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

嘎玛仁波切:洗身体简单洗心很难

金刚萨埵,我们所有的忏悔必须依赖他我们修的金刚萨埵法门特别难得,是莲花生大士亲传的,于敏珠林寺发扬光大。西藏拉萨一带有两个宁玛巴大庙,也是祖庭,一个是敏珠林寺,一个是多吉扎寺。敏珠林寺一直以来,就是宁玛巴在整个藏区,拥有出世间修行与世间权力的核心地带。所以宁玛..

也许你的爱是一种伤害

也许你的爱就是一种伤害提到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为了别人努力去付出。去爱对方,就是为对方付出的过程。但是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往往会以爱或关怀作为一个面具,来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私欲。这也让很多自以为的爱与关怀扭曲变形,既不能优先考量他众的利益,自己的付..

扎西郎加上师: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修持爱与慈悲并非宗教或神圣的事务,而关乎生存。就人类而言,全体人类正面临了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和平的议题,而在每一个领域之中,慈悲与善心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区分爱与慈悲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对爱失去耐心,乃是因为爱混杂了执着,或被执着所染污。这种执着的..

《你可以更慈悲》正行: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行菩提心:座上修法)——顶果钦哲仁波切

II.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的修行包括:(A)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以及(B)舍弃相信贪嗔之对境为真实存在的座下修法。A.毫不执着地安住在离于戏论之状态的座上修法一切生起之现象乃心之造作,心的本质离于概念之限制。认清心之本质,然后停留在这认识之中,不造..

嫉妒可以让你的生活一塌糊涂

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不幸福,心中烦闷每一天,我们要虔诚感恩诸佛菩萨,佛陀指引我们道路。所有的传承上师和佛菩萨,将一直陪伴我们走在寻求究竟解脱之路上。佛弟子不能离开佛菩萨与具德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的加持力,我们绝无法用自己凡人的智能,去寻到真正的佛法。如果能先从这一..

扎西郎加上师:用四圣谛来灭除痛苦

了解四圣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多思考二谛的含意,如此一来,你将更能理解四圣谛的内涵,二是思考四圣谛的含意,然后透过二谛的解释来反思「入灭﹝止息世间之烦恼痛苦﹞」,即「灭」的意涵。四圣谛的第一圣谛──苦谛──在于了悟痛苦的本质。如果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充满了常住的..

善恶之行即在一念之间

我们佛教里有句名言:烦恼即菩提。就像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臭臭的肥料,哪来好吃的五谷粮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也是从看似丑陋的污泥中长出来的。好与坏,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一个人没有负面的情绪,就感受不到正面的快乐了。很多人一生下来,家境太好了,身体也健康,家庭也和..

扎西郎加上师 :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区别

那么二谛在词源上的意义为何?我们之所以使用「俗谛」一词,乃是因为,对于一个蒙昧昏暗的心而言,它是真实的。这种昏暗无明的心,把世俗真理视为真实;不明了事相,暗昧事物,视其为真实。这也正是我们把它称之为俗谛而非真谛之缘由。如果我们依循梵文的传统,俗谛的「俗」包含了不..

放下就是要让自己一无所有吗?

出离心指断除对世间的贪着,放下世间的一切利益。有人可能会想:“放下了世间一切的利益,怎么生活啊?怎么工作啊?”这不矛盾,放下是一种心态,而非放弃的行为。当你的内心真正放下时,不需要放弃一个人,不需要放弃一件事。出离心就是打开心量之意。当时帝洛巴上师对那若巴讲:“..

扎西郎加上师:心识与身体、精神的关系

此刻,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究竟是否能够止灭痛苦。很自然地,我们必须先探讨「心识」的涵义。现象﹝即诸法﹞可以分为色与心﹝心识﹞两种。如果从粒子或分子的角度来看,一朵花和我们的身体在本体上是相类似的,遵循着相同的系统。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花朵不像人类一样具有心识..

用完美的内心与这个不完美的世间和谐共存

世间的纷扰本来就存在,但是能让纷扰触发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自愿,而非强迫。如何接纳与看待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外力的阻扰,完全在于我们的内心。无论我们的眼里能看到什么,耳朵里能听见什么,鼻子能闻到什么,口舌中又能品尝到什么,身体又能感触到什么,这一切的一切本..

忏悔罪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夹杂绮语持咒一年,不如禁语持咒一个月金刚萨埵,金刚是不坏之意,印度语叫班杂,萨埵是印度语的菩萨。金刚萨埵,就是金刚心菩萨。在五方佛里,东方阿閦佛与金刚萨埵是同一尊佛,以报身 、化身的形象出现。就是我们可以修炼成就的金刚萨埵佛,他是密法所有忏悔法门中的忏悔之王。..

扎西郎加上师:敌人是我们的最伟大的老师

现在我们要谈谈安忍的最后一项特质:容忍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或许是因为此特质极具重要性,寂天菩萨特别将之留在最后一部分﹝三十四至六十三颂﹞中详加讨论。我们大概可以说它是安忍的三大特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讨论的全是有关我们与他人的立即互动。无可否认,我们生活中最..

扎西郎加上师:各宗派对俗谛真谛的定义

佛陀曾经三转法轮。初转法轮之时,佛陀教授四圣谛。对于那些清净持戒的人,佛陀讲授《般若波罗密多经》,其中主要包含了「空」的教授。然而,根据人们诠释佛陀教授「空」的思想方法,出现了唯识宗与中观派两个宗派。在三转法轮时,佛陀主要强调如何清净心的黑暗迷惑。换句话说,心..

