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功德得随你的心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
受戒
看到众生做恶事受恶报 菩萨会怎么想?
若是看到他人造了恶业,自己要能够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有句颂:“若见他恶业,能审谛思惟;自身终不为,由彼业能缚。”若是看到他人造了恶业,自己能够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自身就会由始至终不会造恶行,知道恶业会系缚人。《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
刘德华皈依师父:为什么你做事会处处都困难?
刘德华与妙莲老和尚1、为什么有才能却仍一生潦倒?这就是有慧没有福。福从那里来呢?从德行而来。你能行财施、法施、无畏施,救济人家的逆境、解除人家的痛苦,这都是培福。有福、慧就自在了。2、为什么事事都不如意?事事不如意,那都是因为往昔之中,嫉妒障碍别人的业报所感。要..
受戒时如何观想?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菩萨戒的受体之机,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所以在正授戒体时,禀戒三师要下座拈香,为所有的菩萨戒戒子,对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顶礼启白,感发大众的圆宗戒体。佛法是心法,戒法也是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戒法讲“十无尽戒藏”,如《璎珞..
无作戒体生起的三个要素
无作戒体的生起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能受之心。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为什么要受戒?要发起大菩提心。什么是大菩提心?就是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萨戒里面常讲慈悲心、孝顺心,以慈悲心作为成佛的种子,展开三聚净戒的施设:摄律仪戒,就是止一切恶;摄善法戒,..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菩萨戒的受体之机,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所以在正授戒体时,禀戒三师要下座拈香,为所有的菩萨戒戒子,对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顶礼启白,感发大众的圆宗戒体。佛法是心法,戒法也是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戒法讲“十无尽戒藏”,如《璎珞..
无比殊胜!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
鸠摩罗什大师雕像一、读诵《法华经》的24个理由1.看看《妙法莲华经》到底“妙”在哪里?智者大师光讲这个“妙”字,三个月还没讲完。2.打开《法华经》,尝尝“醍醐”的味道!《法华经》在“五味”里头,就是“醍醐”,“无上醍醐妙味”。醍醐,据说是世间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种味道..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一)色蕴: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都是色蕴所摄。眼、耳、鼻、..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六道轮回与十二因缘图示下面讲十二因缘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先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
来自西域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人物简介:鸠摩罗什(344年—413年),东晋时后秦的高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入长安,后与弟子译成《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百论》等。所译经论影响巨大,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佛教传入中国是人类历史上..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众生流转生死是从无明开始的,无明根本就是俱生我执,是人本来的属性,俱生我?是说这种我执不是别人教你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流转生..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於“阿含部”。“阿含”是译音。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祗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
八关斋戒时吃安眠药可以吗
问:八关斋戒时,吃安眠药可以吗?传喜法师答:因为药是颗粒的,你就把这个药碾碎了,溶化在水里再吃进去,这其实可以。就是,吃这个,因为不食的,过午不食的,严格来说吃过中饭,牙齿都要刷好,连牙缝里的食物都,持戒清净的人,就是喝饮料的话,就是饮料里不能有牙齿可以咬到。..
出家人可不可以赡养和照顾父母
经常有人会问,出家人可不可以赡养在家的父母?尤其是近些年来,年轻人多是独生子女,自己出家了,父母没人赡养照顾,如何安心办道?但是出家之后如果赡养父母,给与父母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呢,出家人的资财来自于十方善信供养,岂不是反而让父母损耗福报?再者就是,如果父母生病..
圣一长老揭秘“八戒”背后的大学问
佛教的八戒八戒到底是哪八戒?修行第一讲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宝,原来三宝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称三皈戒。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称为三皈依戒,三皈依便是戒的体,从体起用便应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杀..
在家信佛的禁忌 个个都是坑
误传的佛教禁忌佛教有严格的清规戒律,出家人的生活也是有诸多限制和要求。但家居士若没受戒,也并不受戒律的影响。但在一些家居士之中,却流传着很多莫名其妙的禁忌。这些所谓的禁忌,其实是民间通俗信仰的禁忌,却在流传中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1、视生理期的女性为不洁有些在..
农历七月二十四恭迎龙树菩萨圣诞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中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2016年8月26日(农历七月二十四)恭逢古印度龙树菩萨圣诞,龙树菩萨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同的祖师。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回顾龙树菩萨的事迹时..
弘一法师:药师法门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
今天所讲,就是探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一、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
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堕生死欲坑
你很喜欢做月下老人?喜欢做月下老人,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堕生死欲坑!佛法无量法门总是教导人要离欲,离欲身心才能得解脱。学佛人怎能助长凡夫入生死海呢?《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一书页57讲到没有结婚,我就顺便告诉诸位!已经结婚的,打了..
修药师法门为什么能让戒律清净?
药师如来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这样子对第五大愿就更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能够容易持戒圆满?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修药师法门,如果是有毁犯戒法,为什么能够“还得清净”?我们先说为什么能够持戒圆满。愿文里面说:“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我们从两个方..
大安法师:破戒后如何补救
问: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答: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被砍下来,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所以,对受戒、持戒,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受戒..
宣化上人:为何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
现讲一讲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来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时,是个穷人,魔等于土匪一样,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知道他根本没有东西可抢。你一修道,就等于人发财一样,土匪就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修道就有魔,所谓“魔是磨眞道,眞道才有..
在家居士学佛修行应当具足五个条件
在家居士应五法具足(资料图)文:圣严法师在《杂阿含经》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不必谈。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
印光大师论孝道
一、孝圆摄世出世间善法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增广卷四;循陔小筑发隐记》孝之一字,局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悖,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学者必须通局兼修,方可名为尽孝。《续编卷上;复峄县宋慧湛居士书》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
太虚法师:我的三次定境
太虚法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
宗舜法师:修行不说四众过 那看到邪见还要不要指出?
恭敬三宝三、爱恚赞毁戒、诽谤三宝戒对于“说四众过”的问题,有同修不能理解,提出:对破见者(邪见者),包括出家的五众,“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否等于将该人的名字连同其非法之行向天下广而告之?”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纠缠要不要说,否则各有各的理由;而是要研究说了犯不犯菩..
宗舜法师:修行不说四众过 那看到邪见还要不要指出?
学修菩萨戒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千佛大戒等,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其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项,菩萨戒本虽有多种,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梵网戒”和“瑜伽戒”这两类。由于菩萨戒关系到成佛这个根本问题,..
在家人是否比出家人更能利益众生
问:我认为我们修行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培养自己的心力。心中有佛,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道场。把佛法真正地实践于生活,利益于一切可接受我们帮助的众生,实际就是修行的运用。那么,修行人出家和在家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吗?..
持诵佩戴楞严咒,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若像我们现在末法,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我们都在这个范畴之内了,我们都是愚钝众生。未识禅那,对于这种奢摩他的止不了解,..
父母子女乃是相互的债主
‘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经营,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适,在世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为人生只是为了享福作乐而已,殊不知道这番作为乃是造业,造了一些贪业,带旧的业来,再造新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