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
行善
海涛法师《种福田》
相传,在印度的穷人们会供奉「功德天」这位女神以祈求财富。有一个穷人每天都诚心诚意地供养功德天,终于有一天得到了感应!他看到功德天进了自己家门,连忙满心欢喜地上前迎接招待。但与此同时,有另外一位长得又黑又丑的女人也要跟着进他的家门,他觉得非常奇怪,便想把这个女人..
海涛法师《念佛渡彼岸》
1.经、论里强调‘念佛’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其功德非常殊胜。例如《妙法莲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佛陀曾经对在家居士摩诃男说:‘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
海涛法师《关于放生与素食的问答》
1.放生会不会在无形中造业呢?答:造业并不是以行为做最后决定,造业是以动机为主,在放生的过程里,有些生命已经舍报了,但是我们的动机是要救它,就算舍报,我们也一直念佛帮助它永远脱离恶道,所以这样不应该说是造恶业。如果是因为疏忽,而造成它有一点受伤,这会有一点因果;..
海涛法师《关于皈依与律仪的问答》
1.三皈依以后,若有响应五戒的承诺,是不是代表已经受五戒了?答:三皈依后,法师念五戒戒条时,你只要回答能持,就是受戒了。2.弟子皈依三个师父,所取的法名都不同,请问念经、受戒时要说那个法名?答:喜欢哪个法名就用那个法名,就算不念法名,念你世俗的姓名也可以。3.天主教..
海涛法师《修行法要》
修行法要一海涛辑1.修行:先从打好地基开始,做一个正直与诚实的人;其次,对於恶行具有惭愧心;第三,保持谦卑,少欲知足。2.放弃恶行后,心就能静下来,并入定;心入定后,就能生出智慧。3.真实的修行不累,因为它是透过心去完成。4.没有贪著,痛苦就无从依附,智慧在一切情况下..
海涛法师《放生的真实意义》
我们今天要做好事,好事,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佛教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利益众生!只要确实做到,你的生命一定能得到快乐。如果一个人自私,只想着自己,反而得不到快乐。世界上一切的痛苦全是自己来自人类的自私自利,我们学了佛,要替佛教争光,不能再因循过去的习性,必须学习..
海涛法师《人间菩提》
需要为著贪痴的生灭,起落而轻举妄动。◎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顺境如果让我们骄慢刚强;逆境如果使我们加倍的宽恕与爱人,那么,我宁可选择逆境的成长,拒绝顺境的迷失。◎单纯地安住于当下,心终会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谐状态。◎平时我们的..
海涛法师《人间菩提》
人间菩提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业是佛教的正务。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容易引起社会人士的共鸣,混淆了佛教的本来面目。佛教最注重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最终成就佛道,而并非只以做慈善为正务。如果佛教只以做慈善为正务,而不注重解脱生死,成就佛道,则佛教..
海涛法师《生命手册》
掌握自己的生命我们所作的业,或是说行动或行为,都深深影响每一个人往后的命运。我们的生命是好是坏?我们的生命是高是低?绝对跟我们的业力有关。所谓业力,就是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身体做出怎样一个行为来,我们的嘴巴讲出怎样一句话来,都会影响我们的命运,影响我..
海涛法师《佛陀的格言》
一1.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2.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3.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4.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
用心来感知别人的情绪
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自己有话不容易找人说,变得孤独、压抑、不快乐。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对别人..
南阎浮提众生的特点
在四大部洲里南阎浮提众生特点是勇猛强记,意志力强。要造业会造得非常深重,要修行也能修行得非常快,就看怎么使用。但一般来说,南阎浮提众生的根性,恶的地方多,善的地方少。所以地藏菩萨悲心甚切,更偏向救度南阎浮提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度化了十有八九的众生,还剩..
惟贤老和尚佛学问答集
1、“没有般若的修行都是外道”这句到底对不对?禅定中出现景象应如何看待?到底是好还是坏?答:外道不外道,就看有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修,也就是依照般若的修行作观察,般若主要就是讲“无我”,“我”是生死根本。注意这个问题,你不拔断生死根本,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弘一大师:“四大皆空”不是啥都没有 而是样样都有
编者按:自古以来,世人对于佛教就有诸多误解,当然这些误解也分不同情况。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义理,于是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或者成见、偏见)太深,不肯虚心理解佛教文化,也就很难真正理解。比如“四大皆空”这个成语,确..
