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

果一、圣位所断烦恼声闻乘行者,从世第一位善根之间提议真无漏智,即能断尽三界的见惑而成为初果圣人。此后更赓续地数数修习无漏圣道,即能渐次地断尽修惑而证得阿罗汉果。故圣位中所断的烦恼虽然很多(本惑随惑),但总起来说,只有两类,即见惑与修惑,只要把见修二惑的根本烦恼..

声闻行果-行

行一、出离心第二章中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包管未下世获得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然则,仍然没有超出三界,照样在死活中流转,善报尽时,还不免轮入恶道,受三恶趣的苦报。即在人天善趣中,亦常为诸苦所强迫,不是究竟安稳的乐处。如..

菩萨行果

菩萨行果第一节菩萨乘的发心和誓愿一、略说大乘名义及其殊胜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悲利益安泰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他的修行者,是名菩萨。菩萨法是佛教三种乘中的大乘,如《..

人天行果-果

果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就能获得人天善趣的异熟果报身,并得殊胜的等流果,和殊胜的增上果,及成就殊胜的功德法,与圆满未下世成佛的净土肃静,都是或顺现受、或顺生受、或顺后受的殊胜果法。现前将来,必能获得,不是这里所再要说的。这里所说的果法,是由皈..

菩萨行果-修断

修断一、所修胜行六波罗蜜多菩萨于诸行位中,修习无量窍门,若随类摄,六种波罗蜜多可以摄尽;所以六波罗蜜多,是菩萨的正道,也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如《解密经》经中佛告观安闲菩萨说:善须眉!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聪明到彼岸。六度的..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一、名义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死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轮回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即三有,支是支分,无明等十二法,是有情流转三有的支分,故名有支。又有情自体,总名为..

菩萨行果-果德

果德一、菩提佛位圆证二转依果,为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证的无漏智,涅槃是所证的真如理。菩提是所生得,涅槃是所显得。菩提是转有漏杂染的八识而成的四智响应心品:(一)大圆镜智:此智为一切现行功德的所依,如大圆镜,影现各种色像,故名大圆镜智。如《成唯识论》说:一、大圆镜..

蕴处界三科

蕴处界三科一、五蕴(一)五蕴名义前面所说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词的蕴、处、界三科里可以摄尽。是以在说了百法之后,说蕴等三科。这里先说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聚有为法。有为是有做作、作为、生灭的意思。蕴是积聚义,即色等五法,都是人缘和合积聚,前..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印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初印中说五..

《纪晓岚讲的600个故事》精选

不传人闲话的狐妖沧州盲人蔡某,以弹唱为生,每次路过南山楼下,就有一位老翁邀他弹唱,并与他相对饮酒。二人关系逐渐亲密起来,老翁也时常到蔡家与他共欢。老翁自称姓蒲,江西人,因贩卖磁器到达本地。时间一久,蔡某觉察到老翁是个狐妖,然而交情已经很深,狐妖不隐讳,蔡某也不..

净土法门法语:如何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

我们去访问基督教所办的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他们照顾乐龄老人、孤儿,这个功德很大。在佛法来说,如果着相,做这些慈善事业是修三界的福报;如果离相修善,就是无量功德。功德与福德的差别,一个是着相修,一个是离相修;事相上没有差别,只是用心不一样。他们经验很丰富,许多地方..

大安法师: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

正果法师:见性成佛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辟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抵触,超然独脱,无执着,无绊累,触着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感化,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

你知道楞严经中有多少个淫字吗

经查楞严经中共有53处淫字.可见淫欲问题的重要性。1.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2.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3.淫躬抚摩。将毁戒体。4.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5.为彼所转,溺于淫舍。6.唯杀盗淫,三为根本。7.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十一)

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五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十一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黑肚处。是彼地狱第六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如。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为作住持。或施佛已复还摄..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九)

诸经佛说地狱集要(九)正法念处经卷第十三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地狱品之九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大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雨缕鬘抖擞之处。是彼地狱第十一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有人。杀生偷盗邪行饮酒妄语邪见。乐行多作。业及果报。如前所说。..

净土念佛法门渊源简介及修持方法

净土宗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净心清欲

《大佛顶首楞léng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

遍撒菩提种

遍撒菩提种在皈依佛教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身为佛学生的,在天生成活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佛法末法初期(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一万年),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中(此三千大千世界别名的娑婆),道德的没落..

发大心的人缘

发大心的人缘发大心的人缘(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②实智菩提③方便菩提(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心愿为立行之准(丙)发大心的人缘①念佛重恩②念父母恩③念师长恩④念施主恩⑤念众生恩⑥念死活苦⑦尊重己灵⑧懊悔业障⑨求生净土(10)念处死久住(丁)普劝发心反躬自省..

六道概况

六道概况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长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物化道的。各种的看法真是不胜列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收下一世..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刻戒三皈: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崇奉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学生。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

传授三皈五戒

传授三皈五戒三皈依: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进修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平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下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大好人,下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如何依靠呢?..

三皈五戒典礼

三皈五戒典礼三皈五戒典礼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典礼。没有这个前提,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要你真心皈依,佛就认你,你就是佛教徒。最好是找上师举行皈依的典礼,约定行皈依礼的日期,上..

三皈五戒念佛

三皈五戒念佛五戒出《增壹阿含经》〔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屠杀,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穷困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

三皈五戒开示

三皈五戒开示一、皈依三宝我们信佛学佛,正式成为佛学生,要举行皈依三宝典礼。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叫做皈依。等于以前我们生命没有依靠,从现在开始有依靠了。依靠什么呢?依靠三宝!什么叫三宝?佛、法、僧就是三宝。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刻,他是佛的代表..

最简单的三皈依典礼-若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简单的三皈五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懊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一切罪障皆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懊悔一切罪根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懊悔四、诵戒(跪诵)诸佛净戒可贵闻经于无量俱..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喝酒。(不论削发在家皆须遵守)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建立的,约身、口..

皈依的意义

皈依的意义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死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小我地生疏的新情况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

三皈依教材--宏泰法师

三皈依教材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懊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