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前语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

采访极乐寺静波大和尚

您对南华禅寺举办“禅悦行”夏令营活动是怎么看待的?我觉得作为六祖道场的南华禅寺,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他是祖师的道场。六祖坛经在这里,六祖慧能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让大家了解这个寺院,还有我们的祖师。禅悦行这个方式就是一个平台和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和窗口..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一、佛陀的意义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毫无疑问,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辉煌是付出后的回报。..

静波法师: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

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给了我这个机会与大家结法缘。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静波法师: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这是客观理性的选择,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和谐是建立在一个共同规范基础上的彼此认同、求同化异。“和谐”,在佛教看来,是和合,是和平,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

静波法师:浴佛法会开示

我们都害怕死。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将不思人生苦恼。所以说人生有种种不尽人意。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是过客,没有人记住你。所以我曾经告诉大家“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和尚会走,庙还在。功德都是在为自己而做,但是我们生来就有四种障碍。哪四种障碍?第一种阴魔。..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

文珠法师《人应有的责任》

各位法师,居士,今天是全世界最吉祥而又最喜庆的日子,因为今天,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娑婆世界的纪念日,全世界各地,凡是有佛教徒的地方,无不举行盛大的庆祝!香港佛教联合会,在庆祝佛陀圣诞的同时,并庆祝金禧纪念,可谓双喜临门,所以特别举行多元化的佛学讲座;本..

文珠法师《湛江市佛学演讲》

因果与轮回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协会,在宗教局各位长官同意协助下,请本人出席演讲佛学。今天的讲题是:因果与轮迥,可分以下三点说明。一、因果与轮回的意义因是原因,果是结果。世间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果必由因,因之与果,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例如,个人受到别人尊重,原..

文珠法师《佛教与人生》

何谓佛教?何谓人生?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与人生有何关系?佛教对人生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一、何谓佛教?现在,先让我们理解何谓佛教?欲想理解佛教,可以从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的精神,三方面来研究。(一)佛教的历史讲到佛教,我们..

文珠法师《正见与邪见》

见是见解,人的社会背景不同,民族意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以及情识分别都不同,致使人的见解互异;很难确定别人的见解是邪是正,唯有根据是非、曲直、情理,以及对人类利害得失来甄别。人的见解,正直不曲、不诳不妄、既合情理,又合乎社会道德标准;既能正己正人、又能令自巳与..

文珠法师《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

文珠法师《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各位法师、居士、听众,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出席本人主讲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佛法,争取高级的精神食粮,更加令本人倍感兴奋外,不得不佩服..

文珠法师《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

佛教是属于人间的,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降生于人间,生长于人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说法利生,甚至双林入灭,无一不是在人间。当年,佛创立佛教,固然是为了净化人间,现在,佛的历史,佛的圣迹,佛的舍利,佛的教法,仍然流传于人间,这都是有历史考究的事实;所以..

文珠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人生》

各位,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各位见面,共同研究佛学,可惜我是广东人,不懂讲国语,对于听不懂广东话的朋友,非常抱歉,希望多多原谅!不过,听经不同谈话,只要用心去体会,还是听得懂的。记得我年青的时候,与外省的法师们谈话,总是听不懂,可是听他们讲经,不止听得懂,还可以替..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经上说:“初发心时变成正觉。”只要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就种下了未来成佛的因。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清代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劝发菩提心文》上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够少善根、..

昌臻法师答: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

问:为什么学佛要先从做人下手?昌臻法师答:太虚大师说,学佛先学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成佛。佛陀,梵文音译,意译是“觉悟的人”,并不是神,也不是天生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我们是迷着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没有迷。佛揭示了这个奥秘: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就..

梦参法师答:请问明心见性的方法?

问:明心见性的方法。梦参老和尚答:明心见性方法都是什么?这些天有很多道友都在听楞严经。楞严经是佛在说了般若部之后说的。一般地说,我们在家道友都能够进入的话,你不但了生死,你在社会上,它都会起变化的。因为在社会上讲究物质,在我们佛教徒可不讲,我们佛教徒讲精神世界..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没意义了,无论多深的法,多浅的法。如果不能跟你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那你学他有什么用处?法深也好、浅也好,能运用到你生活当中去,能使你的生活养成这么一个习惯,按照佛所教导的去做,这就是缘起。依着佛所教导的去做,你..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如何保持大悲心不退?那靠你的意念,意念强的真正坚持不退。慈舟老法师从各经论选择二十种心,一个是所忏的十心,一个是能忏的十心。你所忏的十心就是堕到生死业的心。能忏的十心是把生死造业的心,变成逆生死流,不再随它去..

《学三皈依》

诸位道友!时间过得很快,我离开这里已经整整两年了,我是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号离开,今天则是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九号。上一次是讲解《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一次因为贤文居士要我再跟大家结结缘,讲一讲修行的次第。当我在美国、温哥华或者到大陆的时候,很多的道友都问我这么一个问..

《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今天下午想讲的问题是“《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地藏经》,我个人过去也学过,但理解很片面,把这部分经当成是祭度幽魂的一部经典,所以仅在盂兰盆会期间诵读它,后来通过学习一些大德的讲解,受到启发,才晓得这部经啦,可以说对我们每个学..

《重温印光祖师偈语的体会》

学佛的目的,是真为生死。了生死的捷径,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人。弘一大师称之为三百年少见的高僧,并恳求为弟子。印祖一生专修专弘净宗,皈依者五十余万人。《文钞》广传海内外,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宗十三祖。印祖这首偈语,是对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那..

《七佛通戒偈》浅释

居易是唐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年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他就很仰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他就专门去在拜访鸟巢禅师,想向他请教佛法。这位鸟巢禅师没有住庙子,他在一棵大树上居住,所以人家就叫他叫“鸟巢禅师”,他住处象鸟窝一样。鸟巢禅师他是很有境..

《七佛通戒偈》浅释

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三句话就概括了很多内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进去了,这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领会、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

济群法师《学佛与做人》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当然,一个学佛的人,..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

济群法师:如何修学戒律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