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现成三种: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与否,或者法相庄严与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报决定的。不是吃出来的。第二个,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车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条件,这个也是由福报决定的。福报大,就住在好的地方,..
供养
选择不同,命运就跟着不同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给孩子吃,老六不肯。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好比一个道场,必须天天要有早晚功课,要是一个寺院,都没有人诵经,做早晚课。那慢慢的鬼神就住进寺院里面了。没人诵经和供养,护法神就走了,那孤魂野鬼就住进去了。大乘经典有这个不可思议的作用力。那同样的,人要是三天不诵经,不吃素,那鬼神也住进..
五戒的制戒因缘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与佛教的其他戒条一样,五戒戒条的制定都是因为弟子在言行举止等方面违背了佛教教义的根本精神。佛陀为了保持佛教教团的纯洁,使佛教能够健康地发展,才对五戒的戒条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规范弟子的身语意等行为。佛教五戒每..
今天是佛欢喜日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寺院这天大都在举行盂兰盆法会。“盂兰”是救倒悬的意思,形容众生在恶道里所受的苦痛极难形容,就好像人被倒吊起来那么难受。“盆”是指在举行法会时,用这个容器盛装着食物,按照《盂兰盆经》讲的仪规诵经,供养三宝。祈愿在世的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
饬终须知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如来慈悲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因兹特开净土法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待至..
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佛经节录)
节录《善生经》(中阿含)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要点:一者、怜念妻子,(事事体谅体贴妻子)二者、不轻慢,(尊重妻子,不轻视傲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就是给妻子珠宝或打扮的装饰品)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就是居家自在,不要坏脾气)五者、念妻亲亲。(事事善待妻子和其眷属)夫以此五事..
无尽的财富来自哪里
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不足以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福田经云:“佛告天帝,九十六种道中,佛道最尊;九十六种法中,佛法最真;九十六种僧中,佛僧最正。”盖由如来阿僧祇劫,誓为众生,众善普备,德慧成满,三界天尊,无能及者。其有众生,发一敬心,向如来者,胜获大千世界珍宝施..
超度常识问答简选
问:念经何以能超度饿鬼。答: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宿昔罪障今悉消灭,故得超度。问:仗念经力感发饿鬼善根,敢问饿鬼何能解悟经义。答:六道众生咸有佛性。经义是称性之言,但得外障稍除,自能了解。饿鬼但贪业重报,并非过于愚痴,安得不悟,况饿鬼宿世或曾种善根,仗此念经..
怀孕期间适合读什么经
一、怀孕期间适合读什么经按照经典的记载,怀孕期间适合的佛经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就经》,其功德如下:《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性种族,有新产者,或..
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
第一章绪言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令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第二章病重时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
妙莲老和尚《阎王老子三封信》
我们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修行?就是为了‘了脱生死’,这才是修佛的唯一目的;舍此而别修,就不是佛法的正宗。在人间,谁也免不了要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既然人间这么苦,就要赶快求离苦得乐的方法;念佛就是通往西方的方法,能解脱人间一切生..
上孝养父母 是为最吉祥
图片来源:资料图新年将至,每每都要祝福祝福!有的要健康,有的要财富,有的要事业顺遂,有的要学业进步等等,除世俗的祝福外,佛教认为还有最吉祥的,如吉祥经云:上孝养父母,下善视妻子,和平以为乐,是为大吉祥!远离愚痴者,亲近诸智者,恭敬而供养,是为大吉祥!..
海涛法师《关于家庭与祖先的问答》
1.同样是父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差别那么多?答:不同的因缘时机,所招感来的孩子就不同,所以有的大儿子很孝顺、老二就很叛逆,了解就好,了解了就多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帮父母消业障。2.听师父说孩子如果要开公司,要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我替我的孩子持可以吗?答:当..
王女的觉悟
印度波罗奈国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肤色金黄耀眼,头发绀青。王女十六岁时,父母见女儿日渐长大,就想替她寻找佳婿。王女告诉父母:“我还不想出嫁,除非能找到像我一样肤色金黄,头发绀青的夫婿,我才愿意。”于是父母到处打听,却不能找到这样的人选。这时佛陀住在舍卫国..
