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现在年轻的科学家都走这条路子

佛讲经说法,在这个环境里面,只让他有个概念就可以了,不必细说。看听众的程度、根性的利钝,对大根性的人,愈接近实相,对小根性的人,距离实相远近就不必说了。从这个地方能看到善巧方便。譬如「《仁王般若经》上」,这个古大德注疏里面引用得很多,因为《仁王经》念的人多,《..

钱财为什么不跟人走,却只跟着福报走?

朋友问,自己最近生意不景气,尤其今年一直亏本,用佛法怎么解。世人苦,就苦在要一个好上。就想着,生意一直都很好。我有个观点,钱不要来的太快,也不要来的太多,也不要太容易。如果太快了,太多了,人就容易奢侈。钱多了,就不把钱当成钱来看,就造成奢侈。福报一浪费,你再赚..

易经高手亲身体悟了凡四训,皈依佛门改造命运的心得

【如何知命,而来改命呢?】对于一位出身清贫,又对“易经、命理”有兴趣的人而言,绝对是非常想要从“知命”而到“改命”的!但是从年轻十六、七岁起,不断的来寻访名师、钻研经典,可是却一直都无法从“易经”中了解到,该如何才能来改变自己不好的“未来”呢?【灾运、痛苦、失败..

了然法师:致某法师书

致某法师书再者,汝说用功不相应,须知我们普通博地凡夫,未断惑业,都是难免随六尘境界所转。不能转得六尘境界,加之对于理性不明,更无把握。所谓理性不明者,即如来真实义理也,又即真如实相妙理也,又即心佛众生叁无差别之平等大慧也。不见金刚经第二十叁分云,是法平等,无有..

常见己过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弘一大师在《晚晴集》里面,举了这么一个譬喻很形象,说有人照镜子,看到镜中的人鼻子上有一个墨点,黑黑的很难看。于是他就指着镜中人,你怎么都没有擦干净,鼻子上有个墨点?批评他。结果发现镜中人也指着自己,他心里就很不痛快了,这矛盾就会激烈..

微中子是什么?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念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世尊问弥勒菩萨,其实都是为了教导我们,问菩萨说,「心有所念」,凡夫,六道凡夫起个念头,心里有个念头,佛问这一个念头里头,「几念几相识耶?」几念就是微细的念头,我们不知道,多少微细念头组成这一个粗显的念头,让我们能觉察到。弥..

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容别人,才能圆融自己

做人要学会包容,宽容别人,才能圆融自己。意识中只留下别人的缺点,无疑就在你的心中放上了对别人的恐惧和对自己的伤害;把别人的优点放在心中,那会让你的心产生无限的光明。我们拥有共同的佛缘,我们的心和心就会相应,无需任何语言,因为慈悲就像光明一样,把我们的心融为一体..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五章)01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五章天地一耳听无尽01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前面彻底告诉我们‘不从生因之所生,皆从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了’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定会得到真实的果实

有一个性子特别急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朋友,他来到朋友楼下,按响了朋友家的门铃。门铃响了两声,里面没有动静,他等不及了,就返身回家。刚刚走了几步,他又觉得这样回去不甘心,于是又返回来重新按门铃。还是没有回应,他没耐心,又等不及回去了。但是想想再回去试试看,他又返回..

宣化上人:为何天人身上放香,凡夫身上放臭?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众生欢喜香味,而不得香味。为什么?因为不守戒律,时时放逸的缘故。天上的人,以福德的成就,故身上常放芬芳的香气,令人闻之,有清凉的感觉。天人如果不放香时,证明死之将至,此时发出信号,所谓“五衰相现”。我们凡夫不守戒律,故身上放出狐臭,令人闻..

修行人必须断除耗尽福德的这些行为

生活中有些人不懂,还劝别人:“算了、算了,供养这些有什么用,心安住就可以了,心里观想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有财物,就不能这样做,比如你不吃饭,是否观想自己吃了就能解除饥渴呢?恐怕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自己本来拥有万贯家财,却舍不得用来上供下施,反倒摆出诵咒、观想等..

曾文杰:心心之火29

心心之火一点感悟是心的一朵火花,一点之正见,是真心透过无始劫颠倒妄想崩出的一点心光,虽不起眼,连成片却也能成一片光明,照亮人生前行的一段路。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生让心光相续,慢慢总会化去包裹真心的迷障,由渐至顿,真心就会现前。(两个心,一个代表真心,一个代..

叁时繫念的佛事,以及超荐的意义何在?

问:叁时繫念的佛事,以及超荐的意义何在?答:这个事情,从浅处看,也是从世俗眼光来看,是孝道的显示,儒家所讲「慎终追远」,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这是良好的教育,教导我们孝亲、教导我们报恩,这是德行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佛教没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就特别注重孝道,..

