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不是用其他行为、装束、教理来区分,是要用皈依来辨别。而若要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因此,在皈依之初,我们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没有信心的话,尽管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你也不可..
无明
大宝法王噶玛巴《点灯祈愿文》
作曲: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中译:大宝法王、释妙融、罗卓丹杰演唱:大宝法王领众唱颂稀有光明此灯烛,供献贤劫千佛等,无余广大十方境,师尊空行护法众。坛城圣众尽奉献,父母为首有情众,此生以及各所生,皆能亲见佛净土。愿与弥陀合为一,三宝三根众谛力,吾等如此所发愿,祈..
嘎玛仁波切:珍重佛经
内地有给先人烧纸钱、烧纸扎的风俗,有些人听说抄佛经对先人和自己有极大的利益,于是就自创发明出“烧经”给先人的迷信说法,这样做不仅不能给先人增福,反而造作了极大的恶业。烧经,就是毁坏佛法。佛陀涅槃后,弟子们通过闻思修佛陀留下的教言——“佛经”,作为实修的基础和依..
想要成就,就一定要具足出离心
所有的大乘佛教徒,如果想要成就,就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只要对轮回还有眷恋,下辈子就会在六道中随业力流转。所以,现在很多信徒口中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却毫无出离心,觉得在人间的一切都还不错,尽管只有少许短暂的快乐,却沉迷在红尘中乐此不疲,只有在遭受困难挫折的时..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愚痴的人有福了!
请各位不要误解,这句话并不是在骂人。愚痴在佛教里面的名相又称作无明,所谓无明是指对于真相并不了解而产生迷思,或误入邪知邪见(不正确的观念)而自己却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站在真理的这一端。大多数的人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都是如此浑浑噩噩,毫无自觉的、自我满足的..
这30种情绪是烦恼的真正起源
既然业与烦恼,组成了集谛,那烦恼又是什么呢?一、烦恼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数属于烦恼。佛教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大乘阿毗达摩》中,讲了很多烦恼的定义与分类,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大乘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的一部分,是佛教专有..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以虚空为师
所有的人其实内在本来就具备有觉知的潜在能量,只是有些人他被此世的贪念、妄想、无明、和种种的诱惑影响,所以他暂时迷失了。有些人则可以好好地运用这个潜能,利用外在的环境、内在的条件,并且借力使力地把这个能量发挥到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帮助到无数周边的众生。其实这两种..
阿姜查禅师:说禅
放下苦乐,放下执着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止息我们的痛苦。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
你杀过多少生命?
杀生之欲,最开始源于简单的动物本能,弱肉强食,为了生存而杀生,似乎比较能被原谅。而现在的人类,大部分都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杀生,麻木不仁,甚至以此为乐。为了满足欲望,很多人挑三拣四地杀生,今天不想吃猪肉想吃鱼,就去杀鱼;明天不要吃虾,要去杀螃蟹。随着欲望的增长,..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至善
作者:香.隆立嘉措仁波切ShangLongrikGyatsoRinpoche人如果不违背天理循环的道理,如果可以安然自在于自然之道,如果可以不受规律又合宜法度,从容淡定的处理和面对周遭一切巨细靡遗恼人的一切事物,表示这个人做人处事已到达化境。天下第一等人是不受任何的外在和内在干扰的人,..
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的养生之道
藏地,有许许多多的修行人,身体特别健康,心态也特别乐观。之所以如此,绝不是因为生活优越,或者自然条件舒适,相反,去过藏地的人都清楚,那里气候多变、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藏族人心里却充满阳光,一直有种满足感、幸福感,其中的秘诀..
宗萨仁波切:墙不在外面,墙在你的心里
行者,看|了解别人的痛苦体会别人的痛苦,在佛教里很重要,只知道还不够应该进而去尊重别人的痛苦。如果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心,就可算是真正的慈悲了。这种慈悲与智慧是没有分别的,这也就是菩提心的真义...别人的痛苦对我们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对他自己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我们..
只要为众生着想,业力就净化得特别快
我们的内心,有很多污染,贪嗔痴忌妒傲慢等,像腐烂物藏在你怀里,而你却舍不得把这些充满恶臭的东西扔掉。贪恋会带给我们痛苦,嗔恨会带给我们痛苦,妒忌又会带给我们痛苦……可很多人偏偏爱着它们,不愿意放下。被人伤害了,一天到晚埋怨,不愿意释怀。正常来讲,你的身上如果沾..
