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观过”网友:是只看对方优点忽略缺点还是把对方的一切都看成优点,人人都是佛?或者虽然看到了对方缺点,自己不起烦恼,而是努力去包容理解?学诚法师:不观过,并不是指看不到过失,更不是硬要把过失看成优点,而是在明确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都当作自己修行、调心..
境界
「圆通」的解脱境界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什么叫做圆通?圆通它是一种解脱境界,圆就是圆融,通就是通达。为什么我们看到庙里面有好多时候供观音菩萨的道场里边,所有的正殿都叫做圆通宝殿呢?观音菩萨的宝殿,有时候观音菩萨又叫圆通大士,这就是以她修行的德能来给她立的称谓..
末法时代魔外盛行 遵佛遗训明辨邪正
佛陀预知魔外盛行,四依遗训明辨邪正。祖师尚以凡夫自居,自诩开悟实属妄语。印光文钞字字见谛,以古为师老实行持。问:近来,专弘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大量流通。我等群盲不辨真伪,伏请师父于百忙中慈悲开示,如何明辨是非邪正?大安法师答:弘扬净土的音像与书籍广泛流通,总的来说..
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网友:师父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有时候心情会很低落,看事情也变得很消极,并且心魔往往会战胜乐观;我应该怎么让心胸宽广呢?还有,我会遇到一些素质较低的人,比如排队,如果有人插队我都会让着他们,但是内心会愤怒和无奈。我不能直接对他们说服教育,也无法让自己看开,您..
心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最近在武汉的月湖畔看到了这个“知音”的故事,第一次面对面地体会到了古人所享受到的生命的美好。伯牙去学琴,老师成连教了三年,他都没学好。最后,老师很生气说:“我的老师叫方子春,在蓬莱仙岛上,他能够治人心,怡人情,我带你去跟他学,你肯定能有很大的提升。”然后就带伯..
“嗡嘛呢呗美吽”的功德和利益
壹、六字大明咒的意义:1.六字大明咒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称:万咒之王、观音心咒、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此咒又为一切咒之心,所以又叫大悲心咒,为大乘之精纯。2.六字大明咒梵语意为「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此是藏传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观世音)祈..
你不贪了,苦就没有了
一切众生在怖畏当中、衰恼当中、忧患无明的暗蔽当中,永远离不开苦难。不觉不知;也不惊不怖,一点恐惧都没有。火已要烧到身上了,“苦痛切已,心不厌患”,既不恐怖,也不发愁,也不求出离。形容什么?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在三界火宅之内,已经被火烧了。三界五欲境界贪瞋痴不肯舍离..
所言黑影, 非佛菩萨之影
接手书,知日诵精勤,欣慰无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亲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
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前面都是约着凡夫的发心,邪、正,伪、真。这个地方是圣人的境界,小、大,是说格局大小不同。我们先看小格局的发心,“观三界如牢狱..
杀生是这个时代的劫难
关于杀业,在戒律里面规定得非常具体,它的成立首先要具备杀心、杀缘。杀心就是你动了杀死对方的心,杀缘指的是拿起东西去杀人,把行动落实在方法上,不仅是指拿起刀杀,还有咒杀,随喜杀。这些都和杀业有关系,只不过根据最终的结果,就像量刑一样——如果被杀的人死了就犯了杀戒..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今天应一位弟子所请,来讲「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生、老、病、死」四者,事实上,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两个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与「死」之问却有一个重要的变异过程(变换),..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强调欲改变现世命运,极速求得大福莫如跳出火宅,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观经》中,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妻子韦提希夫人,贵为皇后,却深恶逆子行为,深感世间是苦(得为国母是福,得逆子是苦,证验福中受苦),求佛带领出离娑..
一门深入,不要贪大贪多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一个方法,我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炼心”。“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面对一切的人、事!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只有自己最..
圣严法师:学佛应先选择名师 四条标准万无一失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拜观音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1985年)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第一天持念佛名一心不乱今天是我们佛七第一天,先告诉大家,为什么打佛七,怎么样打好这次佛七。要是你不知道打佛七的目的、那末,在这次佛七中,是用不上功的。打佛七讲开示,横说坚说的都不外乎“持念佛名,一心不乱”。因为这是大家须要正确认识的。我们为什么..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前面是讲人,这里讲事情。我们在办事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意,一种是失意。有些事情它很顺利,随顺我们的心情成就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太放纵,太过于欢喜;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抑郁、沮丧而失措,失措就是失去了一个安定的处所。这..
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你不同的过程,你会创造不同的结果。比方说你同样布施一百块美金给三宝,到底你会得到什么果报呢,答案是不一定,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你的意乐。我们可以这样讲,整个修行的方法过程当中,是两种力量构成,..
佛门里的养生妙方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2013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女性73岁、男性68岁。与1990年相比,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其中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4岁,蝉联全球第一,女性平均寿命为87岁,在194个成员国中居首位;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岁,与挪威..
子真牧牛
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一日在厨房工作,马祖问:“你在做什么?”石巩答:“牧牛。”马祖再问:“怎么牧?”石巩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马祖曰:“子真牧牛。”石巩禅师出家前是个打猎的粗人,追随马祖之后在厨房负责烧柴。一天,马祖去巡视厨房,问他..
判断是否为明师的四依法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可是谁是明师?往..
北宋宰相张商英的学佛奇缘
张商英是一位宰相,他信佛的经历有点奇特。他原来对佛教很反感的,看到佛教的寺院建得这么好,都愤愤不平:我们中国有这么好的儒教,怎么外来的宗教还搞得这么宏伟。所以他要写“辟佛论”。等他拿起笔来要写的时候,却是写不出来,痛苦呻吟。他的一个妻子叫向氏,倒是虔诚的佛教徒..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吗?
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永无了期。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子子孙孙,都要受苦。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这个地方要注意了!有些人对于观想的境界不熟,理论也不清楚,他也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不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一心所变现,“以躁妄心,急欲境现”,他就是以这种有所得的躁妄心,念佛赶..
明贤法师:佛已获证无上菩提 三乘圣者难以企及
佛陀成就菩萨难及,世出世间无与伦比。“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佛的神通智慧与自证境界,即便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觉菩萨,亦无法测度。佛陀成就了圆满的..
佛经将宇宙众生的死亡分为四大种类
死亡情况千差万别,经上归成四大种类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直接了当,完全把中介物都排除了,使我们的心当下就能够超越,超越到与佛平等,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知道“心是心作”的道理,那么诸佛的法身就能够进入到我们一切心想当中。我们就能够真..
蕅益大师净土开示录
一、赞念佛法门圆顿了义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
彻悟大师净土开示录
一、赞法门殊胜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