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就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念佛法门

【念佛乃修行之径路。】我们修行的目的是成佛。从我们发心到成佛,念佛法门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没有比这个更近了,这个要知道。古德告诉我们,学佛近路是大乘,大乘比小乘近,也就是大乘比小乘快。大乘当中,禅是近路,禅比其他的法门要快的多;禅跟净土比,这个念佛是最近。所以也..

我们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所以声闻有声闻的禅定,缘觉有缘觉的禅定,菩萨有菩萨的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禅定。禅定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八万四千种?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那你就晓得,我们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持名是不是修禅定?是的,我们是用执持名号修禅定。这个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清..

专想阿弥陀佛,怎么个想法?

【摄心专注。】怎么叫摄心?这个心,就是妄心,就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的这个心;就这个心就可以,教你不要打别的妄想。你不是天天会想吗?把这个想拉回来,专想阿弥陀佛,这就行了。所以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我就想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包括的内容也是无量无边,怎么个想法?像..

八地菩萨看一切法不生不灭

【圆教八地菩萨。】我们要看清楚,他是圆教,不是藏教,不是通教,不是别教,「藏、通、别」菩萨都达不到这个境界。【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就是说无念跟无生他真正证得了,圆教八地菩萨这个地位太高太高了,哪里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通常像《仁王经》上所讲的无..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

学佛人要了解人间八个“不”,一定会看破放下:一、不贡高我慢。这个世界天外有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圣人的时候,你自己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圣人;当别人不把你当圣人的时候,你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圣人。地位是有时间的,钱财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智慧是长久..

这就是消归自性

佛在经上说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那怎么能得到?真能如法修,这个利益是确实得到。这个话说起来不仅是讲外面,我们自己家里同修也要认真去反省,你们听的是不少,问题在哪里?没消化,所以还是得不到受用。比外面人强一点,可是那个真实利益的时候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是佛法里面讲「消..

如何才能修炼出你的强大气场?

每个人都想成为人群中突出的一个。而要突出,首先要有气场;要培养气场,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身穿粗衣麻布,但只要知书达理、胸藏万卷,一样可以散发优雅的气质,拥有强大的气场。气者,道家认为乃是人精神的根本、与外界..

你还在热衷算命吗?能改造命运的,唯有福德的巨大力量

算命不能改变任何事。就算有人指点也不行,这与业力有关。该倒霉的时候,人说的话听不进,鬼牵手就乖乖地跟着走。鬼使神差让你犯低级错误。所以命理,学会了不会有多少实际作用,别指望着学会了算命而改命。命理是一门局限性很大的学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万人万命?有..

呷绒多吉上师:作为大乘修行人,更应精进努力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94)讲述:呷绒多吉上师时间:2013年11月12号(藏历九月初十,天降月的莲师荟供日开讲)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这个颂词讲的是:为了自己成就而修行的小乘修行人――也就是小乘士,他也是时时刻刻放下今生的一切..

勇敢的面对苦难,乐观的克服苦难,也是一种修行

1.自己的路自己走,无论是苦是累,甚至是失败,都要去承担,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因为世界上有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执着,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坚持在路上走,就没有到不了的目的地。2.花儿不为谁开,也可以为自己开,世界不为谁存在..

《三十五佛忏悔文》能除灭极重恶罪

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注:《三聚经》是将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这三种善法聚集的一部经,又名《三十五佛忏悔文》)。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一次。但中夜在睡觉时起来念诵,现在很多人没有这种习惯。不要..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金刚经》这句话是真的

最近这二十年,科学家才发现微中子,微中子是什么?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念,被科学家发现了。现代科学的仪器确实非常进步,能够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捕捉到。照弥勒菩萨这个说法,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一秒钟能弹几次?有人告诉我可以弹七次,那乘七,乘七就是一..

达照法师:禅是什么?跟人生有什么关系?

△禅是什么,它跟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人生包括了人的生活和人的生死这两个主题;禅又包括了直指见性的禅法和如来禅的依教起观,修观的禅法,以及解脱道的四念处,观察我们心念的禅法。△当然这个禅最难讲的,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用我们世间的语言去形容这个禅,好像都无..

嘎玛仁波切:轮回中的痛苦是绝对的,快乐却是相对而短暂的

导语:因为执着,所以痛苦。轮回中所谓的快乐,只是相对而短暂的。佛陀说有漏皆苦,是教导我们看清痛苦的本质,具备勇气和智慧,就不会制造更多未来痛苦的种子。四法印的第二个是有漏皆苦。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有漏和无漏的区分界线,就是有没有“执着”。“能执着”的心和“所执着..

宏圆法师:取就是著,就会障蔽真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无四相,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才能称的上对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之法生起净信呢?若心取相,这个相指的一切的色相,如果不取着境界之相..

星云大师:人死后会去哪里?死亡的真相

星云大师:人死后会去哪里?死亡的真相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麽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四章)03

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四章梦醒梦还真03密显本不分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也许有人讲,大智慧的成就‘悟道’唯以‘心神契会’。以中文形容悟道,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