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禅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种子现行时识别它,观察它,并且改变它。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
信仰
未来怎样取决于你自己
未来怎样,取决于你自己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
你信与不信 轮回就在那里
感官的不满足是造成轮回的最大原因(资料图)感官的不满足是造成轮回的最大原因。轮回对佛教来说,不仅是理论而且还是可证实的事实。信仰轮回成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然而轮回的信仰不仅存在于佛教,在其他国度、其他宗教里,甚至以下自由的思想家里,都有信仰轮回的人。希腊的费达格拉..
铃木俊隆禅师:你相信自己就是佛吗?
禅者的初心(资料图)如果能够把开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会是自我中心。我所谓的“开悟”,意思是相信“无”……我发现,去相信“无”是绝对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去相信某种无色无相的东西——某种存在于任何色与相出现之前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那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
《法华经》缔造幸福圆满人生:醍醐一滴润大千
《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是一切经中之王,它在佛教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译者鸠摩罗什大师,他的母亲在获得小乘三果成就后,曾经对他授记说:“法华方等摩诃般若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这是在唐代的《法华传记》中记载的。同在这本书中还记载..
一行禅师:分享减肥秘法
当你超重时,身体每个部分都承受着额外负担。膝盖会因为承受过多重量而疼痛,关节发炎,变得肿胀和僵硬。心脏负担过重,血压升高,有害物质附着积聚在血管壁上,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风险大增。呼吸久而久之也会成问题,患哮喘病、慢性肺病以及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机率会上升。许多病并非..
一行禅师: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
你还在追逐什么,请安住于当下
我们如果不能为自己和心爱的人安住于当下,请问我们还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断地跑,跑,跑,即使入睡之后也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跑,是因为害怕失去一切的恐惧正在后头追捕着我们。这时重生(Resurrection)的修持就能帮得上忙了。如果能回到当下的正念和觉察,如果正念的力量能够在..
一个心怀渴望的人永远也得不到休息
应当地人们的邀请,阿姜曼尊者生前曾从曼谷前往寇拉特。他住在沙拉万寺——一座森林寺院,那里有许多寻求答案的询问者来亲近他,并向他提问。问:请阿姜曼尊者能够仁慈地告诉我们,您这次到寇拉特来的目的是什么?仅只是为了这里人们的利益呢?或者也是为了您的果证和涅槃呢?阿姜..
莲师在藏地的改革:到群众中去!
有些人认为,佛教在印度的灭亡是因为后来很多人学习密宗,跟印度教分不清等等造成的,这是无稽之谈,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太学术化了。当时在那烂陀寺、毗扎玛拉寺等,各住着上万出家人,还有从全世界各地到那里留学的僧人,包括中国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在内。佛学院里天天都在进..
今生与上师相逢是轮回中最美的际遇
如果我们有佛菩萨的智慧洞见,就会看到今生今世与上师的相逢,是我们在轮回中最圆满、最温馨的经历。——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2017新版)在这个娑婆世界里,纵有曲折动人的万种剧情、绵长浪漫的无数诗篇,最美的,还是找到自己的上师,并由此展开的修行之路。记得我第一次读《..
修行人要警惕傲慢的自以为是,修好自己的心
现在有些人,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为了聚集大众,贪图名利,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有些人喜欢研究佛法,也能用优美的词句,开讲佛法,但对调伏自己或别人的烦恼,却没什么帮助,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能说做不到的人。..
学佛后会听到别人跟自己说学佛是迷信,该怎么反驳?
问:学佛后会听到别人跟自己说学佛是迷信,该怎么反驳?索达吉堪布:别人说佛教是迷信,大家听了都不开心,但如果我们处在对教理一无所知的状态而信仰,那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迷信。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对佛法的认识不要停留在简单的信仰上。不管学什么法,希望大家都不要半..
嘎玛仁波切:能不能反观自己的内心,修好自己的心,最重要!
现在有些人,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为了聚集大众,贪图名利,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有些人喜欢研究佛法,也能用优美的词句,开讲佛法,但对调伏自己或别人的烦恼,却没什么帮助,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能说做不到的人。..
这些虽然是游戏但仍然会造业
持咒时心里想着牌局和游戏,能有多少功德?有很多人对佛菩萨表示信仰之情,认为自己是信佛的。但是对于红尘俗世很多自以为的“乐趣”,却不愿有很多限制。“信佛归信佛,不要限制我。”“心里有佛就行了……”即便是受了皈依戒的很多弟子,也有各式各样的爱好。有的经常手痒痒,喜..
未来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多吗?
问:未来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多吗?索达吉堪布:如今我们正处于物质爆发时期,多数人把情感、钱财当作生活目标,当然,很多国家也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但到了一定时候,人不但需要钱财的满足,还需要艺术和哲学层面的充实,更需要在心灵、灵魂和宗教层面进行探索。这是人类的..
