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

修行从贴近日常生活入手

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遇到的问题的。记得早期我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安乐。文章的开头讲到..

希阿荣博堪布:不要误读了“修行即生活”

希阿荣博堪布(资料图)佛法原本就不是笼统僵化的说教,也不该是仅限于学者、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研究、实践的高深学问和专门技术。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论,也是与我们当下的身心活动紧密联结的,也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生中遇到的问题的。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我说:放下执着就安乐了。..

不二、无生

问:世界因相对而存在,为什么在佛法里要说没有二只有一,最后连一都没有,这和世界因相对而存在矛盾吗?希阿荣博堪布:说二说一说没有,是在不同层面上讨论问题。“凡所有相”在佛法中称为世俗谛,根据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里的开示,显而无自性为世俗,无欺显现各个自..

学佛让我与自己和解了

“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

“一切由心幻化”与缘起法则是否矛盾?

对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可以梦为喻:梦境是心的幻化,在梦中我们见到的器情世界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真正存在过,对此我们应该没有疑问,然而这种虚妄的显现也是依靠因缘才会如此这般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在梦中若相聚的因缘不具足,我们照样会经受离别之苦。在梦中也有亲有怨..

梦和现实怎么会没有本质的不同呢?

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把现实称为醒。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梦和醒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到底有多不同。首先,醒时的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通过感官可以觉知到,心智也是清醒不迷乱的。然而,我们并不能据此就判定醒比梦更真实,因为梦里的一切对于梦里的你来说,也是看得见..

经中描述极乐世界那样美好,是否给众生另一执念?

文:希阿荣博堪布以前做家具或房子的时候,要把一个楔子拆下来,方法是用另一个楔子去打它,这叫以楔出楔。手上扎了刺,用另一根刺去挑,就能把它挑出去。同样的,要初学者一下放下所有执著是很难的,所以佛菩萨方便接引,以执著去执著,教我们先用对净土的执著去除对轮回的执著,..

既然诸法空相,极乐世界又有何可向往的?

众生的根器、因缘不同,所以佛陀因材施教,传授不同法门,使不同特质、偏好的众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解脱之法。有的众生更容易对讲解空性的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诸法空相”的道理,从“空”悟入实相;有的众生更容易对净土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希阿荣博堪布:证明轮回存在的简单方法

生死轮回在我们讨论轮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前,最好先来看看佛教所说的轮回到底是指什么。佛陀在《圆觉经》中是这样解释的:“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也就是说,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聚有散,相续循环,就是轮回。可..

遇到堵车应该如何调整心态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遇上堵车,看看自己会有什么习惯性的反应:惶惶不安?牢骚满腹?神经质地不停看表?掏出手机开始跟朋友抱怨?批评前面的车、前面的司机、路上的警察、失灵的红绿灯?或是打开广播、唱机,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就这..

日常生活中怎样修正知正念

正知正念就是随时随地看护自己的身语意,使它们不偏离佛教的见解。佛陀当年为弟子们开示的四念处法门,是很好的修习正念的法门。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如实地观照身体、感受、心念以及一切事物、现象,不经由概念、解释,不预设结论,只是纯然、如实地观察、体..

何为静坐止观?如何修持?

一般来说,静坐依毗卢七法,即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颚。这是身姿的要诀,然而也不必太过拘泥和强求。两足若无法双盘,单盘或叉腿而坐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背要挺直,不可佝肩偻背,东倒西歪。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

这一世累积的修行成果可以带到下一世吗?

这一世累积的修行成果可以带到下一世吗?问:如果这一世我们的因缘都是上一世来的,但是我们不记得,那么上一世还有什么价值?希阿荣博堪布: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今天,不管你记不记得,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另外我想澄清一点,这一世的因缘是上一世的延续,前世的..

如何对待修行中的违缘?

问:违缘是顺其自然还是当断则断?希阿荣博堪布:我不知道你所说的“违缘”具体指什么,所以很难笼统作答。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障难,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会不一样。不同的人,由于脾气秉性、根器、福报、因缘各异,在同样情况下,面对同样的问题,态度和对策也..

轮回中一直不变的是什么

问:如果说肉身如衣服,轮回中我们一直没有改变的到底是什么?希阿荣博堪布:轮回中没有什么是一直不变的。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有神识携带未尽的因果转生到下一世。神识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灵魂,灵魂常一不变,而神识为空,它是因缘的聚合,随因缘的改变而变化,今生与来世的神识不是..

妈妈,我佛法修行的福田

“一些学佛者与家人间的矛盾,其实不是学佛与不学佛的矛盾,也谈不上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主要是亲人之间缺少正常健康的交流。”——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在国外快十年了,2014年春,我回到中国,回到了熟悉的城市,和亲爱的妈妈一起住。我们母女俩的生活是温馨的。我的..

