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
济群法师《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经》1994年春,应厦门大学青年禅学..
济群法师《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密’(《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坛经·行由品》)。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绪论(一)、学习本经的意义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使身体健康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济群法师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你让众生免遭横死,生..
济群法师:为何有些富二代的福报能延续,有些却没落
问: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始终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的确拥有着太多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先天优越条件,这是先天的福报。但是为什么有些家族的“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济群法师答:佛教..
济群法师《人生五大问题》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
济群法师:如何避免企业经营时不造恶业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济群法师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
济群法师:拥有后内心还是空虚要怎么办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济群法师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来说,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有时也能不为所缚。如果不能把心态调整到位,贫穷时固然痛苦,富有之后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所以,..
济群法师: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一味忍耐是否近乎沉沦?济群法师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消极抵抗的表现,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能表现。两者有一定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
济群法师:掌握八个修行核心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入堂奥,把握要领。这样的信仰,往往会停留在入门状态,甚至转向迷信,转向邪信。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
济群法师: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
东林祖庭对济群法师的专访
(8月13日下午,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抵达东林祖庭。恰逢东林净土文化进修班开学,应代住持大安法师盛情邀请,济群法师为进修班学员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13日晚,东林祖庭网站对济群法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记者:法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
济群法师:学佛要依靠自己
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水才能解决。别人喝的水,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也只有依靠自己解决。推而广之,人生一切问题皆是如此。每个人的确有很多缺点..
济群法师: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地努力。出世俗家所谓世俗,就是世间的家庭和感情。作为僧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世俗情爱..
济群法师:如何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佛陀本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历代祖师则是优秀的授业师长。所以,未来的佛教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济群法师:心中无形的警察
基本的道德信条其实很简单,如佛教的五戒、八戒,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人性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类对外部世界展开了种种探索,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对自身的生命依然无知。古人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一样存在。人性中的贪、嗔、痴烦恼,和两千多年前佛陀..
济群法师:多闻熏习
我们无缘生于佛世,但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尽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经典虽只是文字般若,却是通向实相般若的门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的重要性。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依法。一位具德上师,本身就是法的实践者,是法的代表者。但善知识只能起到向导的作..
济群法师:欲望的三个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
济群法师:善与恶
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在我们的人格中,这两种力量同样存在。传统儒教对人性善恶存有争议,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之见,孰是孰非?从佛法角度来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在我们生命中,善恶是同时存在的。学..
济群法师: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
济群法师: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之相而起烦恼困惑,并由此造业,导致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想要从中解脱,就必须断除对一切假相的执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一切事物。认识到因果和无常的规律,认识到空性的了不可得,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我们才不会被它的假..
济群法师:有声有色,无心无相
2009年的第一个上午,借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西园寺新年祈福的因缘,我们有幸采访了济群法师。禅房里,茶香四溢,法师娓娓道来,会心的微笑,让人忘却冬日的寒冷。随着弘法活动的逐年展开,法师早已是当代有名的高僧之一。可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人间佛教行者,却是平易而亲切。直到现在..
济群法师:慈善的精神
放眼天下,许多中外企业家都为慈善作出了表率,但是慈善同时也招来非议。常有人抱怨某些慈善机构因为监督管理不利,善款不能善用;也有企业家的善行被认为是炒作宣传;更有受助者渐渐不思进取养成惰性。凡此种种,所以人们常感叹“人心不古”。那么,这些与“善&rd..
济群法师: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整个时代拽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世人的心目中,寺院..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欲望
问:如何看待欲望?欲望不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吗?济群法师答: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而以佛法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角度可分为善、恶、无记三性。其中,..
济群法师:消灭「四害」是杀生吗
问: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济群法师答: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讨论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于是,它们准备联合起来,将人类消灭干净。可它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只..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问: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济群法师答:佛与众生之间,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有着天渊之别。事实上,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六祖坛经》有句话,叫做“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为觉悟之义。在迷的状态,就是众生;而在悟的状态,那就是佛。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