《学佛必须忍辱》
忍辱,从世间法来说,这是一个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修养问题。从出世法来说,它是一个了生死、出轮回的重要修持法门。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谈: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我们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的范围很广,所以,佛教把忍辱列..
《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浅谈地藏菩萨的临终修法》
出家行道忙的是临走时走得很清净在《地藏经》的教授方法当中,说到我们若要死了,临终时,你怎样修?我们出家行道,忙了一生,主要忙的时候是临走的时候走得很清净,走得很解脱,不被多生累劫的业障所缠缚。人人都有恐惧心,都怕最后的时候失去念头,走的不好再堕落下去,一失人身..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死亡不知所措,此时助其正念,指引其焦虑迷茫的心灵回归本来清净快乐的西方家园。帮助一个即将堕落六道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化短暂为永恒,找到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归宿,使其一期的生命圆满而无憾。我们北京莲华助念团在多年的..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今天我趁着身体康健、头脑清晰时立遗嘱,你们不要觉得惊诧和不吉利。人生无常,空幻不实,有生必有死,我是学佛之人,早已明了此理。死亡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尽早做好准备,以免临终之时忙乱出错、误了大事,使我一生的愿望与努力付之东流。因..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超拔——《地藏经》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陆,唯物主义断灭论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心迷茫躁动、我慢深重,人们困在自划的藩篱中,既不屑于圈子之外的世界,同时也恐惧走出藩篱的保护,..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望寻求解决的方法,为此,我特别写了《佛教的爱情观》一文以作响应:世间上男女情感的问题,及由之而起的种种烦恼,可以说是数之不清,说之不尽,我们要如何面对?唯有以佛法平等、慈悲、柔软、清净等原则去处理,如此自然就能..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一位比丘出外托钵乞食,遇见了他出家前的妻子。前妻一直思念已出家的丈夫,很自然的,当她碰到前夫比丘后,便想令其还俗,继续以前的夫妻生活。于是,前妻施展少妇的妩媚,以各种柔美的姿态,挑逗、诱惑前夫。这位比丘有点招架不住,几度踌躇,终于闷..
不想结婚,是否大不善
问:弟子深感“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但父母是极希望儿女能成家立业。百善孝为先,若坚持不依从的话,令父母忧虑烦恼,是否是大不善?净空法师答:这个倒不一定,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劝导你的父母,要把宇宙人生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世间父子兄弟的关系,佛经上..
如何能得到美满家庭
问:如何能得到美满家庭?方海权答:在《三世因果文》说道:美满的良缘、美满的家庭,来自过去生中佛门多结善缘,常修梵行,清净庄严。我们若是有福份,世间上好人、好事、一切好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若无福份,业力重重,怨憎会、爱离别、所有痛苦的事都在你身上发生。但是,我们不..
解读印光法师的财富观
《印光法师文钞》涵盖了印光法师的各种思想,财富观即是法师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法师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不宜看得太重。法师自己则对财富看得很淡,他自己所得之财都分施大众,扶危济困;法师认为,财富用来作印赠经书等启人心智的事业,功德最大;在教育子女方面,法师认为,为..
净空法师答:感恩、忏悔之心难以生起怎么办?
问:感恩、忏悔之心难以生起怎么办?净空法师答:这是真的,而且非常重要,感恩的心为什么生不起来?这桩事情不是你一个人,在现在的社会,国内、国外都非常普遍,这是什么?不知道恩德,好像别人为我做的都是应该的。从什么地方?从你在家庭里面就养成了。你在童年,父母对你的恩..
慧律法师答:请开示什么是财布施?
问:请问何谓财布施?慧律法师答:其实一切施,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财布施也就是说,对金钱上,我随着自己的能力,有多少钱我布施多少钱。有佛制定的戒律:不可以去借钱来做功德,没有这个能力不行的。但是,有一种人是例外的,比如说我好几百万都放在定期存款,可是还没有到期,我..
摩诃卢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訶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訶卢却连一句偈语也记不得,久而久之,大..
供灯成佛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住时,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向他求法,还带了衣食等去供养。舍卫城里有一个贫穷的孤女难陀,也常常去听佛陀说法。眼看国王大臣等富有的弟子,不断以名贵的东西供养佛陀,而自己却做不到,她很伤心,当然,连一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