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个方面讲:一、为什么要放生;二、放生有什么利益;三、应当如何放生。一、为什么要放生:1、众生具有佛性,皆当作佛,应当尊重生命而放生:一切生命的一念心性直下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然而被宿世的恶业力障蔽,悲惨地沦为心智低下的异类,除了寻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其它都..
愚痴
福德天天增长,冤家债主不敢干扰你
佛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义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得不到了,这是我们要常常反省反省的!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淫妄天天干,贪嗔痴慢,用贪心学佛,用嗔恚心..
人到底来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
人生到这个世间来,有人天天忙着赚钱,难道我们就是为了赚钱来的?如不是,那我们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三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这一次到人间就白来一趟,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世间,糊里糊涂死掉,死了之后又糊里糊涂搞轮回,你说多可..
贪著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
你有佛缘吗?
【心中有佛是佛缘】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内心、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佛、佛不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想、太过于执著外在、反而会迷失其中、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放弃非分的欲望是佛缘】佛缘、是少一些强求的欲..
佛陀是如何为年少比丘断灭欲念的?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昔佛在舍卫国。祇洹说法。时有年少比丘入城分卫。见一年少女人端正无比。心存色欲迷结不解。遂便成病食饮不下。颜色憔悴委卧不起。同学道人往问讯之何所患苦。年少比丘具说其意。欲坏道心从彼爱欲愿不如意愁结为病。同学谏喻不入其耳。便强扶持将至佛所。具..
念了一辈子的佛,现在不念了
我这次到太原,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念了一辈子的佛,现在不念了。说学了这么多年佛,没找到一个正法,现在开始学《菩提道次第》,天天组织学习,还要考试。我觉得这也没错,但是我问他们:“你们的下手方便要修什么”?他们说:“我们现在持咒了,持金刚萨..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
为什么说诸菩萨不受福德呢?要知道,诸菩萨众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觉悟者。他已经在内是深达我空而不执著于我,所以没有修福德的我相。在外是深达法空,所以无福德被我修,无能无所、无内无外、不贪不求,在法性中无住而住,修一切善法而无我人四相、无我人四见,所以说诸菩萨不..
唯有慈悲与爱才可以止息怨恨
舍卫城中有位妇人养了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将鸡蛋打破吃掉,惹得母鸡非常生气。因此,下一世转生时,母鸡投生成猫,妇人投生成母鸡。巧合的是,它们皆投生在同一栋屋子里,于是猫吃光了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转世为豹,猫转世为鹿,豹吃掉了鹿和它的子女。..
孝顺父母、以德报怨,转命运最快速迅猛
父母对不对,是他们的事情。在你心里、眼里,如何看他们,是您的事情!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舜帝,就是这方面的巨人:舜的后母恶毒,唆使不明事理的父亲、后母所生的弟弟,一起设计打骂他、陷害他,甚至谋杀舜,舜都没有任何怨气,依然对他们孝敬有加、以德报怨(知恩..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吗?佩戴佛像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后果?首先,不论是玉质的,还是其他任何材质制成的佛菩萨像的徽章、吊坠、挂件,乃至项链、手环之类,在此恳切劝诫..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世间上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例如生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去到哪里,在世上几十年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等等问题。所以说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叫做欲界,人只有一口气存在,所面对的欲望,离不开财、色、名、食、睡,其实这五欲是罪恶的五条根。外界五花八门种种的物欲,如果没有定力,我..
无知和愚痴的杀生者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诚不知,是自己的无知和愚痴。无知在生命是相续的,无知在被杀者被杀后能明白真相。于是有了冤冤相报,于是有了“死鬼”索命,于是有了临终前、或病重时的怨魂相聚。为什么呢?因为人或动物,是由神识与肉体的结合,构成为有情生命..
勿追想过法,勿欣愿未来
当下能令心清凉、解脱是妙法,此妙法向自己求就有了,不用远求。令人此时此地能够远离、灭除热恼是正法的特质之一。如何做到当下清凉?《中部经》〈一夜贤者经〉,世尊说:勿追想过法,勿欣愿未来。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内观当下法,了了不动摇。今日应热心,谁知明日死?与死..
我们的身体里,住着很多冤亲债主
我们的身体里,住着很多冤亲债主——停止杀生、吃肉、恼害众生,是当务之急我们的身体里面,除了有自己的神识,还潜伏着很多我们的冤怨亲债主神识。比如,我们杀生,那些被杀的动物的神识,就有可能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当我们气势强的时候,他们只能等待,一但我们的气势减弱,比如..
你是个会问问题的学佛人吗?
俺刚出家那会儿,脾气还比较大,不像现在这么宽容大度,这么慈祥和蔼。有一回,坐火车的时候,对面有个小伙儿,笑嘻嘻的看了俺一会,说:“和尚,我问你啊,你平时吃不吃肉啊?”俺抬眼看了看他,回了一句:“那我问你一下,你平时吃不吃屎啊?”那孩子的脸“腾”一下就红了,说:..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你要去责怪他,换句话说,自己吃亏了。为什么?我心不清净。我们抱着一个宗旨:各人修各人的,大家欢喜,这样就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管用什么样的功夫,功夫会得力,法门会修得正确,不会有偏差,决定是修..
神秘的多维空间生命透视与佛教世界层级观
二、佛教生命观的本质佛教生命观揭示,现存生命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为特征,精神(受、想、行、识)与物质(色)的互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当五蕴离散时,并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真我存在,而以业识的形式流转,这是它与有神宗教的区别所在。如佛陀所说:“诸比丘..
内心不勇敢的人,特别害怕别人背后的嘴巴
内心不勇敢的人,特别在乎对方当面的言词,特别害怕别人背后的嘴巴。他人的言词,好与坏都是暂时的,都是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的,是不可靠的。今天不好,也许明天就好了;今天好,也许明天就不好了。所以不要太在意,不要在乎这些,一切平等对待。他人的情绪随时都在变,脸色也是随..
涉及自己命运的事,为什么不去反复思维
做世间的琐事也要观察,还要找那些顾问问。一生甚至生生世世的一些所取所舍,为什么不去问智者呢?这是关系到一生一世的,也可以说是关系到生生世世的事。不是小事,是大事。世间一些诸如做生意,开公司,结婚等都是小事,我们尚且要仔细观察,反复思维,最后还要找一些顾问一问:..
嗔心作怪,阻止丈夫孝顺
有位师兄学佛多年,慈悲为怀,但是,有一个毛病一直改不了,就是吝啬。她平时生活很省,对自己也是非常苛刻,吃的用的都非常省,尤其穿的衣服,烂了,还要再补补。她的老公是个孝子,平常逢年过节,会买礼物孝敬母亲,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特别不高兴特别不舒服,她知道自己要孝顺..
如何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
1.“一心称名”要获观世音菩萨的感应,经中说的“一心称名”最为重要。所谓一心称名,就是专心一意的念,使能念的我与所念的观音融而为一。《观音义疏》卷上释曰:“称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事一心也。……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
六道轮回中,怎么知道自己从哪一道转世而来?
编者按:佛教常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实轮回也离不开因果。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可以通过今世具体表现,推知前世出于何处,来世又去何方。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
这样做将来必能拥有巨额财富且无人抢夺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
这是每个佛弟子必须知道的基本原理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
看了它就明白 初一十五不杀生的传统竟如此科学!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十..
佛对龙王说不盗他人财物定得10种惊人功德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此..
佛说不偷盗的善报是财富丰足无人抢夺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
佛说不挑拨是非者父母妻子定与他志同道合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
佛说不挑拨离间将得家庭和睦等5大福报
【佛经介绍】《十善业道经》,为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即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