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

一诚长老:心定了就是禅

一诚长老:心定了就是禅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归根结底,吃..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问,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陀以足指按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便成清净国土。我们见到..

如何使人正确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深度好文!

三世因果(资料图)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未来阿僧祇劫;比..

人死做鬼吗?鬼死做什么?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六道生死轮回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住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近代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也就是灵魂。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者下地狱。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说法是根深蒂固,并..

穿行在脆弱的世间 寻找苦难的净土

寻找苦难的净土(资料图)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问,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陀以足指按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

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三世因果

如何使人正确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通常认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用天眼通知道未来,才能亲见三世因果。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谓三世,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可长可短、可近可远,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

心不知心,如何万虑休

在不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前,我们每天都在打妄想,都在念五欲六尘,这就是“念念尘劳”。“尘”是个比喻,比喻我们的妄念像灰尘那样多,那样脏;“劳”呢,就是让我们很劳累,不安逸。我们的念头不断地在内心动荡,在向外面的六尘奔逸,这就是“尘劳之相”。但我们常常还不是很了解妄..

仁清法师:佛光普照摄受每一个众生

「阿逸多我不为心口想相违诳惑之人而说菩提不为嫉妒之人而说菩提不为傲慢不敬之人而说菩提不为无信之人而说菩提不为不调伏之人而说菩提 不为邪淫之人而说菩提不为自是非他之人而说菩提 」这一段非常容易理解,释迦牟尼佛说弥勒,我不想给那个心口不一的人说无上大法,我也不想给那..

大安法师:持名念佛的根本原理

大安法师:持名念佛的根本原理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却深邃浩博,乃佛果觉境界,极平常极玄妙,超出众生的思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兹谨依圣言量,对念佛原理,略作管窥。一、名具万德,名召万德阿弥陀佛深知十方众生,无始以来,念念..

世间:寻找苦难的净土

寻找苦难的净土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问,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陀以足指按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便成清净..

般灯法师:今夜 我们都是观世音菩萨

观想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资料图)今天晚上我想给大家解释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第二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闭关”。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大家学佛的理由可能各种各样,有很多人是稀里糊涂地就学佛了,觉得这个挺好,我喜欢我就学了。有些人觉得,学佛,是..

衍真法师:在念起的当下断恶修善

衍真法师:在念起的当下断恶修善修行不能有半点含糊,要用精密的善恶标准来指导。善知识因为内心清净,他们能够很准确地判断刹那生起的心之善恶,并且警策弟子在念起的当下断恶修善。让我们来看一下台湾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的故事。清晨,有一位衣着入时的女士上山,入得大殿,四下..

传喜法师:以智慧照见时间的本质

以智慧照见时间的本质几千年来,无论是儒家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是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都是在思考实践超越生命,思考怎样克服时间这个问题。而佛教讲的无量光无量寿,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达到了绝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的自由。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关键的时间..

宏圆法师:怎样才能看淡得失,轻松潇洒的生活呢

人活在世上,追求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拥有的东西失去之时,总是让人心痛不已,而想得到的得手之前,总觉得比什么都好,而到手之后,又免不了大失所望。这样的得与失,让我们每天都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徘徊。在得与失之间选择,不能从容坦然的享受生活。其实,得也好,失..

慈法法师:临终应该往生?

引言:此开示前一天,有一位老居士给师父写字条提问,字条大意:临命终时,有冤亲债主来逼我、业来缠我、病来磨我,我咋办?我怎么往生?我不知道哪个人知道自己临命终时是哪一刻哪一时,就是我们必死是一定的了,谁知道谁什么时间死?能不能举举手?就是你知道你哪一天哪一日哪一时死..

仁清法师:诵经、听经流泪是菩提心的开显

「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 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佛灭度以后在末法时期,如果有人随顺众生的因缘,为众生开示佛教的经法就是给大众讲经,这是一种,这是说的讲法的人。还有「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

本性禅师:引力波与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与科学(资料图)我很相信,佛教与科学,是孪生双胞胎,既各有侧重,又出自一体。科学,毕竟不是本人专业,因此,对引力波的理解不免偏差,但因爱教心切,特写此文,不妥之处,请方家教正。引力波:宇宙时空的弯曲引力波最近成为全球的科技热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来自加州理..

