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善根追悼亡者,以期亡者获得安稳。回向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中就有“普皆回向”。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图片来源:资料图..
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众生深陷轮回泥坑 是因心识沉溺五欲
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
索达吉堪布:有些福报,其实是魔王故意给你的!
你若不再恶口,且行"柔软语",其福报为得生天人或人中;受众人称赞,且常听到善语;性喜软语;得生于文雅的国度,其地气候温和。不绮语且说有意义语的果报是:来世得生人中;他人听你的话都心生欢喜,且易受你的鼓励而向上,性喜寡言;所生国度地形平坦,气候温和。——第一世卡卢..
如何释怀过往的痛苦
问:对过往的痛苦,内心总无法释怀,该怎么办?索达吉堪布答: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些人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
学佛后怎么拒绝去K歌狂欢?
编者按:有些人学佛后日常生活变得非常诡异,不顾家庭生活,一门心思都放在念佛布施上,这样容易被人视为另类。还有一种情况,学佛之后不喝酒不吃肉,不去娱乐场所,在一般人看来,你同样很异类。有人曾就此请教索达吉堪布:“我们现在学佛,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去卡拉OK,但一聚会..
学佛是不错的选择
一欧洲留学生说:她从国内飞往欧洲的途中,13个小时的路程让自己又累又困,但机上一个小孩的哭声,让她烦躁不已。后来皈依、学佛之后,回国的飞机上,又遇到一个小孩大哭,这次她对孩子生起悲心,默默念经给他回向,结果一路上哭声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可见,面对同样的逆境,学佛..
修行人的生活起居有什么注意事项
问:修行人在生活饮食起居上有什么注意事项?索达吉堪布答:一是日常所需的资具受用既不能过于优越,亦不可过于低劣,凡事都要适度,当如是维持生活。二是明确自己的食量,饥饱应当平衡,如果饮食过量,则现昏沉,以致不能如理禅修;若饮食过少,则心念食物亦难以安心禅修。三是尽..
这样的爱,只会让自他痛苦
爱有两种,一是占有,只要自己快乐,不考虑对方如何;一是付出,只要对方快乐,不考虑自己如何。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口口声声说爱,朝朝暮暮谈情,但仔细观察,多数人的爱只是自私的占有——对方让自己快乐,才爱他;一旦他背叛了,就因爱生恨。这样的爱,只会让自他痛苦,又有什么可..
禅修最简单的窍诀
现在很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内心焦躁不安,经常患得患失。若想调整这些不良心态,佛教中的禅修非常有效。禅修最简单的窍诀,就是先专注盯着一尊佛像,看一会儿再闭目观想,如此不断训练,直至观想得非常明显、清晰。这样做不但可调心养身,还可以开启智慧、消除业障,有诸多..
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点
有个画家,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实,这张画的意义非常深刻:我们执著于一点,往往会钻进死胡同,忽略周围的很多很多,全然不发现还有大片的空间。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个黑点,放在床头桌前,不开心时就看一看,以此来提醒自己。——索达吉..
没有正确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
没有正确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迷茫的。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从来没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这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索达吉堪布..
“形式”是理论的载体
现在很多人常说,不喜欢佛教的某种形式,只喜欢它的理论。其实,很多“形式”是理论的载体,有了这种“形式”,理论会以此而传承下去、延续下去。就像在世间上,仪式、习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了它,许多传统文化便不会断灭。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形式”,可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跟井底之蛙不可以讲大海
庄子在《秋水》中说:跟井底之蛙不可以讲大海,因它被狭小的环境所局限;跟夏天之虫不可以讲冬天的冰雪,因它被短暂的生命所局限;跟乡曲之士不可以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所以,我们提起佛教中的神秘领域,比如极乐世界的存在,许多人常嗤之以鼻,这应该也是他们见识狭隘所致..
一根纤细的毛发
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放进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同样,一件小事,对心量大的人来说,并不会放在心上;但若落到心量小的人头上,则会反应非常强烈,一直耿耿于怀、不能释然。——索达吉堪布..
人生要经常吸取有价值的知识
一棵大树需要不断吸收水分、养料,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同样,我们的人生也要经常吸取有价值的知识,慈悲、智慧的养料水分,才会焕发出它的光彩。一旦离开了这些,生命就会暗淡无光,日趋枯萎。——索达吉堪布..
