沈,吴江人。大师一生胁不至地,常坐不卧,行脚四方,遍访长老尊宿,真参苦修,行头陀行,禅悟甚深。他洞悉禅门积弊,故矢志于挽救法门之凌夷。其后印刻藏经,议修传灯录,以续法脉之不绝。以至营救憨山..

以何心称念观音菩萨可得感应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的二大胁侍菩萨之一,代表着阿弥陀佛的慈悲。这位菩萨,按有关经典记载,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他的由本垂迹都是不可思议的。寻声救苦就表达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流亡所、断六结、证..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九华山

缘起好,阿弥陀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诸位有缘,大家吉祥,那么时值我们的新年前夕,马上是阿弥陀佛的圣诞了,在这样的吉祥日子里,我们这次大觉世间带着大家来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根本道场来朝拜一番,那么这次的缘起要特别跟大家说一下,因为12月25号是西方人的圣诞节,那一..

可否理解极乐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问:《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怎样理解?可否理解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大安法师答:《金刚经》我们要善读,它是从诸法的空相去建立的,扫荡一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

鉴空和尚顿悟前身的故事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他虽然勤于学习,但却难以持久。到了壮年,他吟诗作文,自然朴实,不求靡丽。经常游历于吴、楚之间,已经四五年了,干谒显贵人家,所得到的赏赐相当菲薄。有时身边的钱多到数贯,他就莫名其妙地生起病来,总得把钱用完了病才..

无异元来禅师的参禅警语

元来禅师的《参禅警语》,言简意赅,言无虚发,对如何参禅、做功夫,作了简明而中肯的开示,堪称学道者“参禅指南”。现摘其大要如次,供读者参考——O学者先发破生死之心,要观破世界身心,皆为假缘无实。O要疑生从何来,死向何去。O死之一字贴在额上,如..

宏海法师:灵光寺舍利塔开示

佛舍利的缘起(上)好,阿弥陀佛,各位我们现在,在这个佛牙塔的老塔基这里,那边刚才去朝拜,那个塔是新的塔,非常庄严,但是这个塔基呢,曾经这颗佛牙舍利,在里面供奉了有八百三十年的时光。那么在1901年的时候,当时不是正值清代吗?清代的时候义和团骚乱,然后八国联军,内外..

宏海法师:正法学堂答疑

(问题一)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法师开示,念佛是念六字佛号还是四字佛号,怎样计数方便?弟子以前从没有一天念过1万声佛号,有点担心自己念不完。非常赞叹这位同修,现在正好恰逢我们三个月内希望大家能够共修百万佛号。有点担心念不完,这也是正常的。可能因为我们平常确实是..

倓虚大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记得弘老来时,是在旧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气——尤其是青岛,热得较晚,一般人,还都穿夹衣服。临来那天,我领僧俗二众到大港码头去迎接。他的性格我早已听说,见面后,很简单说几句话,并没叙寒暄。来到庙里,大众师搭衣持具给接驾,他也很客气的还礼,连说不敢当..

生命是赚是赔,你想过吗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总会先考量利害得失后,才决定是不是要做。修行也是如此,也要经过比较、选择。就好像一个人去炒股,投了一万块钱,几个月赚了两万块钱,两万块钱投下去又赚了六万块钱,他就会整天笑眯眯的,就会“再接再厉”;如果他投资两文钱,尽管只亏了一文钱,..

梦老的真诚和天真

梦老的圆寂,牵动整个佛教界,僧俗四众都涌向五台山为老人送别。梦老确实就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这个老和尚,到底有什么稀奇,和其他老和尚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梦老特别的真诚和天真。我推荐大家去看梦老在台湾,和忏公长老的对话,有视频,很感谢现在媒体的发达。梦老就讲到当时..

《法华经》中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

妙法莲华经(图源:网络)《妙法莲华经》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深远的哲理和文学艺术般的语言。法华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被称为法华七喻。《法华经·方便品》中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所以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凡人只贪恋眼前的小乐享受 看不到佛法中的大乐

我们平时总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怕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所以罪障消除,功德圆满,直至成佛。经文里经常讲,菩萨对贪嗔痴慢的念头如避火坑,起心动念都恐惧的不得了,绝不敢去造作贪嗔痴慢的恶业。而凡夫为了欲望,为了自己的利益造作种种的恶业,没有恐怖的心。但是,等..

修学这部经,竟有如此的功德!

《法华经》中,世尊宣讲了三种净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娑婆世界灵鹫山本师释迦牟尼佛净土。在佛教史上,游历过灵鹫山净土的高僧,大众所熟知的只有慧思大师与智者大师两人,但通过修学《法华经》往生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净土的就非常多了。现举几则《法..

你的粗糙享受在拖累你

关于享受,其实任何众生都在享受。享受这两个字,受,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受,就是觉受。所以你不懂得这个受,你就会搞不懂怎么享用这个受。天界有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越往上,他的色身越微细,然后受用的东西越清,越细腻。越往下,受用的东西越粗糙。好比狗吃大便,猫吃老鼠,受..

温金玉:踏波而来的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图源:网络图)海上丝绸之路承载了太多的辉煌与梦想,也成就了无数为法忘身的求法者与传道者。从海路踏波而来的求那跋摩,虽然来华时间不长,但成就颇巨,译出了汉地七种菩萨戒经中的二种,积极促进比丘尼僧团的受戒规范,并于南林寺创建戒坛,意义重大,在中国佛教戒律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