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应该如何烧香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
信众
认识福报:福报是种知识,可以代代相传
2016年10月31日,西方万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法国人祭奠祖先、追宗思远的日子,亦是东方人祭祖思亲的日子。应当地信众迎请,传喜法师于巴黎潮州会馆佛堂做佛法心灵讲座《认识福报》,来自欧洲各地的信众济济一堂,共沾法喜。虽然每个人的主观上都想得到福报,但客观情况却是,福..
去寺院该如何上香?里边大有学问
去寺院该如何上香?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上香礼佛的真实..
长见识!你知道法会的真实内涵吗?
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但是学佛新手初来法会现场,对法会内涵及仪轨还不认识,往往只能从陌生的环境中自行摸索,尤其在知客处跟着大众写牌位、点灯,让不少人误以为法会仅是为了消灾延寿、超度亡者而设的佛事。那么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佛陀..
去寺院该如何上香?
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
放生时要做到哪五个“统一”?
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也是符合现代动物保护理念的善行;放生出于慈悲,善观缘起,符合智慧。放生不可执著外在的形式,执著自身的福报,而应从众生的福祉出发,符合佛法本意,不悖世间法律。放生应做到“五个统一”:一、慈悲心与菩提心的统一慈悲心..
什么是觉迷在一念之间
问:什么是觉迷在一念之间?答:如果我们对于一切人,有不满意,有怨恨的念头,这是极重的罪业。还有嫉妒、伤害,伤害最严重的是破坏众生法身慧命,也就是破坏众生学佛的机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有两个人对于讲经的法师嫉妒,想方法去破坏,散播无根的谣言,让一些信众..
你知道什么是本尊吗?
本尊即本人自尊、应尊、当尊之对象本尊者,一切有情自身本当自尊、当尊、应尊者也。与本尊疏而远之,则易无依、无助、无奈、无知而趣盲从,乃至消极、懈怠、懒惰、掉举、放逸而堕落。有居士问:何为本尊?智渡法师答道:本人自尊、应尊、当尊之对象也,是各人体性之内涵;也是对治..
放生之前 你得先弄清楚这7个关键问题
一切众生未来诸佛放生者,解放人或动物,使其得以生存活命。放,是手段、是途径;生,才是目的。放生切忌放死,毕竟生命攸关。我们不妨从放生的意义、责任、内容、程序,以及对待不同的生物应注意什么、来简要地探讨一下,最后再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实用的仪轨。一、放生的意义放生..
僧尼是社会的寄生虫吗
由佛教的看法去说,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了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离痛苦。由这样的层面去看,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
11位高僧大德临终开示,极其珍贵的教言,醍醐灌顶!
六祖慧能公元712年7月,六祖慧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将于8月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动。此人,便是神会上人。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
进入大雄宝殿拜佛一定要注意这些规矩
僧众上殿在家有家规,团体有团体的规范,国家有国法,佛寺有寺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际,大殿若三个门,不得从大门而入,应从两侧小门而入;从大门而入,对三宝大失不敬,我慢功高,亏损自..
在家弟子如何过上安乐的生活
过好生活、获得「现法安乐」,首先须有四种具足:第一「方便具足」,谓努力掌握知识、技术,从事对民众有益无害的正当职业,如种田、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精勤工作,尽心尽责,靠劳动营生养家,服务社会,而不靠卖淫、贩毒、占卜、厌禁、诈骗、大秤入小秤出等不正当的手段营..
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种模式
佛教自应世以来,对消除人类现世中的种种烦恼与痛苦,以及死亡所带来的无边恐惧,一直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并为出离生死轮回,获得真正安乐,发挥着其他宗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导引一切有情,觉悟“生”与“死”的本来面目,从而出离生死轮回。本师释迦牟尼..
十斋日
十斋日念《地藏菩萨本愿经》近3年的神奇感应学佛至今已近10年。从2002年底开始于十斋日念《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至今(惭愧的是经常由于工作等违缘而中断),念《地藏经》约356遍和地藏王菩萨圣号约9万遍(没刻意数过)。因平时向来不求自身福报,(甚至极端到当初始念《地藏经》..
在雍和宫修学是我一生最大的佛缘
一、佛缘1996年,在我青春年少,面临人生何去何从重要抉择的时候,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佛陀的召唤,经人介绍于9月9日到北京雍和宫出家,学修蒙藏佛教,由此结下了一生的佛缘。当我初入佛门时,佛法的神秘和浩繁的典籍曾令我畏惧和无所适从,我在心里暗想,我能学得要义、修成正果..
