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海涛法师: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

◎为何观世音菩萨立足于无差别平等的大慈悲,具有广大灵感呢?即因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绝对空性的解脱涅之故。◎观音是般若的证悟者,以真空为家宅,乃是毫无挂碍,普门示现神通的菩萨。◎瞻仰观音其圣洁慈颜温容,不仅内心感觉充裕;唱念名号时,血液循环畅顺,身体健康,因而..

智敏上师:成佛的关键在哪里?

我们加入一点发菩提心的内容,这在经里边,意思是有,但是《心经》很略,没有明确地说,文中的“菩提萨”,就是发菩提心的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把发菩提心的一些内容加进去。前面说了,我们讲《心经》,有三个重点:一个是讲般若空性;一个是讲出离心,出离心我们讲过了――观苦,..

慈诚罗珠堪布:如何供护法才能获得帮助?

为何有些修行人,即使不供护法,护法也会默默在暗中保护、帮助他;而有些人即使精勤供养,却会感受违缘。那么,护法愿意帮助什么样的修行人?究竟应该如何供护法才能获得帮助?是否必须供护法才能得到他们护持?要有清净的密宗誓言供出世间护法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非常清..

《金刚经》的核心,无非就是这三​句话!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的无上至宝。它以无上的智慧,断除众生的一切烦恼和颠倒妄想。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诸多版本中,以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最为流行。《金刚经》是寺院僧众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经典之一。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

大安法师: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识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见思惑”像恒河沙、像灰尘那么多(用尘、沙来形容,是说明量很大,但并不..

海涛法师:听了这个故事,就知道救蚯蚓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各位在法国不方便放生,那你找我们法师帮你放,台湾一块钱台币。你们一欧元,等于台币三十五元,一块钱台币可以救十只蚯蚓,一欧元可以救三百只蚯蚓,三百多只。你不要以为救蚯蚓是小事,中国最出名的梁武帝,《梁皇宝忏》的梁武帝,《梁皇宝忏》是梁武帝所编写的,还有法师帮..

喜欢玩手机、看电影、经不起外境诱惑怎么办?

我们造的罪业非常可怕,行持的善业却微不足道,那么,对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有什么办法可以断除呢?大家应该清楚,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所谓的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比如喜欢看电视、看电影;经常做生意,跟别人谈话聊天,没有实义而忙忙碌碌,耗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

仁清法师:精进对治懈怠

释迦佛和弥勒佛他俩是同修,曾经一起修行过,他俩最大的差距为什么一个释迦佛,一个弥勒佛,相差五十六亿七千多万年成佛,就是因为精进度不到,你要是不精进,即使是行了善那也很难成熟。没有不一样的变化,就没有不一样的提高,这个不一样的变化怎么知道的,你自己认知的,自己认..

仁清法师:无情众生具空性有情众生具佛性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是什么东西?无情是没有心识的,没有“阿赖耶”识的东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样,河流湖泊一样,山川大地一样,“无情众生具空性”。“有情众生具佛性”;佛性是说的心识的空性,空性是说的万物的空性。怎样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呢?“是通过外境的空性熏染这颗心。..

智敏上师:三皈的信仰不丢,就不会堕入邪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智敏上师讲授董其昌行书《心经》明崇祯六年书于长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从这个地方看出,它的功德那么大,所以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在印度,婆罗门..

海涛法师:佛法的整个修行方法,要有十种心

佛法的整个修行方法,也就是学佛要有十种心,这十种心是个次第: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二、因果心,有信心以后,就要断恶修善,了解因果、深信因果。三、出离心,有了因果心以后,即使你福报大到做上帝,做全世界最有钱的,还是有生老病死、有轮回,所以你..

净界法师:开示修学愿力的两种毛病

在古德开示上说,修学净土愿力上,一般人有两种毛病,第一种人他执着在有相的愿,这种人大部份都是人天种性的,修很多的福报,又是布施、又是持戒!但是他修福报的时候,对安乐的果报产生执着,这种人你要他愿离娑婆是很困难的,因为他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他看到甜美的食物,但是甜..

仁清法师:开悟可以是刹那之间

信众:我的感觉就是总是松散提不起来,做功课也不如原来,原来也不怎么好,现在觉得心里很散乱。师父:修学过程当中,我们的业障现前,包括烦恼、妄想纷飞,甚至是道心不坚固,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些现象。作为我们凡夫来讲,并不是一发心就一路畅通,完全是顺缘,不是那样的。根据佛..