信仰,最好要通过智慧来抉择
一个人的信仰,最好要通过智慧来抉择、观察。有了智慧的信仰,就不太会改变,这种信仰也很稳定;没有智慧的信仰,则容易成为一种迷信,随着别人说好说坏,自己就会人云亦云、变来变去。——索达吉堪布..
为来世断恶行善、积累资粮
一个人降生到人间,很有福报的话,是源于前世所造的善业。那么不说别的,仅仅是为了你来世有点福报,今生也要尽量行持善法,断绝造恶。就像手机充电一样,你今天打电话用的电,是以前充的,今天用尽就没有了;明天若想打电话,就要今天给它充电。我们为来世断恶行善、积累资粮,也..
若能拥有一颗利他的心
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家庭,大大小小的战争、冲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爆发的。若能拥有一颗利他的心,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化敌为友,没有什么矛盾是化解不了的。如此,则不难实现所谓的“和谐社会”。——索达吉堪布..
万事万物远离一切相
好多人虽然口头上会说“一切法如梦如幻”,但梦、幻到底是什么样,可能并没有思维过。如果用佛法的智慧观察这一切,就会彻底明白,胜义中,万事万物远离一切相,空性无我;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这一点,通过推理或修行就可以证实,只可惜懂得它的人并不多。——索达吉堪..
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会认为自己有智慧
一般来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认为自己有智慧;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承认自己有道德。古人也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德,不明道德。”——索达吉堪布
理论要和内心相结合
理论上、学术上的研究,固然相当重要,但关键还是要将这些与自己的心结合起来,调伏内心的烦恼。这样的理论,才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一纸苍白的空文,不是让自己炫耀的资本~——索达吉堪布..
断除对物质的贪求开始,安贫乐道
格物致知,是儒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大学》。“格物”,就是格掉自己的物欲;“致知”,指本具的智慧就能显露出来。也就是说,物欲太大了,便会把我们的智慧遮盖住;若想真正净化心灵、开启智慧,就要先从断除对物质的贪求开始,安贫乐道!——索达吉堪布..
一旦证悟,所获得的会比预期更多
人们拼命渴望得到的财富、爱人、地位等,在历尽艰辛、刚刚拥有时,会觉得幸福万分,但慢慢地,这种幸福就不断缩水,用经济学的话来说,这叫“边际效益递减”。而修行人所追求的通达万法本性,则与此截然相反。一旦证悟,所获得的,会比预期更多、更令人惊喜,并且这种感觉经久不衰..
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修行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热罗多吉扎。一次,他准备在寂静处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中。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纵然长达千百万劫,也不如对一个众生播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得到这样的教言后,他从此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由此可见,利他..
信心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信心,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个人、某个事物,没有以自己的智慧详加观察,只是听别人说好,就强迫自己生信,这是一种盲从,并非真正的信心。佛陀也曾说:“弟子们对我的教言,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全盘接收。你可以进行再三观察,就像锤炼黄金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得到..
要懂得自尊自重
做人,一定要懂得自尊自重。如果很多行为肆意妄为,自己先把人格踩在脚下,那遇到事情时就不能怨天尤人,一味地抱怨外境对自己不公平。古人也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索达吉堪布..
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
释迦牟尼佛曾在因地时,为利益众生发下五百大愿,其中有一愿就是: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十大劫中以欢喜心感受无间地狱痛苦!为播植善根于一众生心相续中,我愿于旁生、饿鬼、贫穷夜叉、困苦众人中感受各种痛苦!——索达吉堪布..
众生的本性是佛
不少人对“众生是佛”这一点不太明白。其实,众生的本性是佛,但由于被无明客尘所蔽,暂时无法现前佛的功德。就像一面布满污垢的镜子,镜子本体是光明的、清净的,但因为镜面的障垢太重,故而不能显现一切。所以,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众生是佛;但从离垢清净的角度而言,众生则不..
因为他在乎
大海退潮后,无数小鱼留在海滩的许多沙坑里,水很少,太阳出来就会晒干。一个小孩东跑西颠地把小鱼,一条条扔回海里。大人见了,嘲笑道:“小鱼这么多,哪里救得完,你这样做谁在乎?”小孩边扔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同样,如今苦难的众生虽多,但你哪怕帮一..
多行持善法 处处为他众着想
若想事业顺利、家庭和合、身体健康,必须要积累福报;若想修行无违缘,不会误入歧途,必须要积累福报;若想打开智慧,乃至证悟空性,必须要积累福报……而福报的根本因,则是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