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

龙猛菩萨教你选妻子

作为一个在家人,龙猛菩萨教诫所娶妻子要有所取舍,不能接受的女人有三种,应当接受的有四种。因此,事先理应好好地观察。怎么样观察呢?性如联敌刽子手,轻凌夫君如恶女,微财不放如盗匪,当弃此等三妇人。有三种女人不能接受:第一种、性情恶劣,对国王不恭敬,甚至联合怨敌杀害..

真正的福报,存在于内心

同样是一生,世间人总以为能活一万年,所以迷迷糊糊地过生活;修行人总想着下一秒就会死去,所以抓紧时间行持善法。在世间人看来,福报是美貌、金钱、名声、权势;在修行人看来,福报是不退的信心、强烈的出离心、利他的菩提心、自然生起的大圆满觉受。真正的福报,存在于内心。小..

学修佛法让心灵超越烦恼痛苦

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了。学修佛法能让你的心灵超越一切烦恼痛苦。佛法不离世间法,出离心也不是逃避心。出离,不是身要离开社会,离开世间,而是思想、..

光做好事不实修 仍无法出离轮回

核心提示: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22岁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作为晋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译常随左右。经过二十余年的佛法修习,最终获得三藏堪布学位。现为五明佛学院的传戒堪布,兼学院教务科主要负责人,力倡戒杀放生。凤凰佛教《般若讲堂》..

恋爱与出离心是否矛盾

有人问,弟子一直以为,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经历过很多痛苦,才能了解众生的痛苦。但是,弟子年纪还很轻,很多世事还没有经历,那么弟子如果要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否要勇敢的入世?比如说,弟子如果将来遇到喜欢的人,能否勇敢的去爱?这是否会犯..

心出离是主要,身出家是其次

所谓舍掉世间,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身离开红尘、离开愦闹,第二是要舍掉对世间的贪欲。后者是更重要的。若没有了贪欲,红尘和愦闹就无法影响和束缚你,你超越了它,就可以控制它,你可以利用它去成办众生的利益,它就变成方便了。当你没有超越的时候,它是障碍、压力。若是心不为外..

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一、怎么样做一个居士?今天在座的道友中,以居士为主。所以,我们就先谈谈: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应当有哪些责任?1、家庭责任这个本不该我来说,但现在好像不强调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

好好耕耘我们的“心田”

心好比是一块土地,如果不去耕耘,这块地就是荒地;如果努力耕耘,这块地就会变成良田,带来硕果累累的丰收。是荒地还是良田,完全取决于是否耕耘。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依照佛法努力修持,先具备了做人的基本道德,然后慢慢修习出离心、菩提心,最后修习空性见、大手印等,我们..

生活中我们与佛法就像鱼与水

我们与佛法的关系,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密不可分。譬如几近干涸的小溪中,鱼儿奄奄一息,此时当有人把几滴水送到鱼的嘴里,这样对鱼儿会有帮助吗?显然帮助不会太大。同样的,若平日里我们的心中没有佛法的熏染,只有在遇到挫折时才念上几句佛号和咒语,帮助也是不大。我们在这里强..

什么才是最有福报的人?

什么才是最有福报的人?真正爱劳动、愿意无条件为他人付出的人才是最有福报的人。只贪图享乐的人,则会乐极生悲;而爱劳动、为他人服务的人,将会苦尽甘来。作为一名佛弟子,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地等佛法的很多殊胜的事我们暂时做不到,孝敬长辈、做一个善良的人、帮别人做饭等..

天道众生之苦

三善道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其中,天道又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欲界天从下往上共为六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天人由于行善的层次不同,所以居住的环境、相貌、寿命等各方面皆不相同,越往上越完美。四..

轮回过患

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轮回过患”。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轮回的定义是什么。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解释道:轮回的本质是痛苦。轮回的表现形式是迷惑、颠倒。轮回是凡夫居住的地方,也是凡夫的境界;轮回的彼岸是涅槃,涅槃是从轮回中解脱,消除了迷惑和痛苦,是圣者居住..

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定慧

若想从轮回解脱、成就佛果,仅有出离心还远远不够,戒、定、慧也是其必要条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八万四千法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个——戒、定、慧。戒、定、慧对于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同等重要。戒,属于律藏。小乘戒主要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针对不同类别的修行者,共有七种:比..

出离心与解脱

我们皈依三宝,修持佛法,积累福德,并非仅仅是为修得天人的功德,求得生活幸福美满。其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从轮回解脱。到底如何才能从轮回解脱呢?首先,要“诸恶莫作”。我们已经知道,轮回中的痛苦都是由不善业造成的,所以要尽量断除恶行。其次,要“众善奉行”。从..

