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禅的唯一沟通方式就是“拈花微笑”

很多人都知道禅宗的起源:“拈花微笑”。据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来了很多信众。有一个信徒拿了一朵花送给他。不知是什么花,不是菊花,也不是百合花,书上说是优钵罗花,佛拿着花就笑,半天不说一句话。下面这些人开始琢磨,这个老佛爷怎么搞的,不开口说话,只看着花..

禅定功夫是怎样训练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摄心摄不住?修行没有下手的功夫啊!如果现在开始你去看你的心,起心动念,起一个,干嘛?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起一个,毫不犹豫地把它砸死!那什么叫砸死它呢,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啊!念一起,马上明白清楚起念头了,不起,千万不要去用念头转换念头,那又多了一个念头,知道..

宣化上人:娶妻两房而无染 虚云老和尚的传奇出家因缘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龙江省双城县人,美国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灵异之事多不胜数,被称“奇僧”。1948年,抵广州曹溪南华寺,礼虚云老和尚,受命任南华寺戒律..

《心经》能破三种障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

常见佛教名词释疑

网友:法师您好,“佛法僧”中的僧具体指什么?仅代表出家人嘛?感恩。学诚法师:僧为梵语,意译为和合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传统佛教中,指受过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团体而言,现在也包含了沙弥、沙弥尼。广义而言,僧伽包含在家众之佛教教团全体。网友:请..

心量决定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切

心量决定了我们生命的一切每一个人都怀念童年,为什么?因为童年代表天真无邪,代表阳光灿烂。慢慢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各种事情,经历了千山万水,我们被世间的种种事情所污染,所烦恼,所缠绕,心才被一层又一层的尘垢所蒙蔽了,我们看不到自己内心的阳光了,心灵的阳光才无法透..

心中无主,便杂念丛生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心中无主,便杂念丛生。人要活得有力量、有方向,最要紧的是内心拥有一个信仰、信念、理想,这才能主导自己的生命。如若不然,只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被许许多多纷杂的念头所包围,生命的轨迹琐碎不成线。我们活着一天,就要创造一天的价值,..

专一念佛之章程

手书备悉。丧中如此办法,不但于亡人有益,实令阖家均种莫大善根。此后纵不能长素,当少吃。以不在家亲杀为定章,庶少结杀业。汝姊欲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

知足的人是最快乐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如果做得到,身心肯定是海阔..

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才能随遇而安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辛苦;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的人我是非、毁誉荣辱等等。如果我们每天“心随境转”的话,生活一定纷纭扰攘,不得安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假如我们能够不让心随境转,而..

找回我们的本心

我们这个寺院里面五堂功课,它要念多久,实际上面这也是一个量化,一个量化标准。所以我们学佛法修行,只有通过量化来对比,我们才会知道说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那我们从外在的来说,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我们考勤啊等等,纪律啊,戒律啊,制度啊等等,从种种方面去保障..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众生的“..

年轻就沉迷成就,不是好事

现在大家都在追求财富。人们过分地看重财富后,往往就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了。我们就存在许多误区,第一个误区,财富越多越好;第二个误区,越年轻发达越好。第一,我提出一个观念,钱财要留给子孙去赚。很多人很会赚钱,但钱来的有些走偏门。就像做企业,你是在培福报,还是在损福报..

天道的规律,一定高过你的能力

虽然人类可以飞天入地,发明和发现许多东西,但在生命科学领域,人类目前的大脑聪明,仍然无法去理解。虽然人类发现了细菌,甚至更微小的,但现实是,人的健康不仅不会随着科学进步而更加健康,相反的,越来越差了。佛经讲,人类属于减劫。寿命,智慧都在减少的时候,每一百年,整..

抄经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修行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络与印刷事业高度发展,佛经通行不是问题。但是只有亲自动笔抄写,才..

各大宗教如何看待天才少年自杀?

