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同样的本事,那个人就挣钱了,我就没挣钱?你慢慢懂得因果的道理的话,就会知道,挣钱不单单靠本事,还要靠福报。过去生中,你积累了那样的福报,加上你的缘,也就是说你有这样的本事,你才可以挣得到钱。如果你没有那样的福报,单单有本事,你也挣不来钱的。所以,有两..
如瑞法师
正气改变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学佛的话,佛菩萨加被我们,我们会慢慢变得有智慧,变得阳光起来,就能够学会借助于佛法来开发我们内心的正气。就像我过去说过的,早晨一起来就会想: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中都充满了阳光!让智慧充满我的内心,让我学会用智慧面对一切!当你有这种正气的时候,实际上,..
在生活中保持当下的正念
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心里没有正念,才给自己带来种种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平常所学,不管经律论三藏,乃至于一切的佛法,其实都是方便引导我们怎样开发内心的真知,让我们学会长养正念的。就拿七觉支的修学来说。平常的生活当中,如果能够常常有意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培养..
假如生命只剩三个月 你会怎么过?
核心提示:如瑞法师,1957年生于太原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家,师从当代高僧隆莲比丘尼、通愿比丘尼。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住持,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发如瑞法师开示如下。假如..
汝宜自造安全洲,不复重来生与老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为智者。拂除尘垢无烦恼,不复重来生与老。(法句经)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岁数很大,接近死亡的老人。他的一生也没有做过什么善的事情;但他的儿女们非常的孝顺,也皈依了佛陀。于是儿女们就把佛陀请到家里,希望佛陀能对他们的父亲开示。佛陀说:“你已..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法句经)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一个能常念死的人,他的心胸可以变得开朗豁达。就像用动物皮做的皮包,它淋雨以后会变..
越懂得孝顺的人越有福
文:如瑞法师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佛戒虽有万行,亦是以孝为宗。在佛教里,子女对父母之孝,可以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我们现在只要能劝父母归依..
如瑞法师:戒酒能换来吉祥
文:如瑞法师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杀盗淫妄等一切邪行都必须禁止;不放纵性情,克制自己不饮酒,培养美德坚定不移,这是最吉祥的。邪行须禁止:邪行,狭义指邪淫。广义来说,一切杀、盗、淫、妄、邪语、邪业、邪命等都叫做邪行。如果有这些邪行,就会..
如瑞法师:高境界由低境界来 不担小责难挑大任
大家学过《菩提道次第》,知道从修行上,根据各人发心的不同,也可以说根器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种士夫,下士夫注重后世,知道三恶道苦,产生怖畏,而努力行善;中士夫修出离心,急于个人了脱生死;上士夫更进一步,为自利利他,要修成佛的法。虽然三者层次不同,但高的层次一定..
赚钱光有本事还不够 还得有福报
核心提示:如瑞法师,1957年生于太原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家,师从当代高僧隆莲比丘尼、通愿比丘尼。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发如瑞法师开示如下。赚钱不单靠本事..
如瑞法师:赚钱光有本事还不够 还得有福报
朝拜五台山,不是每个人都能来的,这需要因缘。不管信不信佛,只要来到五台山,我们的身体,一定不会去做无意义的事情,更不要说去做不好的事情;我们的语言,在这样一个班里,自然都是善的。当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善起来、净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就在净化了。来朝五台山、来拜佛,..
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华严经净行品》伎:古泛指歌舞表演。乐:音乐。妓乐指人们欣赏音乐演奏,或观看各种歌舞表演活动。因为音乐歌曲的节奏旋律能使人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感受,所以在生活当中,为了追求愉悦、欢快等心情,为了抒发宣泄内心的各种情感,..
皈依三宝让我们找到吉祥幸福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他完全觉悟了,他能觉悟我们,所以,我们才皈依他。换句话说,他解决了烦恼,我们今天来求他,他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烦恼。只要是人,就有很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那么多的佛,只要我们肯求他,他就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当中很多很多的烦恼问题。所..
不从小事来学忍辱,没法来成就大事的
忍耐是说忍辱和耐力,也可以说成安忍。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最容易起的就是嗔心,而对治嗔心的方法就是安忍。在众修法当中,持戒的功德虽然大,但如果不忍辱,持戒也持不来,所以持戒也要从忍辱当中来。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忍辱是说一个人有力量,但却能够忍..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和有智慧的人打交道;要尊敬有道德的人,这是最吉祥的。世尊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它的字面义是“世出世间唯佛尊重。”佛是众生的导师,九界众生都尊重佛。那什么是愚痴的人呢?愚痴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无..
用观想法来修供养,让有限变无量
我们知道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也就是是最好的福田。在三宝当中哪怕只做一点点的供养,都可以获得无量的福报。我们平常就是拿香、水果、鲜花,灯等来作供养,就我们准备的这些食品供具,它是有限的。如果就所供养的境来讲,要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说那么多的佛菩萨,那我们也应该用种..