一切业都可以转化为善业

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在《了义炬》中特别强调,由于我们的无明根深蒂固,再加上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深重,所以行善极其困难,造恶却极为容易。我们凡夫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业是不善业或无记业,极少出现善业。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无量无边的众生无..

即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出家人是非常清净的大德,而有些出家人虽然表面..

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成就

居士问:居士修行到什么境界或者获得什么样的感应,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太桥答: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

佛教三乘如何同步修行

——(显密圆融)我们的行为,要做到小乘的行为。我们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我们的见地,要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小乘的行为是,少欲知足、谨慎取舍。大乘的思想是,毫不利己、普度众生。金刚乘的见地是,悲智双运、轮涅不二。小乘的行为是否做到,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大..

观照自心,净出三毒

小乘、大乘、金刚乘,不同的“乘”视不同的三毒烦恼为主要障碍。小乘注重断除贪欲,对于小乘来说,解脱最大的障碍不是嗔恨,不是愚痴,而是贪欲。大乘佛教最大的障碍却是嗔恨。一个充满嗔恨的人,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所以,为了获得圣菩提心宝,我们必须要破坏、摧毁生起菩提心的..

《心的方向》系列开示——人身是怎样获得的?

想要了解人身从何而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众生之中,堕入恶道者如大地上的尘土,获人身者如指甲里的尘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之前反复强调过,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就为无明所惑,习气非常深重,所以自然而然、随时随地都可能做出恶事,并不用任何人教唆,直白一点讲..

成佛时一切都能任运吗?

居士问:我们只有最后到了成佛的时候才能够任运吗?堪布答:对,任运就是不造作的、不勤奋的、利他的事业。比如现在的我们要去做一件好事,就是在造作。就像停止恶业是造作,努力行善是造作,调服自心是造作,心中生起的一丝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勤奋、刻意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

女众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依止上师

我们选择上师,要看上师是否有佛法的良药给我们,谁有就找谁,不论他年老、年轻、是贫、是富。依止善知识就要像大夫一样。关于女众如何依止上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学佛的人非常多,而在学佛过程中需要要依止善知识,这一点,汉传佛教和..

修行的成就

佛法绝不是衡量他人过失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心的殊胜灵药,更有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三乘的成就对一般的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有所差异。成就分为三类:一,小乘的成就;二,大乘的成就;三,金刚乘的成就。小乘的成就又分为两类:一,声闻乘;二,..

当心中烦恼生起时如何解决?

烦恼,是轮回因果链上的第三个环节,主要指贪嗔痴慢疑。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断除烦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治,一种是根除。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对治”,无法做到“根除”。“根除”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做到。从小乘的角度来说,破除我执、证悟无我之后,..

观想死亡的训练

我们虽然了解了死亡无常的道理,但如果想在心中有更深的体会,依旧很难。可能刚刚有点感觉,转眼就会消失,立刻又沉迷于眼前的日常琐事,忘了死亡的可怕,同时也失去了修行的动力。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牢记死亡无常呢?方法只有一个——训练,也就是要经常身临其境地观想自己死亡时..

死亡无常的三根本

无常重要,死亡无常更重要,所以《了义炬》总结了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和九个理由,我们将在这一节与大家分享。三根本是什么?第一、必定会死;第二、死时不定;第三、死时除佛法无能解脱。每个根本又各有三个理由,一共是九个理由。第一根本——必定会死为什么必定会死?其一,从古..

以前浪费过无数人身

以前浪费过无数人身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成佛之缘善知识,成佛方便口教授,圆满佛果与佛行。这是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总结的成佛的六大因素,对于这六大因素,我们该作何理解呢?其实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藏的,也就是大手印境界,不仅是人类,鸡鸭等家禽牲..

人身难得易坏

人身是怎样获得的想要了解人身从何而来,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众生之中,堕入恶道者如大地上的尘土,获人身者如指甲里的尘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之前反复强调过,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就为无明所惑,习气非常深重,所以自然而然、随时随地都可能做出恶事,并不用任何人..

决定因果大小的五种因素

刚才我们讲了伤害众生会受到的三种果报,那这是不是佛陀所定下的制度呢?其实不是,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规律。而佛菩萨慈悲为怀,不希望我们遭受如此果报,便把一些规律如实地告知我们,以尽量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接下来,我就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因果业报的规律。我们业报的大小..

若想脱离轮回之苦 必先纠正两大错误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常人其实不懂轮回。贩卖佛法换取名利,果报惨烈不可思议。《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学佛的第一步是生起出离心,知苦离苦。然而,厌离轮回,追求解脱,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说实话,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轮回只是一个概念,从书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