动人感悟:佛法之道 是让心回家

鸟有巢,兽藏穴,人宜居,此自然之道也。人行千里,思乡之情不减,命丧他乡,终究魂归故里。我们的家园,是眷属共同生活的地方。那里生养了我们,给我们以更多的包容,蕴育了我们的心智。生于斯长于斯,从那里走出去,更希望回归那个地方。家,便成了我们的根,离开了家的人,就是..

济群法师:人生的导演

济群法师:人生的导演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

传喜法师:佛法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

佛法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在这娑婆世界做人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佛,除了学习佛的正念、福慧圆满,还要诚心向佛忏悔过去无量劫中的业障。佛很慈悲,龙天善神庇护每一个学佛的人,授五戒时有五位菩萨庇佑,三皈依时有三十六天大将军保护。譬如《圆觉经》所述,“假使有人修于..

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灭心、妄想心,将之转化为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学会转念的功夫,心与法相应,那么自然我们的心清净了,自然就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一天。好像无著论师求见弥勒菩萨一样,他的内在心相续一清净,刹那之间弥勒菩萨就显现在他面..

面对逆境如何做到处之泰然

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就在于是否接纳。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而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痛苦烦恼。如何具备这一能力?首先要从内心正视“无常”。事实上,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所在,就像春夏秋冬,花开花落。..

宏圆法师:笑看人生得与失

人活在世上,追求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是,拥有的东西失去之时,总是让人心痛不已,而想得到的得手之前,总觉得比什么都好,而到手之后,又免不了大失所望。这样的得与失,让我们每天都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徘徊。在得与失之间选择,不能从容坦然的享受生活。其实,得也好,失..

济群法师:你的世界只装着一个人当然会孤独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每天..

死去三天又复活 剃发三千归佛界

死而复活悟无常蓦然,竟也匆匆又走过了五十个年头,埋在底层里的记忆,已嵌上无数岁月的痕迹;寒暑易逝,却叹日子的短暂,而梦里的一段也是如此……十九岁那年,我因意外而亡;三天后,又奇迹般的活过来。其中的转变,使我把信仰三年的耶稣否定掉!(下面是心乐法师三天之中死而复活的..

万行大和尚:学佛究竟学什么,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

修行究竟修的是什么?大家通常都会说修的是这一颗心,“心”指的又是什么?你又是怎么修心的?“心”摸不着、看不到,你如果对“心”不明了,那你怎么修呢?所以你要修心,首先你对“心”要有个了解。通常佛门里边所说的心,绝不是肉团心脏的心,也并不完全指的是思想(当然它涵盖了思..

万行大和尚: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

修道之人,未明心,皆是盲修,未见性,皆是瞎炼。如此说来,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在盲修瞎炼!明心的人即是“开眼”的人,见性的人才是修炼的人。“心”是“明”,“性”是“见”;未明心,何以见性?为什么古时候的祖师不说“明性见心”呢?大家平时在静坐的时候,是否参究过这个话题呢?..

光明禅师:白骨观修笔记续集第十二

白骨观修笔记续集第十二:疲惫厌离;法身佛灌顶;禅问1,2017年2月25日晚:一娑一菩提:寂静闻天籁,空然了无心;了事恍如梦,只身入空门!已两晚无法进入境界了,背部肌肉都出现腐乱黑点,痒得钻心。当我准备好今晚是最后一次诵经,放弃今生不再禅修并且与过去彻底决绝时,上香盘坐好..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觉醒

踏上觉醒的归途有句谚语说:在昏暗的夜晚里,即便是整个世界的人睡着了,唯有修行的瑜伽行者是觉醒的,从始至终一一分明。一颗未觉醒的心,总是自以为是。不觉察生命无常,观照刹那生灭,就会被世间的幻像所蒙蔽。一个睡着了的人常常将梦境当成真事,是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而本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