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减少烦恼、解脱轮回的方法如今很多学佛人对佛教一知半解,并不了解什么是佛法成就的正确标准,却将一些奇异现象或吉祥征兆误认为是成就。比如说,头顶上出现了光晕、虚空中映出了佛菩萨、空气中弥漫出香气,或者梦到了吉祥的境界、打坐时有了特殊的觉受、罹患的疾病得以减轻..
佛教徒
为何藏传佛教信徒很容易强调绝对信仰,并视师如佛?
问:为何藏传佛教信徒很容易强调绝对信仰,并视师如佛?答:不管任何佛教徒,都对自己的上师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者是诸佛菩萨所加持的这种理念,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表面看,这似乎跟现代文明重视客观现实的理念有所冲突。但若详加观察则并非如此。首先,大乘佛教强调视师如佛:到..
家人不支持学佛怎么办
问:请问上师,如果伴侣和家庭成员不信佛,不支持我学佛怎么办?答: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将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家人,平时当然要多修忍辱,但当触及到信仰的核心部分时,则要好好思维一番。我们有个信徒,是个证券公司的女老总,先生是普通工人。这个女居士很..
解脱和快乐无关 和来世无关!
解脱的真义我们大部分人都相信,心灵道路究竟的终极成就,只会在这一生结束的时候才能到来。我们被这些不纯净的环境和身体所困住,因此必须死亡,才能完全成功。只有在死后,才能经验到神性或证悟的状态。所以在此生中,我们最多所能做的就是准备;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会决定到底..
我问佛情为何物 佛说…
佛教是包容感情的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对感情并不排斥,佛教是包容感情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一旦走上出家之路,就要抛弃家人和一切,这种行为太残忍了!许多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家人的“无情”。但实际上,佛教并不是这样。说实在的,佛教所谓的绝情,只是细致、到..
能力的对弈
佛教徒是内教徒,这个“内”,就是让我们向内看自己,多反省与检讨自己;不要总是想挑剔别人,这是教导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管好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有大中小,也可以说是初级中级和高级。能力比较初级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不要去管别人;如果能力中等,对方是能力初级的,..
恶口骂人,五百世中转为母狗
不说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仅仅是说一句恶语,果报也是相当可怕。乔美仁波切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经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
以菩提心摄持,福报很快就会成熟
一、清净心积大福报富豪们的巨大财富,几乎富可敌国,有人对此会非常惊讶、赞叹,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现在世间特别有福报、人们特别羡慕的名人、富商,也不一定是前世造了特别大的福业。如果他有幸遇到特别殊胜的福田,加上自己怀有一颗清净心,如此以小小的福德也会感召巨大..
慈诚罗珠堪布:重视因果是佛教徒最最基础的要求
作为一个佛教徒,比如说我们没有证悟、我们没有顿悟,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慢慢来。但是我们连因果上的一些取舍都没有做好的话,那我们是没有资格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这个上面一定要注意。佛教徒比如说杀盗淫妄当中,有几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比如说杀生,我们佛教..
宗萨仁波切:超越因果才是真正的佛性
宗萨仁波切:超越因果才是真正的佛性虽然我们谈过人类基本的善良本性,以及本质上就是佛,但却从未证明众生有任何基本的善良存在。如果从经验上判断,“性恶”可能是更实际的说法。大部分佛教徒不加思索地就认为,他们当然具有某个叫做“佛性”的东西,甚至连怀疑一下自己有没有佛..
佛陀为何要教导人们“视众生如佛”?
无二无别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陀是非常伟大的;尤其对于佛教徒来说,更是对佛陀充满虔敬与感恩。佛陀的外表是那么慈祥庄严,他所讲述的法教是那么深广微妙。所以大家都愿意以香花等物供养佛陀,并虔诚顶礼。然而,伟大的佛陀却告诉我们,其实众生对我们的恩德与佛无异。对此,很多..
扎西朗加仁波切:真正的慈悲心是无条件的 超越分别与狭隘之心
慈悲超越分别与狭隘若要对众生产生真正的慈悲心,我们就得摒除所有态度上的偏见。通常我们对他人的看法都是受到起伏剧烈和分别心情绪所主宰。我们对珍爱的人内心生起亲密感,对于陌生或认识的人就有距离。至于那些我们视之敌意、不友善或冷漠的人,则感到厌恶或憎恨。我们划分敌人..
脾气很坏的人 修什么法能控制情绪?
脾气很坏的人应该修什么法一个脾气很坏的人,经常控制不住情绪,要修行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控制情绪?有时候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身不由已去做了,这样怎么办?这个问题很好,大部分弟子都有这样的困惑,包括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情绪。无始以来人累积下来的业力非常可怕。心里知道这样..
比利时博士得知前世身为喇嘛 毅然进藏学佛求解脱
前世如昨在科技发达的当代,许多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都把探寻、求索的目光对准了佛教。人们普遍认识到,在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创立的古老思想里,实际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过时的大智慧。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知识分子开始潜心研究佛法的精彩人生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否则的话,这..
