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济群法师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总是将无常当做人生障碍,当做破坏幸福的无形杀手,那是自身错误观念造成的。若能透彻无常本..
济群法师
《人物周刊》专访济群法师
并非名僧的高僧见到济群法师,他正坐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内盘腿打坐,墙壁上的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法师身前的小几放着茶道的全部用具。合十见礼,彼此坐下,法师一袭灰衣,面带祥和微笑,斟泡手法娴熟。法师现在的功..
拜佛时应如何观想
问:礼拜佛菩萨时应如何观想?济群法师答:我们在拜佛、供佛时,应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何义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济群法师答:色是指物质现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观念中就意味着没有。如桌子代表着色,代表一种存在;而桌子以外的,我们便认为是空的、不存在的。通常,人们将存在与不存在当做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在我们眼中,..
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和流转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
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济群法师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我&r..
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
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济群法师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门前应明确: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确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也正因为凡夫的..
精进就是苦修吗
问:佛教所说的“精进”就是苦修吗济群法师答:精进并不是要人苦修,我们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必须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一项..
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在,因为那是看不见的。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无须向外..
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
问: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济群法师答: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着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
人生不如意如何消业
问:近几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前世所造的业?该如何消除此业?济群法师答: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国家、地区、家庭,是由自身业力招感。而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谐,也与业力有一定关系。除业障而外,缺乏福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我们要不断忏悔,..
佛教是什么
问: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地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济群法师答:如何来定义佛教?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真理的指南,是完善的道德,是解脱的途径。说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因为佛法能..
弘法也是心灵的慈善
问:有些学者提出,社会在几十年左右将发生问题。因为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天灾人祸。若没有信仰为基础,社会难免面临各种困扰。佛教是安抚人心的,那么教界能否主动参与,重塑国人的价值观?济群法师答:社会怎样发展,代表着众生的共业。所以,我们更应..
「色不异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能举例说明吗?济群法师答:色,代表物质的存在。空,在常人观念中是什么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对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存在。从佛法观点来看,色和空却是..
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
问: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样察觉、怎样对治呢?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改正习气的具体方法。社会上,帮助吸毒者改正,是让他们住进戒毒所;帮助犯罪者自新,则是请他们住进监狱中。其实,这些都是“戒”的方式。很多习气的..
没有「我」,谁在成佛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
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其..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觉..
应该如何诵经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济群法师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不同的修行原理。但我们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础和次第的,比如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具备这些基础,进而选择一个法门..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念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济群法师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将心调整到位之后,再专注于佛号..
大安法师:现代人如何做到老实念佛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济群法师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
极乐世界究竟有多远
问:极乐世界究竟有多远?济群法师答:《六祖坛经》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这是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层面而言。须知,净土不离当前一念,和净土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并不矛盾。从究竟意义上说,我们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十方世界从未离开现前..
为对方处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执着
问:如果对别人的事,觉得对方处理不善而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种执着?济群法师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给他一个建议,一个忠告。关键是确定自己本着慈悲心在做,至于怎么表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你觉得他一定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你就感..
学佛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问: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对世俗的功名、地位、利欲要求变低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济群法师答:佛教中,并不排斥正当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只要正确处理好学佛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会因此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实上,学佛还能教会我们怎样更好、更如法地..
发菩提心难在哪里
问:很多人觉得发菩提心很难,因而产生退缩情绪。您觉得发菩提心是不是很难?难在哪里?济群法师答:发起“我要利益众生”这一念并不难。人的一生有无数愿望,如“我要吃饭”或“我要买房子”等等。从某种意义而言,愿菩提心的心行特征也是同样,只..
企业领导如何学佛
问:现在有一些企业领导对佛教很感兴趣,但因为身份、地位等种种原因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佛,或碍于面子不愿意公开学佛。虽然有向善之心,有时却基于习气做一些不对的事,他们能不能学佛?怎样学佛?他们学佛后也可以成佛吗?济群法师答:人人都能学佛,没有人会被排斥..
若年轻时就信佛,是否会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
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济群法师答:人们在年轻时往往会有许多理想和追求,当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时,或许还意识不到信仰的意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世俗生活的虚幻才会有..
人生佛教的思考
人生佛教的内涵非常宽泛。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弘法,十多年来,始终希望从佛法的角度关注社会人生,包括信仰、道德、财富、环保等现实问题,为民众提供智慧的思考。本文则想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为大家认识人生佛教提供一个思路。一、人生佛教的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由近代高僧..
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说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三宝,你要勤修戒定慧三学,你要息灭贪嗔痴三毒,你要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怎么说都落实不了,怎么说都有新的内容,说不完、道不尽。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是全过程,跟四宏誓愿一样。佛法的道理既..
达照法师《修行基础与皈依》
中国的佛教在逐渐地恢复发展,我们大家现在学习,特别是汉地的佛弟子,在学习佛法的路上存在三种缺失:第一种是缺少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一个真正带我们修行,或者说一直指导我们修行这条光明大路的师父;第二种是我们学习了以后、皈依了以后,不知道如何进步,就是学习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