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啰。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呢——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
无明
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问: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大安法师答:印光大师是近代中兴净土宗的一位了不起的祖师。晚清以后,随着国运的衰微,佛教也呈凋零之颓势。印光大师生于乱世,悲愿广大,挽狂澜于既倒,高扬儒佛共弘之幢,其一生所倡导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
当你感知念佛妄念纷飞,这就是一个进步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它是一个过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的时候,这时候是有资格来谈清净心的问题了。当“以众生心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众生心绝对是不清净的。不清净没有关系,我们透过佛号的持名,慢慢地就能够澄浊还返清——它是清水珠嘛..
人生八苦
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六道,很难发起出离心。所以,必须要激活!要把它激发起来,激发我们的出离心,鼓扬我们的欣慕之心!这个激发还有折伏和摄受两种方法,折摄并运。释迦牟尼佛就像悲父在给我们讲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那种种的不如意,种种的罪..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获罪无量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西方确指》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八段:不念佛则获罪无量。由于菩萨..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彻悟禅师语录》首先提出众生在认知层面上狭劣的特点:“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我们众生本有的智慧,应该是广大无边的。然而一念无明妄动,我们受俱生我执,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局限..
用佛号来熏习我们这颗心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种法上的落实。首先看“众生心”,我们是众生——身心五蕴的和合,众缘和合为众生,我们这个众生的心都是生灭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别心,都是高下心。们当下这个心就是这个..
我们生命的真相
我们要思惟到,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得人身之困难,佛陀用种种的比喻来比况过。比如常常提到的“盲龟值木”,大海当中一只瞎眼的乌龟,每一百年才伸出头一次。无边浩渺的大海漂来一块木板,木板当中正好有个圆孔。那么这样的概率,盲龟一百年出来一次,正好头伸..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佛力加持
佛能度一切众生,但是他不能度无缘之人。我们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就是他没有信心,他不信,那用这个来,用没有信心来比况这个命尽,命数到了,这可谓登峰造极的比喻。你不信就死了。所以这个信心就极为重要。信最终表现在一念,实际上为什么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个一念..
如何处理生死问题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会面临佛在大小乘经典所说的,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幽深之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是依据众生的根机而加以施设的。从净土祖师的判教,一般把它判为通途八万四千法门和净土特别法门。龙树菩萨判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他在《十住毗婆沙..
净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五愿】生者皆得宿命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往生到我刹土中的天人,注意他的对象还是天人,不是圣人。就意味着这些没有断烦恼的天人,本身他是没有..
梦里的境界是怎么出现的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
「能行即是佛,何须念」这个知见对吗
问:经常有人说“能行即是佛,何须念?”这个知见对吗?大安法师答:首先得厘清概念,什么叫能行?行什么?一般讲能行持,有行力,是真修实干,诸如五戒、十善,出家人持具足戒、修六度万行,以及参禅念佛等。所以“能行”中就包含着念佛。至于能行只是作功夫..
《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是否能流通修学
问: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书(以下简称《笔记本》),许多居士奉若至宝,不知此书值得流通修学否?大安法师答:目前教内广泛流行的《笔记本》一书,通篇充满着似是而非的话语,兹略标有二:一、《笔记本》以凡夫知见,妄谈净宗,严重违背净宗经典圣言量。1...
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该如何抉择
问:有关临终往生有两种说法,一直困扰着净业行人。其一说,临终必须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说,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无须计较临终是否有正念,决定蒙弥陀愿力加持得以往生。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大安法师答:针对这个问题,《净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经有过答复,也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含义
问: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大安法师答: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证圆通的过程。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这无量的功..
如何才能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观照。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mdash..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桨,既稳且速。净业助..
娑婆世界的厌离行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议之音声,至简约、至玄妙。六字洪名赅摄诸佛如来无尽的奥藏秘髓,具足度尽一切众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吾辈凡夫心意识所能拟议。兹谨依净宗圣言量与祖师法语开示,从三方面予以阐述:一..
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明了阿弥陀佛名号的缘起与德用后,我们宜义无返顾地持名念佛了。一句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然将弥陀名号尽形寿不间断地恒常执持,却是八十岁老翁亦难为。是故净业行人宜明了念佛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兹略标有三:一、自念自听,反闻自性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因顺众生的根机,随缘施设教..
提不起极乐世界的乐,应当怎么办
问:弟子知道娑婆世界很苦,但是提不起来极乐世界的乐,弟子应当怎么办?大安法师答:这也是实话。因为娑婆世界苦,但是很熟悉,很熟悉待久了,还不以苦为苦,不以苦为苦,而且反而以苦为乐,这就是我们迷惑颠倒。极乐世界很快乐,但是我们没有去过,很陌生,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娑..
持名念佛功德殊胜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安法师讲解:好..
定业可免还是不可免
问:师父,我见佛经上有说定业不可免,为何又要说灭定业真言?三世因果有因必有果,为何《十轮经》、《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经》上又说可以不受果报,这是不是相互矛盾?请法师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大安法师答:业力有定业与不定业,业力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佛应机说法,称众..
离开尘欲,求生极乐
修行就是要离开尘欲,要发菩提心。觉明妙行菩萨进一步开示说:“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清净。”就好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世间上的事情要做,而且在这竞争的社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当中,念头总是不得清净。那怎么办呢?觉明妙行菩萨他提出..
惑业未尽的高僧也难出轮回
历代开悟而没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轮转。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一些大禅师,他们最后投生的身份。五祖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真如喆禅师转身成了大富贵处,投到皇宫里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钦宗。这个皇帝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
净慧法师: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rdqu..
净慧法师:佛力加持与机缘
各位大德:第二个七又开始了,时间如流水一般逝而不返。由此看到,人命也像流水一般。人的生命有一年有一岁,是由时间决定的。时间在流逝,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在流逝。生命流逝一天,我们人学佛、修道、行善的机会就少掉一天,想起来很可怕。年轻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觉得过了一天..
净慧法师寄语2012
今天是2012年的第二天,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祝与会的各位大德新年吉祥,万事如意,佛光照亮世界,法喜充满乾坤,人类充满幸福,世界永享和平,处处风调雨顺,家家福寿安康,和谐社会人人参与,佛国净土早日来临。世界上有些人对2012年有种种预测,使人们感到恐惧,认为这是一个灾..
净慧法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句话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讲这个内容,所有古圣先贤讲说的道理也不外乎这两句话。所谓的觉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觉悟人生;奉献,佛教的原话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