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慈法师

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错事,肯承认错误,生惭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前非,不复再犯。‘改恶行善,罪自消灭。’若能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罪则消灭。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要令不相续,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

如何明辨善知识

“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恶”的反面。但自古至今,僧团内往往是龙蛇混杂,圣凡交差,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认识明辨何谓是善知识。今引用省庵大师所说的八个字,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一、邪:有人一..

十种礼佛方法

今课要讲的,是拜佛的心态。身体端正,心恭敬专注。身心统一的话,拜佛功德无量,经上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福增无量」。也许有人会说,拜佛这么多年而未有感应,可能性有二:有无始业障未能消除;或在拜佛时马马虎虎。心不诚,所以感应便不灵了。根据《法苑珠林》一书上记载..

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

苦是由前生身语意三业作恶的因,今生所招来的果报。因果之道,丝亳不爽。《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由此可知,面对苦果问题,便不该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偏激行恶等。经云:「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应当断恶行善,使令恶报转..

让心无所住,自然无有七情六欲的苦恼

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中,佛陀教导我们,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生灭变异,虚伪无主。」阐明了学佛的觉悟,先要觉知无常的道理,世间上不论物理、生理,乃至心理包括善恶念头,思想上包括贪恋欢喜的东西、或怨瞋的事,无不在顺逆苦乐、成败得失等的变化之中。如《金刚..

衍慈法师:勿做人生遗憾事

遗憾的事是恨错难以补救,后悔不已也。如一句话令人难堪,既是说了出口就难以收回,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和感情,纵使后悔,也只留下遗憾。男女欲色,年青人,一时放纵,往往令人遗憾终生。该珍惜的生命,没有珍惜,无常一至,才后悔莫及,也是一种遗憾。本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现在..

衍慈法师: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对苦与乐看法的层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并以什么心态来衡量。清末大学问家,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该做的事没有做……,责任未完是最苦」。什么事最快乐呢?当然是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件乐..

衍慈法师:随缘不是随便行事而是超然面对得失

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时,脱口而出说:“随缘吧!”其实,随缘并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办得到。所谓“随”,不是随便或跟随,是有一定的原则,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强求。何为“缘”?万事皆有缘,不..

衍慈法师:随缘不是随便行事 而是超然面对得失

随缘不是随便,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做好某件事情、不想管或管不了之时,脱口而出说:“随缘吧!”其实,随缘并不容易做到,要有真智慧的人才能办得到。所谓“随”,不是随便或跟随,是有一定的原则,..

如何解决烦恼呢

问:烦恼如何解决?衍慈法师答: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于无明导致思想不正确,引起待人处事执着或偏见,内心产生七情六欲的烦恼。人生是在顺逆的环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转,就会带来很多烦恼,如何解决烦恼呢?于顺境快乐的时候,例如听到悦耳之声,赞..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学佛

问: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衍慈法师答: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

忙碌的在家人应如何修学佛法

问: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衍慈法师答: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

修福报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一粒米在现代人眼中,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要知道需多少因缘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呢?农夫播种、耕耘、施肥等等,辛劳的付出,还要有阳光、水份等各种助缘,及不遇上天灾,才可享用这粒米。社会上无论是富人或穷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些人会珍..

什么才是入道的基础?

就是要尊重戒律。戒律是成佛之根本,所讲要成佛必先学戒,戒能生诸功德,由戒生定,以定发慧,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犹如阶梯,次第而进,不可超越,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受戒后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事该做与不该做,才不会增加过失,损害..

在家居士生活中如何充实精神生活?

居家,主要是针对在家居士,怎样建设佛化家庭。居家居家者应该懂得治家之法,并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人是家庭的一个分子,家庭是社会的雏型,欲想国泰民安,社会净化,必先从家庭着手;要使家庭美满,必须从自身做起。人在社会上生活有两大要素,就是精神上及物质上的需要,怎样才能..

寺院拜佛有次第吗?

问:请师父慈悲解答下列的问题,谢谢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堂,请问有次第吗?应先从那一个殿开始呢?衍慈法师答:寺院是有很多的殿与堂。从三门进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见到弥勒菩萨,一问讯,再到大殿礼佛三拜,可以不用拜垫,五体投地在东..

如何妥善对待经书?

看经必须恭敬,故此:·看经前先要净手,用洁净的双手去捧经书。·经书要放平在案上,不可以放在膝上,床上及不净处。·翻开经书前后都要合掌。·若捧着经书念诵,至合掌处时,双手怎么办好?该捧经书还是合掌?不可单手捧经、又不能单手「合掌」。以双手..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衍慈法师]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是我们行为之法则。今期要讨论的是二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萌芽,经中土所传承之戒律,时至今日是否适用。五戒是佛教的基础教义,包括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基本原则,绝无时空界限,能应用于任何时代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