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戒教材宏泰法师整理序文甲、五戒三皈大意乙、解释戒义丙、出体丁、受五戒的功益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庚、受五戒法辛、五戒名义壬、受持五戒之功德果报癸、受五戒之后序文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
正念
三皈五戒的含义
三皈五戒的含义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一、皈依的意义:皈依等于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外国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情人士的..
三皈五戒之意义
三皈五戒之意义文珠法师讲述目录一、三宝的意义二、三宝的类别三、皈依的意义四、皈依典礼与功德五、五戒的内涵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步,受..
五戒心法
五戒心法周秉清居士目录第一其心不杀第二其心不盗第三其心不淫第四不起妄念第五不饮滴酒第一其心不杀何谓杀?凡对人与物直接或间接戕其生命,伤其肢体,及绝其活力,均名为杀。若对人与物能不戕其生命,不伤其肢体,并一向其活力,直接固不为,间接亦不为,如是始名为不杀。然有时..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1000例:摄生接引往生
接引往生●清时,际醒大师,字彻悟,已明向上,专修净业,著有《语录》二卷,劝人修学净土,恳切至极。临终,看见幢幡无数,从西方来。又过半月,他告诉大众说:“昨见观音、势至、文殊三大士,今又蒙佛亲迎,我去了。”众人念佛号,大师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结印而..
兔王父子为法舍命 仙人宁死亦不食肉
布达拉宫的弥勒佛(图片来源:资料图)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安闲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银光明黄金校饰。如白银山威光无量。来至佛所。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又有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威..
圣一老和尚参禅问答辑
问:有人说参禅是上根利智所修,净土则三根普及,此话对否?答:参禅不分上中下根,也是三根普及,最主要有下列三点:1、内宿业外魔障―无始劫以来的习惯种子在静的时刻涌出来,是名业,属于心,有戒有惭槐心就可以抵得住,戒对自己来说,忸捏心对别人来说,故大众同住易生忸捏心..
净慧长老开示:永嘉大师调心的“五念”
这几天讲来讲去,最终照样归结到若何去调伏我们的心。调心始终是我们修行的根本。调心是一件很不轻易的工作。首先我们要认清这些心念是若何生起的,它的善恶性质,以及若何调伏它们。我们的心老是攀缘外境,这外境就是我们日常平凡说的客观事物。这外境到底在哪儿呢?究竟说来,它..
无记
【无记是用念所创,并非无念】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差别。..
佛教经典名句一百句,看懂学会你就成功了一半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6...
佛堂怎样布置最好?
佛堂布置既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信仰,也是规范我们内心的信仰,辅助我们的修持。基本的原则是:必须与修持的法门相应,专而不杂,简而不繁,清净庄严。专修念佛的人,根据善导大师五正行的要求,须是专门礼拜阿弥陀佛、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佛堂只专供一尊阿弥陀佛就好;一尊佛、一..
什么五戒是良师
五戒是良师妙莲老和尚开示目录壹.五戒是良师-第一条:不杀生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二条:不偷盗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三条:不邪淫戒壹.五戒是良师-第四条:不妄言戒壹.五戒是良师-第五条:不喝酒戒贰.不说四众过戒参.结劝奉行肆.戒海释疑壹?五戒是良师一、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律师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开演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依之渐次修学,三聚悉持,清净无犯,得圆满成就尸罗波罗蜜,甚至圆满无上菩..
皈依三宝的介说
皈依三宝的介说惟觉法师皈依三宝的介说(一)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国内,三宝为舟航;炎烈焰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说明三宝对众生的恩惠恩泽无穷无尽。「滔滔苦国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云南鸡足山释圣闻汇编释题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五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言戒、喝酒戒。二埋律师《在家律学》:提到戒,就有四位分别: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五戒修学述要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主讲第一卷《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人人合营的来进修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目录壹:皈依的重要性贰:总标皈依的意义甲一、解释名义甲二、三宝内涵参:别明皈依的方法甲一、事相皈依甲二、理体皈依乙一、皈依业果乙二、皈依空性乙三、皈依实相肆:结示劝修甲一、功德利益甲二、举颂劝修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讲述○将释此义,大分为四:..
因果故事:念佛免除死难
吴允升,字常导,生于清道光年间,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买卖,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如何是好呢?”吴允升感到很害怕,于是请求如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很久才说:“从今以后..
佛陀生生世世答谢父母恩
释迦佛生生世世答谢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后世学生以孝为戒。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学生的重视。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讨..
净土法门法语:忙里偷闲正念得生
1下面这一大段是「忙里偷闲正念得生」。这个对于一般生活繁忙,又不能不做工作,为了养家活口,必须要努力工作,他能不能念佛求生净土?能。我们看经文怎么说法。【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这是他没有时间、没有这个缘,他做不到。2可是下面说:【有空闲时..
惟觉长老开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标,借使没有目标,就轻易走错路;有了准确的偏向,才能圆成佛道。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实修行,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用,就能和佛陀一样,万德肃静,福德、禅定、聪明,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如同读书,从小学..
禅坐的起源及其方法!
一、禅坐起源及其意义总的来说,坐禅的概念比较宽泛。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类似坐禅的静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由前人自然养成的散坐和跪坐演化而来。中国传统的静坐摄生功法,最早可上溯于五千年前的皇帝时代。据《庄子》记载,皇帝曾向广成子询问先贤长命之道,广成子说:疏..
燃灯供佛到底有何功德
依据佛教三藏经典中《施灯功德经》中记载:“如是少灯奉施福因。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灯明。所受福报不可得说。舍利弗。诸佛境界不可思议。唯有如来乃知此义。舍利弗。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
第四篇 四无量心
第四篇四无量心壹四无量心的意义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济群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乐心和包涵心来广度一切有情。「无量」两个字,涵盖了「四心」的因、缘、果、德各种相状,具有下列殊胜的..
第五篇 回向
第五篇回向壹回向的意义与种类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窍门,回向的道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线不只不曾减弱,反而因为点亮其它的蜡烛,而使室内加倍通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由抽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珠宝散于遍..
劝人念佛有功德可以免除死难
吴允升,字常导,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生意,有一天,在虎邱偶遇一位僧人,僧人仔细注视吴允升,告诉他说:你颇有善根,可惜二十九岁有溺水之灾,当若何是好呢?吴允升认为很害怕,于是请求若何解除免于水灾的对策。僧人过了良久才说:从今今后,你要戒杀放生,每日忠..
净土法门法语:一念为人是正是福,一念为自己是邪是罪
1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到末后,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都发心求生净土,他们两个人带头,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跟着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2我们想想这个境界: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候补佛,等觉菩萨,他们在..
当五欲六尘现前时,若何心静?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如何才能把心静下来?济群法师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聪明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聪明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异常软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
死后中阴身的定义与寿命
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从自利到利他壹媒介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