前世和今生,就像昨天和今天

问:如果这一世我们的因缘都是上一世来的,但是我们不记得,那么上一世还有什么价值?希阿荣博堪布: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今天,不管你记不记得,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另外我想澄清一点,这一世的因缘是上一世的延续,前世的最后一个念头是后世第一个念头的因,念念..

真正的孝,不仅是给父母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轮回即无明,无明便有痛苦。让母亲从此摆脱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她解脱轮回,这也是报答母恩最好的方式。"——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不曾想过,能以这样殊胜的方式,和母亲成为金刚道友。在年少的时候,对母亲更多的是感恩之心与解救之心。我从小羸弱多病,每每是趴在母亲..

这世的修行成果可以带到下一世吗

问:如果这一世我们的因缘都是上一世来的,但是我们不记得,那么上一世还有什么价值?前世和今生,就像昨天和今天希阿荣博堪布:前世和今生的关系,就像昨天和今天,不管你记不记得,今天的经历都是昨天的延续。另外我想澄清一点,这一世的因缘是上一世的延续,前世的最后一个念头..

依赖上师是没有主见吗?

如果上师有明确的指示,应该按照上师说的去做。如果没有,则以戒为师。修行人对上师的“依赖”是建立在真诚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和因果正见基础上的,依教奉行是为更好地取舍因果,对治烦恼。当然无法所有事情都问上师:“该怎么办?”这种时候,自己心里要有数,说话做事要以自..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问:佛法修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答:佛法修行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我们可以把持戒理解为一种自律,自觉地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活动,这无论从个人修养还是从..

希阿荣博堪布:修行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问:在《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中,您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那世人为什么总是疑惑呢?答:有疑问是自然的,人的成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求知。现在,社会的巨变,很多传统、传承的中断,信息的爆炸,等等,当人需要同时面对所有这些时,疑惑便又会更多一点。问: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

对于想解脱的人,闻思和修行哪个更重要?

解脱,首要的是发心,要有出离心。在出离心的摄持下,研习经论有助于解脱,行持其它的善法同样有助于解脱。我们强调闻思,主要是为了能够如理修行,在信心、菩提心的基础上,以因果、缘起、空性等见解引导,根据传承按次第修行,不闭门造车、盲修瞎炼。强调闻思,不是为了排斥修行..

为什么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上师如此关键?

修行路上的每一步,幸有上师的加持金刚乘的修行中上师至为关键,是因为金刚乘的入门、修学及成就都直接依靠上师的加持。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上师是具德上师,也就是真正符合资格要求的上师。在后面的问答中,我们会谈到究竟怎样的上师才有资格灌顶、传密法,做金刚上师。弟子..

观修八无暇 观的是我无数的前生前世

知足则不觉匮乏平日里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在回忆、憧憬、幻想、计划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感和慰藉,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太不让人踏实、放松了。钱财、地位、感情、健康……无一不是有也不安心,没有也不安心。你看没钱的人为衣食住行劳碌奔波,有钱的人,坐着飞机跑来跑去,照样是为衣食住..

贪官污吏烧香磕头佛菩萨也会保佑吗

佛菩萨平等大悲,并不会因为你烧香磕头就偏袒你,他不烧香磕头就不理会他。然而,正如阳光普照时,向阳的房间才温暖明亮,背阳的房间却晒不进太阳,你究竟能感应到多少佛菩萨的加持护佑,要看你有多少恭敬信心。佛教讲因果,善恶有因,自作自受。达官贵人也好,平头百姓也好,若杀..

若人尘俱老,愿不忘初心

“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哪怕是刚才拂面而过的清风,或是路边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上师的气息。在我们感知它们的开放、温柔的心中,有着上师引导我们一路走来的印迹。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上师的加持的确无所不在。”——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我自幼对佛法知之甚少,但..

希阿荣博堪布:如何训练慈悲心?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把一颗习惯于散乱驰求的心系..

希阿荣博堪布: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严格说来,因果都是跨越时空的,因与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空点上。时空的间隔有长短远近之分,而这长短远近没有绝对,是因人而异的。超出了某些人接受和认知范围的事物,可能对另一些视野更广阔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的。比..

目的为做好事而过程中做了坏事,会受到惩罚吗?

果报不是惩罚,它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就像你做饭时,水和米的比例没掌握好,或者火候没注意,结果做出来的米饭夹生,烧糊了,你因此没能吃上可口的米饭,或者干脆就没饭吃。没人因为你不好好做饭而罚你饿肚子,是你自己把事情办砸了。回到问题,为了做好事的最终目的而在过程中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