真正的佛堂设在你心上
佛堂在心中,在哪儿拜佛不是拜呢有的弟子告诉我,因为家里有些亲人不信佛,所以就没能在家里设一个小佛堂。甚至连在车上播放佛乐,都会遭到排斥。这对一个佛弟子而言,肯定心里有些委屈。因为设立佛堂,播放佛乐等,无疑是佛弟子认为对亲朋好友最大的快乐分享。就好像自己尝过饕餮..
赞叹!宁玛巴六大殊胜
阿底峡尊者曾是印度那烂陀寺的住持,当时那烂陀寺是以显宗为主,也有众多密法,但到了西藏后的见闻还是让他感到了惊讶。十一世纪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在桑耶寺看到了众多密法的经文、仪轨,有些密法他从来没有看过,在印度连听都没有听过,于是产生了疑惑。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和侍..
嘎玛仁波切:对未知领域要审慎对待
愚昧者少言为妙学佛时,对于佛法实相空性或深奥胜义的义理,如果不了解,不应该产生邪见或毁谤。应该想方设法,让自己能正确地理解,并毫无颠倒地受持。这是对深奥佛法不恐惧的忍辱。我们虽然是大乘佛教徒,对许多教义还没有很深入了解之前,听到某些稀有殊胜的理论或妙法,往往会..
怎样才是具有正信的佛弟子
信仰,有正途也有邪路信仰,有正途也有邪路。当你决定要相信前,首先要确定这个信仰,是不是你终生坚定不移,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从众、恐惧等心理导致的偶发性信仰,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为这种信,很容易就会摇摆不定,甚至迷惘退失。为什么有人会退失信仰呢?有正确信仰的..
感恩不应只是一天的节日
将感恩变成习惯不少人都有体会,觉得现在的节日特别多,很多节日都会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比如著名的感恩节,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开端。当时从欧洲移民到美洲的那批人,在冬天饥寒交迫,遇到巨大的生存问题。印第安人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如何种植与狩猎。当这批移民..
扎西郎加上师:佛教的“御怒法门”是改变自心
对于这本谈论该如何对治情绪及培养安忍性情的书,把它论证中的一些纲要性原则做个说明,应可更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某种可称为心性可塑性的信仰,亦即相信人类心性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这个原则可以由对心理学和心智运作模式的复杂理解得到印证。寂天菩萨和嘉瓦..
为众生成佛善巧播种 自利利他功德难思议
在浊世时代,不仅自己要珍惜跟随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的殊胜因缘,还要引导更多的人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佛经文中说,就算背父母环绕宇宙,也不如让他们拥有对三宝的信仰,这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经故事里记载着一个尽孝三兄弟的故事。曾经有三兄弟,在佛陀面前誓愿..
嘎玛仁波切:你骗不了自己的心
人要学会自我尊重,自重而避免不道德的身口意造作,学会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心灵,不去欺骗自己。惭愧是需要勇气的。其实,人们都做过坏恶之事,虽然有些没人看到,但他们自己内心中所受的煎熬与折磨,是没法舍弃的,会油然而生痛苦,无法自欺。1995年时,我收过作黑社会老大的弟子,..
嘎玛仁波切:心灵自在是最宝贵的财富
对你而言,最贵的是你的命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我们修的绿度母心咒要比别人的长,在“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后面,多了“嗡达列旦梭哈”?法本里就是这样写的,这就是诀窍。其实,我们修的咒语很多都是后面多一小段。以前师父告诉我,我们宁玛巴的伏藏法门,最诀窍的内容都在后面..
扎西郎加上师:二谛的要义
在演说的前半部,我将用学术的角度来解释二谛的含意;演说的后半部,我将说明如何以二谛的整个哲学思想与体系为基础,应用于现今的生活之中。所有人都渴望离苦得乐;在此一基础上,我们试图探究外在真谛与内在真谛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与教义体系,佛法是其中..
嘎玛仁波切:这一生,要为自己活个明白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什么。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为财富而活,而这个财富,人们的目标似乎也只有两种:第一、把老的想办法赶紧送走,想方设法把钱堆在那儿;第二、把小的养大,想办法多留点给子孙。人们不停地在努力赚钱,往上真正孝敬自己父母的人,现..
宗萨仁波切:当一个人极度坦诚 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在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影片融合了宗教、悬疑、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每隔十二年,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戴上面具,隐藏起性别和身份,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
物质发展中的杠杆指数,却无法衡量内心的苦与乐
在当今物质极大富足的年代,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时常处于心浮气躁,安全感缺乏的状态。积极攀比衣食住行,文化和心灵的财富却被置若罔闻,道德标准的底线一再突破,需要每个人反思和警醒。物质的增减有指数,而内心的苦乐,无法衡量。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