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父我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各种愚弄和待与不公,我依旧相信美好,但我的内心沉沉的,很难再点燃起热情。学诚法师答:“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体,所谓“被这个社会伤害”,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感觉,是自己内心攫取了种种境界,并落到心中形成的一个印象。在这个..
学诚法师
在「心念未起之时」用功
人的行为不是由因果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念决定的。因果是一种规律,造了什么样的因就会感什么样的果,但不是绝对的,中间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缘。不能套用因果来解释我们的一切行为,恰恰相反,要用因果去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才是积极的、正确的。一切祸福都是自招的,佛菩萨不会惩..
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家
梦想和责任有同一个归宿,就是心灵的安定和快乐,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每一件事。心中空虚,所以才会需要外境来填满。外境的影响也有区别,有的是刺激,有的是启发;有的增长烦恼,有的增长力量。现在一些影视节目,制作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猎奇心、刺激人的五欲,却在心灵更深的层..
学诚法师:佛像不是护身符 佛教里也没“本命佛”的说法
核心提示: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
善良与软弱无关
《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智的行为通常被愚者嘲笑,智者所喜。我们是希望成为智者之友,还是获得愚者之赞呢?凡夫不坚定于善,就会被烦恼所黏缚。善法不可不执,但不能着相,菩萨无住生心,而非无心,是..
如何面对心中的恨与怒
网友:弟子最近心中总起嗔恨心,比如看到别人不守规矩闯红灯,随手丢垃圾等等,心中马上升起愤怒,恨不得那个人马上死掉。弟子自我观心,知道这样不对,马上念六字大明咒或佛菩萨名号,嗔恨心顿时消灭。请问师父,弟子的嗔恨心在念咒或佛菩萨名号时哪里去了?为何还会再来?学诚法..
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
我们凡夫有众多烦恼恶业,有众多妄想执著,所以有众多痛苦,陷溺生死中,不能体证涅槃乐,只有通过修行,断除烦恼、恶业,成就清净功德,才能虽处生死,不异涅槃,自在安乐而利益无量众生。如《瑜伽师地论》说:“问:若此灭谛先无后有,云何是常?若常时有,何不一切有情于一切时..
离惑业苦 得究竟乐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不究竟,也是苦、空、无我,富贵不定、生命无常,无常、变化和不究竟就会产生痛苦。地狱,很苦!鬼道,也很苦!畜生道,分两类:家养和野生,家畜虽然不愁吃喝,但最终被宰杀、吃掉,痛苦!野生的生活困难,居无定所,四处寻找食物,时时担心天敌和..
我在网络上做“慈善”
十年前,学诚法师在网上开通了个人博客,被媒体称为“佛教界博客第一人”。十年后,已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学诚,悟到的更多。“心灵的相通相知,依然可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为现实。”这位与互联网结缘的高僧说,“佛教在人间——走出山门,融入大众,化导社会,引领文..
常见佛教名词释疑
网友:法师您好,“佛法僧”中的僧具体指什么?仅代表出家人嘛?感恩。学诚法师:僧为梵语,意译为和合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传统佛教中,指受过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团体而言,现在也包含了沙弥、沙弥尼。广义而言,僧伽包含在家众之佛教教团全体。网友:请..
出家人要过的四个难关
出家是为了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要成佛就要净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圆满福智二资粮,这就要从持戒开始。戒是“轨成出离之道”,是定慧之基。但要持好戒,有四个难关,分别是物欲、情执、名利和邪见,我们必须先认识清楚,然后一关关去突破。第一关、物欲刚刚出家的时候,我们..
找出家人的过失,对自己伤害最大
一个僧团中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出家人也是凡夫,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法师自己会改、会成长,我们不能去执取这个过失,可能法师早已改过,自己却因为观过而失去了恭敬心和求学的心。如果是重大的破戒作恶,应当汇报僧团来规范、管理,僧事僧断,我们自己不要随意轻毁甚至口出恶..
被别人说中了痛处该如何面对
别人说什么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赞美不会令我们变得更好,贬低也不会让我们比实际更差,他人的言行代替不了自己的业。我们之所以痛苦,根本原因不是他人做了什么,而是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瞧不起别人,却受不了别人的轻视,因为心中有“高”,所以才会被“低”打击。他人说什么..
如何祈愿父母健康长寿
人造了善业,能感得幸福快乐的果报,称之为福报,富贵、健康、美貌、长寿等都是福报。福业感果后就没有了,如银行存款一样会越用越少。同时,在享受这些果报的同时,人又在造新的业,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福报很可能变成造恶业的缘,来生则堕落受苦,这就是“三世怨”。欲祈父..
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修行、学习、做事、吃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白米煮成熟饭。“熟处能生”,熟能生巧。就是说,煮饭,饭煮熟了,不等于饭就能够煮好;做事,事做完了,不等于事就做好了;说话,你话说完了,不等于话就说好了;吃饭,饭吃完了,不等于说饭就吃好了;上殿,殿上..