以虚空做佛事的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又译虚空孕、虚空库、虚空光菩萨,密号库藏金刚,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虚空藏菩萨功德浩荡遍满虚空,智慧无边恒沙难喻,是住于般若波罗蜜究竟首楞严三昧的十地菩萨,与地藏菩萨互为呼应。释迦牟尼佛曾赞叹虚空藏菩萨是三世诸佛第一辅臣,“唯除如来,余无及者&..

为什么到净土,不是去享受快乐的

诸位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不是去享受快乐的。你看《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来引导你,七宝池、八功德水。但是你看到《阿弥陀经》中半段的时候,佛陀口气一转,“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开始讲圣道的功德——往生是为了获得不退转!诸位,如果只为了..

四依法之「依法不依人」

大家来东林寺,大部分是有向道之心的,不是求五欲享受,而是来求佛法的。传印长老作的《四季道情》中,讲到冬季时有几句话:雪花飘,腊八到,释迦牟尼早成道。世人但知粥好吃,不知佛法真奥妙。世间人都知道粥很好吃(“粥”代表世间一切物质上的享受,使人容易沉迷进去..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必须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灭及理体上的不生不灭。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就两个字,‘悟’与‘迷’,重点在有没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对业力生死凡夫,不能谈玄说妙

若据平等法门,非垢非净,则欣厌无地,折摄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备历轮回,头出头没,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发奋励,求愿出离。而复遮其欣厌,欲令直悟自心。是犹田蛙井鲋,不与之水,而反责以冲霄,只益沉沦,于事何济。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佛说阿..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时候乞到了,有时候甚至没有。没有乞到饮食,回来怎么办?那只有修行,打坐思惟:唉,真苦啊!今天乞不到,如果明天也乞不到呢?所以,正思惟很容易。我们现在过堂吃饭,凉一点儿不行,咸一点不行,淡了又不行,硬了不行,软了..

人真的有灵魂吗?

佛教中是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物件,也就是灵魂。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

祖师法像

八十四大成就祖师——自金刚持以来,在印度修学密法最著名的八十四位祖师亦全是大手印法门的传承祖师。他们艰苦修行,努力不懈,终至成就。为了利益众生,度化世人,应机调伏所展现之大神通,不外乎开示大手印的法门,教导众生了悟空性。..

有些佛教道理为何如此难以理解?

问:对很多人而言,有些佛教道理为何如此难以理解?索达吉堪布答:世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己。比如在看电影时,人们正常的眼睛都会看到电影里人物的动作是那么活灵活现连续不断的,但懂得一点电影原理的人..

我们不停投胎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十二缘起,就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之间的十二支。名言中这十二缘起应该存在,而在胜义中,所谓的十二缘起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十二缘起不存在的空性有没有呢?所谓不存在的空性,也是没有的,此段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

金刚经里讲的“无住生心”是什么意思?

问:《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索达吉堪布答:我原来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

智慧是开启绝对真理的钥匙

没有智慧,就不能证入万物本质。从出世间的层面,无论是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都需要智慧才能涉入。其中最无上的,就是了悟现象和自我不存在的智慧。获取智慧有两种途径,第一是通过闻思修和讲辩著。现代人大多生长在缺乏信仰的环境中,他们的心,常常被怀疑和傲慢蒙蔽,除了他接触..

经典上讲持三皈五戒能得人身

十善业道法,第一个是增上生。增上生你想得人,这个十善业道也离不开,你想生天,十善业道也离不开。而且天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总之,你想得到增上生的果报,就是说得人身和想生天,天上也不论是你到哪一层,都离不开十善业道法的学习和修持,这是它的含义。所以根据经典..

慈诚罗珠堪布再谈莲师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再谈莲师修法我们现在开始讲今天的课,讲课之前请大家发菩提心,我们为度化一切众生一定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们今天听法,然后精进地修行!那总有一天,一定会成佛,成佛之后渡化众生!今天我们讲一讲莲花生大师的上师瑜伽。为什么要讲莲花生大师的上师瑜伽呢?因为我..

像爱自己那样爱众生

像爱自己那样爱众生其实所谓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三世诸佛慈悲心的总体。我们要修的话,首先要让自己的心获得平衡,从修行慈悲心开始;否则自己越来越暴躁,全部依靠观音菩萨来解决问题,也有困难。一个原来粗暴痛苦的人,通过短时间的修行,完全可以变成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开心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阿弥陀佛因地为何要发起这一愿呢?法藏菩萨考察他方世界的众生轮回六道的根本,..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益大师的时代是在明末清初,他是我们莲宗的九祖,也是整个中国佛教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祖师。他有一个字号就叫做“西有”,西方确实真的有,取这个寓意。益大师是非常有名的大祖师大德,肯定有好多追随者,他们问话的时候总是说:善知识,应该怎么样修行?包括现在大家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