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
慈诚罗珠堪布常常有人质疑自己(或他人)为何行善反遭不如意?包括有些初入门的师兄道友也有此困惑。为了析疑解惑,现推荐阅读下文关于因果的开示:(实在值得诸位经常复习一下!)关于因果关系的开示.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
佛教经论:《三主要道论》原文及科判
宗喀巴大师唐卡(局部)(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三主要道论》原文:顶礼诸至尊上师!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思维他们被烦恼魔所驱使,不能自主,所以不但不应生嗔恨,而且应生怜愍,需发心令他们远离烦恼。因此,自己应当勤修菩萨行。如《中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嗔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
菩萨戒律仪论:益西彭措菩萨戒律仪论为一切众生受持清净菩萨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浩如烟海的经论中,诸圣者以谛实语同声开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种子,是菩萨弘法利生事业的源动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萨戒,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利乐一切有情之..
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名声,买东西只要是名牌,质量再差也愿意付很多钱;明星的话,“质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个手、说句话、笑一笑,兴奋得马上要晕倒。这是未经观察、被愚痴蒙闭的一种表现,这些虚名有什么利益呢?卡让巴格西说过:“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有了名声之后,很多..
断除贪着不会影响生活与工作
我们要断除对世间的贪着,但是可以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有些人怀疑:“生活的同时还要断掉贪着,可能吗?”有方法就能,共同四外加行就是方法。如果修好了四外加行,懂得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深信了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道理,对世间的贪着自然就消失了。贪着和烦恼的..
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皆要注重威仪
所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吃饭、指路、生活卫生等方面理应如何行持,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凡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随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这一..
念佛人把求生净土当作第一大事
修净土的人要能敌得过生死。生死好比是敌人,净土行人好比是战士,弥陀名号好比是宝剑。这不是光凭口说就能做到,而是要能打过生死、超出生死。要常常想到死很快就会到来,时间不会等人,所以要把念佛求生净土当成大事来办,每天都要努力,都要奋发。如果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死突..
要认真但不执着,要放下但不放弃
我们现在很固执,告诉你:“别执着,要放下啊!”但是有的人心里怀疑:“如果不执着,我怎么生活啊?怎么成家立业啊?”即使你不执着,也可以生活,也可以成家立业。虽然不执着,但可以认真;虽然要认真,但可以不执着。认真和执着不一样,但在凡夫的境界,却把认真和执着混在一起..
众生的本性是佛
不少人对“众生是佛”这一点不太明白。其实,众生的本性是佛,但由于被无明客尘所蔽,暂时无法现前佛的功德。就像一面布满污垢的镜子,镜子本体是光明的、清净的,但因为镜面的障垢太重,故而不能显现一切。所以,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众生是佛;但从离垢清净的角度而言,众生则不..
广行善法为何却遭受各种痛苦和厄运
末法时代,我们经常出现违缘,世间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业越来越多,为什么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不顺利,可能会怨天尤人,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因果的规律。我们要明白这是前世的业力,并不是我们现在造善业,当下就马上现前。有些人心里疑惑,觉得佛法好像是假的,怎么我修行越..
当今社会人们的嗔心毒火
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仗着自身的心智优势,成了这个星球的霸主,以为可以凭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享用地球上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被人类所制服,连百兽之王的雄狮也同样被锁入铁笼,成了人们观赏的玩物。这个时代,随着因果观念的消失与慈悲心的泯灭,放纵私欲的人们更加肆无忌..
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
经藏侧重于定,律藏侧重于戒,论藏侧重于慧,但律藏与经藏、论藏相比,还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在汉文的经典中讲是“以戒为师”,藏文经典中的记载更具体些:“经藏和论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还代表导师。”由此都可..
破除性解放之邪见
第一:性解放主义者认为,以性是人类本能的缘故,不能压抑,需要开放。回答:以凡是本能都需要开放的话,贪嗔痴是每一位凡夫的俱生烦恼,是本能,是否都需要开放呢?以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说明,人的行为需要如理地取舍,而不是无原则的开放,例如饮食是人的本能,我们能否不考虑食量..
益西彭措堪布《莲宗故事》
(一)这次我要讲的专题是《莲宗故事》。首先讲清朝彭二林(际清)居士《重订西方公据》下卷当中有关往生征验的内容。彭居士说:古代往生西方都有征相,有的在梦中得到征验,有的从冥府传来征验,有的是在定中所见。在梦中得到征验,比如慧延法师在梦中见到智者大师,杨杰在梦中见..
论应不应该贪女人美色
,事实上与女人交合中所得到的乐受,其生起之主因并非是女人,而是心相续中的贪欲习气与非理作意,女人只是此中无足轻重的一个助缘,如果没有非理作意,则绝不会有这种迷乱的乐受生起。从推理上言,如果没有贪欲习气与非理作意,那么对本来不净的女身、本来无实的虚幻感受等等,又..
论应不应该贪女人美色
壬一、(不应贪爱女人美色之理):问曰:对一般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想到过患,也可遮止贪爱,但是对那些姿色特别艳丽的女人,如同酥油遇火一般,无法遮止贪爱。一切诸妇女,稠密无差异,色亦为他用,美女汝何为?一切妇女的不净身,与之稠密交会并无好坏差别,而其外表容貌姿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