一辈子急急忙忙苦追什么
知足,就是知道满足,不去贪得无厌。这好像很好理解,但真正做到知足,也不是那么容易。少欲是说不作那些非分之想,常常很多的苦恼都是从不能少欲知足当中来。一个人如果少欲就少恼,如果知足,就能够常乐。常常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有一种说法:“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高境界由低境界来 不担小责难挑大任
核心提示:如瑞法师,1957年生于太原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家,师从当代高僧隆莲比丘尼、通愿比丘尼。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发如瑞法师开示。大家学过《菩提道次..
要想达到最高境界,不要忽视平常的小事情
大家学过《菩提道次第》,知道从修行上,根据各人发心的不同,也可以说根器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种士夫,下士夫注重后世,知道三恶道苦,产生怖畏,而努力行善;中士夫修出离心,急于个人了脱生死;上士夫更进一步,为自利利他,要修成佛的法。虽然三者层次不同,但高的层次一定..
有时平平淡淡也是一种福
要培养自己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来牵引自己的生命,很重要的。所以大家常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很简单,也不费事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老年人锻炼,边锻炼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切的话都变成修行了。就那么快乐。这样的话是不是学佛很快乐啊,傻瓜才..
人生就是要有个好心情
人生的话就是要有个好心情。你有个好的心情,一切负面的东西就给你转化成正能量了。那一个人要活得幸福,活得自在,不是说我在这个地方麻烦,我跑到那个地方就不麻烦了。佛法的智慧就告诉你,当下的麻烦事你能用智慧解决了,你不是就不麻烦了吗?解决问题的当下你不就自在了吗?自..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者,实为修行人”。如果约发心来讲,真正的出家,出家无家,处处为家,走到哪里,安在哪里。如果一个修行者时常和世俗的人相混在一起,就不利于我们的道业。混,就是不谈论道业了。昨天有人说:很奇怪,有一个出家人,在我们..
整天奔波忙碌为了什么
我们人都有这种习性:虽然知道死无定期,但因日日见不死,于是常见又会生起来。所以,就会想要多多的储存。就象世间的人,整天奔波忙碌,为了什么?忙着去准备以后乃至老年时受用的东西。在阿拉伯半岛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他用金子和钻石造了一座非常精美的宫殿。他..
遇到逆缘应先检讨反省自己
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应该充满喜悦。尽管昨天有一些不顺心的人与事,比如说:别人骂我、打我,或给我制造逆缘等等。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检讨反省一下自己,在与人的接触的当中,是否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也许是我的思想不正确,却在顽固地执著于“我”是对的。所以,造成..
「舍」这个字是很难的
“舍”这一个字是很难的,不管是善法,或者是什么东西,我们还是很难舍的。对这个世界,你就是贪著于善法,也没办法出三界的。因为人天,他必须是从五戒十善当中修来的。出家是求解脱。要求解脱,三界里的恶法,一定不能去做。善法,你也得舍,如果你不舍人天善法你也没办法出三界..
勤转念,证菩提 -- 善于修这颗心
当我们不好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烦恼了。贪欲烦恼时,你压制这个贪欲的念,到现在又碰上不顺心的人,又来压制嗔恚的念。但压制是压制不住的,或者只能像石头压草一样暂时把它压一下。要怎么来解决呢?对治贪念、嗔念,要学会“勤转念,证菩提”,就是要善于修这颗心。对于我们..
我们可以不接纳伤害
我们要欢欢喜喜地去面对一切,因为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长河,妈妈没生我之前有我,今生结束后,只要你有造作还会有重现的我。每个人都逃避不了你出现的这种现象。为什么你今天不敢去面对呢?如果你用喜悦的心情去面对这一切,不管顺也好,不管逆也好,你都可以转成修行的。如果每个..
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人做事儿,不能让事儿做我们,所以佛教徒天天欢喜地面对一切。每个人你不得不做,为什么不转换一个心情欢喜地去做呢?你欢喜地做的话,也就是我愿意快乐。如果没办法,讨厌死了,这样那样的,每天你怀着麻烦的心去做,那你想想你一点也尝不到你在世间的一点快乐的。如果换一个心情..
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我们怎么样来长养我们的四无量心呢?《华严经》告诉我们: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也可以说安住慈悲喜舍中,常行柔和忍辱法。那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我们念佛就是要把我们的心缘在阿弥陀佛上面,阿弥陀佛的心没有离开慈悲喜舍的心。因此念什么佛号,修什么法,实际它都..
这就是学佛和不学佛的不同
我们如果这一生,单单只有这一生,如果没有未来的话,其实我们都不要做什么,为啥?好活歹活到最后都没有了,都过了。但是因为佛教里佛明白了它的真相:人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了生死,那就没完没了的。佛告诉我们,妈妈没生我们之前还有我。如果今生结束以后,只要我们有思想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