学密法有门槛条件吗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一直到唐朝,传承发展得都非常好。盛唐时期,佛教八大宗都有很多弟子在修持,不少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也来到中国学习各类知识,闻思修佛法,并将佛教带回日本,这也包括很多密法的修持方法。因为是从唐朝传过去的,所以这类密法被人们称为“唐..
财富过重超过福报,就会克到婚姻和身体
我们对天道的规律不懂,就会有许多痛苦,尤其是财富上。许多佛弟子都希望获取财富,然后来诵经祈福。如果世俗欲望过重,你学佛就会越来越痛苦。这可以说是个误区。所以,佛法一定是大富贵之人学的,大富贵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对于财富,我们有两个误区。第一,一般人都认为,我很..
《心经》上的“观”字 99%的人都没读懂
《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把一切诸法都看破了,生灭无常,无人、无我、无众生相,看破了、放下了,你才能自在啊!观自在是普通的名字了,不止观世音菩萨一个人,谁能观谁都自在。放下了、看..
进入寺院千万要注意这四件事
进入寺院千万要注意这四件事在我国,名寺名庙,分布较广,它们是旅游者颇爱光顾游览的重点,也是广大佛教信众进行朝拜的重要地点。当进寺院游览或者朝拜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进寺院:要从左向右绕,不可从右向左绕。(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
心中有佛陪伴到哪里都不会孤单
我从小生活在佛教家庭,自幼就开始走修行之路,用现代话来说,是听佛菩萨的心咒出生成长的“佛二代”,享受着被信众高高供奉的感觉。当我离开藏区出国的时候,以前对自己毕恭毕敬的信徒消失了,所熟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眼下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没有共通语言与生活来源的地方,..
条件太好了,反而对修行不利
中国人更应该懂得禅的智慧,你会更加地豁达。或者说,禅宗中也包含许多道家的思想。比如现在大家都说,经济不好是坏事,我看是好事。起码人会清醒一些。许多佛弟子也犯一个毛病,就希望什么都越来越好。乃至盖庙,要一下子盖好。结果呢,什么都被越快越好给害了。目光要以长远来看..
许多病是因为非分钱财而引起了
我们对生病的原因仍然有许多不解,尤其是鬼神道干扰而引起的。没修行的人,会因杀业,邪淫业而引起。出家修行的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比如做经忏的问题。现在许多寺庙的收入都是靠给亡者做超度,乃至设骨灰塔,做主要的收入。也可见佛法在衰败中,许多人只有死后才想到佛教来超度..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精进不怠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子明襄用蔡子..
千年真相:佛的儿子为何密行第一
罗侯罗尊者像罗侯罗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乃释尊之子,为耶输陀罗所生。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云、罗芸。意译覆障、障月、执日。(一)沙弥之始罗侯罗,汉译覆障。罗什解释,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为名。是悉达多与耶输陀罗之子。关于他的出生有..
佛教信众的三重人格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重人格,便可以立足于社会。佛教徒既然负有最伟大的使命,人格也..
业障可以通过某些感应看出来
这次去峨眉山,朝拜金顶普贤菩萨。每个人去看普贤菩萨,或者去拍照,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有个人看到普贤菩萨在哭泣,有人看到普贤菩萨愤怒,有的人看到普贤菩萨在欢喜的笑。可见是众生业感不可思议。金顶普贤是全铜贴金,打造了接近四个亿。看到了当地政府对佛教的支持。普贤菩..
佛教的根本
佛教的根本,是信众的切实修行。佛教讲自受用。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大道。..
一个出家人发现的信任与爱
早上3点55打板,起床,4点半早课,5点半到7点10分之间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静坐、思维、写文章等等。白天非常有规律地学习、静坐、经行。五点半下了晚课之后,再去读书,学习,到十一点,休息。这样美好的日子。内心平静而安详,真的,很好。只是,好景不长,无常来了,师父开始撵..
吃斋
佛教里是没有“吃斋”这个名词的。可悲的是我们在街边不难看到一些档口或素食店以“斋”字为招牌,可见“吃斋”等于吃素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持斋”是持过午不食(持午或不非时食),也就是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的意思。持午是八关斋戒里其中必须遵守的一个条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