学会用无常之眼去看待一切
人们一天一天过日子,有时感觉度日如年,有时感觉时光飞逝,有时又得过且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其实,从广阔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生命,真是太短暂了。如果不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善利用好自己的暇满人身,那就太可惜了!打个比方,你以前曾经过一条河流,并不小心把鞋子掉到水里..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 就是佛法
菩提路上的探索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就是佛法”。很多修行人都有过或梦想过惬意的“修行生活”。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道友彼此安慰、鼓励,这种想望并非不好,但若以为这就是修行,则加入的只是“成佛者俱乐部”。尤其是,假如这么做是为逃避痛苦或冲..
如何检验自己是正信还是迷信
佛教徒需要时常检验自心,是正信还是迷信有正确信仰的人,就好像心里有了依靠,找到了心中的家一样。当然如果不幸,找错了信仰的对象,或是找到了正确的信仰,自己不懂信仰的道理,一味的崇拜,自己迷进去了,这些就叫做迷信。如果我们有善因缘,接上好的信仰、修行的妙法和上师,..
改变天性才能成佛_太桥旦曾堪布
凡夫与圣者的区别何在?对于圣者来说,菩提心已经变成了天性,与自心无二无别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菩提心不是天性,自私之心才是天性。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一天24小时,我们是不是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修持菩提心的时间有多少?即使修了,又有多少..
宗萨仁波切:千万次生命中我们不断地重逢
轮回中相遇人生中有太多假的别离。千万生中,我不断回来,做你的丈夫,做你的妻子,做你的敌人,做你的朋友,做你家里的那只小虫子,作为食物被你吃掉。龙树菩萨说:“我们不断地重逢。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唯一能将负面的想法与行为转变为有益的,..
宗萨仁波切:孤独是佛教徒智慧的曙光
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吗?还有:为什么我们不能独自生活?宗萨仁波切说:如果我们能够独自过活,那会很好,这正是瑜伽士所擅长的,也是为什么他们能从各种包袱中解脱的原因。对我而言,孤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问题。根据佛教,孤独是根源于我之前谈到的不安全感。..
刻意压抑情绪,并非佛教对治烦恼的方法
佛法是对治、降服烦恼的方法,但是讲到对治烦恼的时候,有些人误以为是压抑烦恼,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刻意地不生气等等。有些人的确寻求的也就是这种暂时让烦恼消失、逃避烦恼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压抑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应该想想,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去对治我们的烦恼。还有一些..
不要随便干涉别人发心
作为一个佛教徒,谁说一定要穷得叮当响?能够拥有就是福报,关键是不能为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让自己的身口意肆无忌惮地放纵。做慈善事业,总还是要有点能力和福报的,没有经济能力,怎么去做慈善事业?现在跟古代不一样了,在古代,寺庙里大多是苦行僧,背一个行囊,传教也是拿着..
怎样让孩子们过一个佛教儿童节?
索达吉堪布:让孩子们过一个佛教儿童节希望在儿童节的那一天,我们佛教徒的孩子可以过一个佛教徒的儿童节,这也许会在他们的一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前我们孩童时候,无论是过节日还是玩游戏,在一生中都很难忘记。我们可能觉得陪孩子玩一下不算什么,其实,佛教的印象不可能一天两..
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现在汉地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佛教徒,为亡人做的事情远远不够。在我们藏地,对于如何为临终者念经,死后四十九天作哪些佛事,怎样处理亡人的尸体和骨灰,去世一周年后作什么佛事……在这些事情上特别讲究。从一方面看,这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
佛教徒对外道的学说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问:佛教徒对外道的学说应该持怎样的态度?答:大家应该认识到,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其实,诸佛菩萨的显现各种各样,故而有些续部说:“纵然对外道,我们也不能轻易毁谤,否则会犯密乘戒。”——《弟子规另解》..
很多难行能行的事情,是不是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得到?
问:很多难行能行的事情,是不是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得到?答:孟子曾引用颜回的话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和我一样都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同样,我们佛教徒也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也是人,..
很多佛教徒都戴有佛像等各种加持品,这难道不是一种执著吗?
问:很多佛教徒都戴有佛像等各种加持品,这难道不是一种执著吗?答:的确,从究竟实相来说,一切皆为平等清净,但从缘起显现而言,加持品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很多成就者们都有嘎乌盒和一些加持品,连不着相的禅宗也有一件祖师传下的法衣。可见加持品的不可思议缘起力,绝非我们..
生活中必须重视每个念行的训练
记得我小时候,曾住在康定一个牧民家里。他们一家三口人,唯一的财产就是牛。他们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找不到菜吃,那怎么办呢?只有杀牛。我记得杀牛时,那个房东自己在旁边泪流满面,一直在说对不起。看起来很悲伤,他觉得他是在做错事。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必须卖牛肉或奶油换取生..
如何善巧方便智慧地察言观色
刚开始接触佛教,对佛教很陌生的这些人,我们尽量给他们传递一些正面的、向善的、简单的知识,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经常讲,学佛,这个不能,那个不能,什么都不准。他的见解还没有稳固之前,我们把密宗、显宗当中所有的戒律给他宣布,并不是很好的。我们经常说,以身作则,给别..
龙猛菩萨之毁坏名声六法要
龙猛菩萨总结了即生中毁坏自己名声、来世毁坏善根而堕入恶趣的六法。一个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若没有以正知正念观察身口意,随分别念在恶劣环境中做种种坏事,最容易做的就是这六法——赌博、看聚会、懒惰、依止恶友、饮酒、夜晚入村落。《二规教言论》中说:“白昼饮酒赌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