如何发愿如何积福
网友:是不是要发愿才能积福积德呢?如果是,要怎么发愿?学诚法师:发愿是树立行为的动机,譬如小孩发愿成为一个科学家,行动上就会照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有了良善的动机和实在的行为,就造下了善业,具备感善果的力量。要发善愿,发大愿,发利益众生之愿,比如给路上的乞丐一份..
什么是“戒”及为什么要持戒
网友:佛法说的戒定慧中的戒是什么意思呢?学诚法师:戒是对身语行为的规范,对个人修行而言,戒帮助我们断诸恶、行诸善,借由这些行为的庄重来帮助我们调伏粗猛的恶业烦恼,令心安定,为进一步的专注修行打下基础;对团体建设而言,戒能维护团体的稳定有序,譬如在世间,社会法律..
轰轰烈烈的“人机大战” 佛教怎么看?
“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进入第三天,李世石三战皆负,这让很多人Hold不住了。“人机大战”的输赢,事关一个更大的问题:AI(人工智能)或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未来意味着什么?人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机器人所取代吗?弥漫于当下人们心头的,是对科技憧憬与焦虑..
为什么会常常看不起身边的人
问:师父,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就是常常会看不起身边的人,常常对很远的人不熟悉的人热情和期待,对身边的人却喜欢远离,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学诚法师:这就是我们烦恼的体现。对离得远的人,是怀着自己的想象交往;对身边的人,则用烦恼的心去看待。我们本身有高慢心、嫉妒心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网友:法师您好!自己太内向不爱说,也不敢和人说话,害怕和人接触。有时想说又找不到话题。现在工作中别人常抽烟、喝酒、吃肉,自己不随顺更显得怪。人际关系不会处理,我该怎么办?学诚法师:和人相处时,不要总是担心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多去关心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找到信仰
网友:何为信仰?学诚法师:信仰者,一则信,二则仰。所信的必然是一个高远、伟大、需仰望的对象,如此的信仰才能成为指引人心的灯塔,给人以战胜烦恼的力量、超越苦难的希望。如果把人的内心比喻成一片土地,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中,是难以开出纯净美丽的信仰之花的。网友:如何寻找..
福建教界助力"海丝"离不开互联网思维
2015年4月21日,在出家33年之后,49岁的学诚法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闭幕式上,正式从传印长老手中接班,成为有62年历史的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祖籍莆田仙游的学诚法师,23岁就担任莆田广化寺住持,32岁荣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如今升任中国佛协会长..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究竟在哪
网友:真正入佛教当僧侣,与仅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普通人有何区别?例如我不想执着于僧侣这种形式,但我想利用佛法中的智慧。佛教历史这么多年,有非僧侣修成一定境界的吗?学诚法师:佛法犹如大雨,一场雨降下来,既能滋润小草,也能灌溉参天大树;出家或是仅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
网友: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我有些观念和习惯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当我看到了这些盘根错结的缺点想要剥离它时,往往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感。常常是看到了问题的概貌,而看不到它的核心。宗教、哲学我都尝试过,往往都是说服得了头脑,却说服不了身体。这种身心分离的感觉让..
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
网友:顶礼师父,弟子近日读了梁武帝和达摩祖师“毫无功德”的公案。请问师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功德是人内心的修行境界,胜鬘经中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业所感的外..
如何帮助家人
网友:学诚法师,请问如何帮助家人结善缘,学善知识,让他们早日学佛、修心呢?学诚法师:要想教会一个人善良,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把善良表现给他看;要想让一个人快乐,首先要自己充满快乐;要想帮助家人学习佛法,最重要的莫过于用自己的言行来传递佛法的慈悲和智慧。网友:师父,..
所谓“得失”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已
核心提示: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学荣誉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副主席、..
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或看法该怎么办
网友:师父您好!作为保安,因地位差异常常受居民、业主歧视。愤世心态如何平衡?社会上这种风气如何化解?底层人群生活环境能好转吗?学诚法师: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自尊自强,人的高贵与否不是看外在的身份、职业,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自尊不是从外求得的,而是笃定自己行..
如何不受名利诱惑
网友:师父,有什么方法能减少对名利的欲望?学诚法师:世人只看到名利诱人之处,却忽视了它背后的痛苦和祸患。网友:师父,有时候取得一点小成绩老是有想让别人知道或者看到的想法,有时候承受了一些困难总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宽慰或者理解。请问师父,怎么转念和对治?顶礼师父!学..
多看他人长处 反省自己不足
1、网友:法师,对于家庭、工作、待人、处物,应该以何智慧指导?学诚法师:多看他人的长处,常思自己的不足,则开万善之门;懂得体会他人的付出,常怀感恩之心,则是快乐之源。待人处事,不要只看眼前,多思考前因,多想想未来。2、网友:师父,请您讲讲与人相处中应如何去说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