明贤法师:汉传佛教的未来在哪里?
本文作者:明贤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开始接触佛门,我们内心里多少都对于未来有些憧憬,在这样一个时代,信仰的未来走向实际上是个大话题。一、什么是信仰、如何做观察?什么是信仰呢?“信”是信念,“仰”包含着一种崇拜。如果对于佛弟子来说,心里面对于..
佛教智慧与幸福人生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有怨气,有委屈,满腹牢骚?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内心浮躁,浮躁的内心又让人们负面情绪膨胀,愤怒、嫉妒、苛刻、挑剔、计较、索取常常占满了人们的内心,于是失落、绝望、后悔、懊恼等等心情让大家眉宇间布满乌云。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不良情绪不仅没用..
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
编者按:关于死亡前后相关问题,小编先后发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一篇题为《怎样判断一个人死后的去向》,但是这个问题依然非常复杂,所以今天再发一篇文章,题为《人在死亡时有几种心态》。在这篇文章中,济群法师诠释经论内容,详细介绍有情众生临..
星云大师:人类最大愚痴 就是以为没有来生
编者按:人有没有来生?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回答,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答案。当然在唯物主义者心中,真正是人死如灯灭,没有前世,也无来生。不过在佛教教义中,三世因果,不因为人不认同就不会存在,借用现在一句流行句式,就叫:你认或者不认,因果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人类最大..
诚实是随顺法性的善行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忏悔、行善、不因循苟且,如此即是莫大的善。我们当知生命的真实意义,在於追求圆满、至善的品德修养。德业的修养,无过於“珍惜与生本具有的善..
人生的祸福来自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着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业力——了。因果业力并非什么神奇..
人生的苦与乐
每个人从一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苦乐交织的人生。虽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的人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它。人生的状态,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一、为求享受诸自在,工巧技能由慧生人生活在这世界上,与动物一样,都有着种种的欲望和需求。但是,人生的绚丽多彩和自由广大,却远远超..
有钱不做好事 菩萨能让你发财吗?
编者按:现在,有很多大富翁信佛学佛,也有不少官员烧香拜佛。但很多拜佛的人其实并不懂佛法,倒像是与佛菩萨在做交易,他们往往会有这等心理:我今天来给你上香、磕头,捐出那么多香火钱,你要保佑我迅速发大财,让我官运亨通,让我子女双全……这些人往往不懂得为善除恶,不知反..
不能把无病当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现
有种观点说信佛念佛了就没有病,把他没有病认为是他修行很有功夫的表现,这观点对不对呢?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这个业报身,有这个四大的血肉之躯,必然是要有病的,连佛示现在这个世间都示现有病嘛。我们看大乘经典,很多他方世界的诸佛都派遣菩萨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问讯的时候常..
净慧老和尚《善生经》讲记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它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
去算命不如转变因果
搞这些神通的人,什么神家仙家,也是不能经常跟他们交往。我们是信佛的,甚至是学佛的,别老找这些,不算这些,算命啊,算这个、算那个的,有什么用啊?不是不相信他们,有的算命也算的特别准,有的看事看的特别准,这也承认。我们应不算,不问。为什么呢?我们伟大的佛陀,已经清..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序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嘉惠后学。而机薪既尽,后人逐汇其嘉言,以使万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印光大师全集’堪称完备。然世事倥偬,时人或难一窥全貌,故李净通大德,择其精要,汇而刊之曰,‘文抄菁华录’理显真常至精极粹,故被化者广,得度者众,契机利生,..
深信因果是学佛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里面有这样多的人,难免有良莠不齐。好人固然能够自治,不好的人也不能够任从他去作恶,扰乱治安;所以设立政治、法律、宪警等等,就是来防范歹人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教育、文化、宗教等等,更是维持世道人心,潜移默化的势力重而且大。佛教即是教育文化宗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