累积无上资粮的福田,以广义供养承事善知识

现在有些人以为,学佛就要拿钱出来供养,很费钱,对供养上师,也存在偏见。因而,在想学佛却舍不得种福田这件事上,有些烦恼。其实,身为弟子,承事具德上师的方法不仅仅是财物上的供养。在古代,能够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真正的高僧大德、具德上师,是极大的福报。密续中说:“以..

宗萨仁波切:当一个人极度坦诚 他就已经无坚不摧

在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便探讨了这种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影片融合了宗教、悬疑、犯罪等颇为吸引人的元素:每隔十二年,就有一群人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戴上面具,隐藏起性别和身份,度过两周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人毕竟无法放下世俗欲望,男主角从戴上面具开..

用珍爱自己的心去珍爱他人

无始以来直至今,你曾在六道轮回中无助流转凡夫俗子被无明所包围,即使偶尔所谓的“聪明”,也多是在强烈的我执下生出的。人们大都被自己的贪念、瞋恨、痴迷、嫉妒、傲慢、疑心病等,种种妄念所左右。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势力范围内,每个生命都会为了保护“我”而犯错,尤其是有意伤..

索达吉堪布:征服了外太空 内心却是黑洞

征服了外太空内心却是黑洞(图源:网络)科技时代的佛法今天的主题,我很喜欢。现在是科技时代,你们是科技大学,此时此地探讨科技与佛法,有不一般的感觉。爱因斯坦讲过:“没有信仰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信仰是瞎子。”他为什么这样说?以我的理解,科学若离开信仰的引导,对人..

我们应该“不怕死”吗?

修行(图源:网络)常常有佛弟子跟我谈到对于死亡的恐惧,我认为:死亡说可怕也不是特别可怕,说不可怕也还是非常可怕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对死亡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佛法当中对于死亡的解释是非常多的,金刚乘在这方面更是特别有讲究,在金刚乘里有很多关于死亡复杂细节的描..

都是我执我爱惹的祸

什么是学佛修行?认错改错就是学佛修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去改善它,这就是成就的过程。在你日常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遇到对境时,这样做了吗?认错了吗?改错了吗?如果没有,就没有学佛,没有修行,这叫纸上谈兵。你知道书上是这样写的,嘴上也会说,但是都没有用。只有在实践中..

《你可以更慈悲》正行: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行菩提心:自他交换)——顶果钦哲仁波切

2.行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十地菩萨其中一地的菩萨所了悟之空性。在了悟究竟菩提心之前,重点应放在相对菩提心之上。在本质上,相对菩提心是利他心,也就是利益他人、离于所有自私目标的甚深愿望。如果正确地修持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将..

佛陀证悟后,最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佛法如虚空般深奥广大,典籍如大海般浩瀚无边。初学者常常感到茫然:应该从哪里入门呢?其实,佛陀在最初宣讲佛法的时候,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佛应从哪里开始。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佛证悟了无上佛果,为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于藏历六月初四这一天开始传法,史称“初转..

我们为什么需要“福”和“慧”?

我们常常无法平衡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问题在于无法正视烦恼。我们常陷入的误区,是把烦恼当作造成世间法一片混乱的罪魁祸首,而在出世间法里去无视烦恼,进而寻求庇护。为什么佛法里一直说福慧双修,这里面的密意可能大家未曾细细体味过。需要福干什么?需要慧又能得到什么?可能对于..

这样修行犹如服毒药

有的佛弟子乐于行持善法,比如念佛、持咒、绕佛、磕头、打座、诵经,但掺杂了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烦恼。有的人每逢殊胜日都准时到寺院,花几千块烧高香,也经常到庙里拜佛,看似恭敬,但内心却充满了贪欲,求平安、求发财……这些是不是善?不是善,最起码不是纯善。有..

“梦幻泡影”并不是一个比喻 而是事实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资料图)佛经中常说:“诸法如梦。”金刚经里非常著名的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的“法”字和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大相同,它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括。“诸法”就是指主观和客观的一切存在形式。“诸法如梦”的..

供斋与供物,不及刹那念修无常殊胜

一、比喻:譬如,稍知正法的绝症患者,若知来日无几,即会考虑生死问题,见死时房屋、财产等毫无用处,亦无法带走,便会放下此等身外之物,以之供养三宝或作公益事业。二、喻义:如是若由念死,观见为追求利养、恭敬、名声等世间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劳,皆如风扇吹扬空空谷壳,毫无实..

远离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佛遗教经)这里,损减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间的分别见中。“不应”是指合和汤药、看相、占卜、观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达真实的因缘法,所以一并遮止。以“合和汤药”来说,邪心是指不知道寿命由宿业决定,..

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这一点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所谓“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

超脱轮回要靠无我的智慧

来世、轮回是怎样产生的?是从无明、烦恼、业中产生的。自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自我的自性不存在,但是我们把他视为了真有。“我”的自性不存在,它是在五蕴的结合上假立的。若是自性存在,需要经得起胜义量观察。以胜义量观察,它不存在,可以化为乌有。有无明就有烦恼,有我就有..

嘎玛仁波切:修行的目的不是战胜别人

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伟大佛陀的一生当中,曾多次受到业障深重者,带着邪知邪见的攻击、毁谤、谩骂甚至羞辱。但佛陀往往慈悲对待,善修忍辱,更时时应机而教,以殊胜妙法度众无数。我等凡夫俗子,在生命当中时而遇到别人的批评、冤枉、讽刺、毁谤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