近日,相继有高校青年教师、文史少年天才自杀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青年人文学者自杀的问题,不是现在才引起社会关注的,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三年级学生孙以悌自杀就曾轰动一时。孙以悌是天才式的人物,生前著有《书法小史》《围棋小史》《中国天文学史》《三统术便蒙..

歌声与微笑

前几日一居士告诉我,说她最近很烦恼,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人生很迷茫。这位居士说出了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心声。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要对命运挑战,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学会面对。人生中一时的迷茫可以理解,或许是在寻找人生的方向;如果人的一生都在迷茫,那就..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如何修行

佛法修行有动有静,动静皆可以修行,上班、下班也能用功,要做到完全没有杂念是不可能的事,但有了杂念可以调伏,不能说杂念烦恼起了自己都不知道。修行的最低限度就是要调伏自己的烦恼,在日常生活的上下班中,观自己的善念、恶念。有善念还好,有恶念当下就翻正。这种功夫继续用..

心中要有一个指南针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心中无主,便杂念丛生。人要活得有力量、有方向,最要紧的是内心拥有一个信仰、信念、理想,这才能主导自己的生命。如若不然,只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被许许多多纷杂的念头所包围,生命的轨迹琐碎不成线。我们活着一天,就要创造一天的价值,..

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

面对一个境界,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态。自己是利他的心、智慧的心,还是自私的心、烦恼的心?如果我们的心不是前者,那么就是自己的烦恼,就需要调心、需要转化,否则接下来就会有一连锁的反应,问题不断。让我们改变一个习惯并能坚持下去的理由,是对它的意义..

工作忙 别忘学佛充点智慧

在佛法当中,从表面现象看,也有平常生活的运转,但是它的内涵、核心都是围绕佛法的。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有各自的因缘,但是目标基本一致,都想修学佛法。可是佛法的量很大,穷人生阅历尽自己所能去思维,有时候也很难理解。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大家来到这里,是因为有信心,..

济群法师:佛教反对纵欲 并不提倡一味禁欲

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吗?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

如何区分违缘和顺缘?

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区分违缘和顺缘?有没有真正的违缘?如何面对违缘和顺缘?其实,有些违缘是生活、工作方面的障碍;有些违缘是修行上遇到瓶颈,没办法增上。有些只是红尘中的违缘,不一定是修行的违缘;有些违缘反而会激发自己向道的心和对因果的诚信,这是修道的逆增上缘,也就是..

听法讲法及人才

那平时呢,我们在这边讲的佛法不是很多。但是,这个光盘我们是很多的。我们去年10年周年,我们文化部也做了300个小时,这10年。但是去年,我在好多个地方讲过好多,在庙里讲的不是很多,但是在很多地方有讲过。昨天晚上讲了一个半小时。那么讲法,它这个也是需要有因缘的,它不是..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是道家思想,比较超脱。但是佛家讲..

我们为什么活得迷茫、情绪化

“压力”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压力来自何方?你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们的内心被恐惧、迷茫的阴影所覆盖,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入探究内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压力都是自己各种莫名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体,所谓“..

受尽天下百般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身为佛教徒,一定要忍。忍什么?忍人所不能忍。有人说:“我实在忍不了。”忍不了,那就不能“了”。了什么?就是了业障。若是业没消,情未空,那就有生死。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到了业尽情空的时候,便了生死,真正解脱。修道人,要修忍的功夫。忍饥忍渴,忍..

要了解我们自己的念头

我们说修道是什么?修道就是修心,就是修我们的念头,用通途教理的话来说“一念具足十法界”。凡夫众生他一定是有念的,他不会做到无念,无念境界唯佛方有,等觉以还的菩萨都还有念,微细的念。既然有念,他就必然在十法界当中找到一法界的安顿。当我们一念五戒、五常的时候,就住..

天人五衰现象

经文上这么说:“至已向佛问讯,立于一隅。”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一位天神,身上放着殊胜的光明,照亮整个祇树给孤独园,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站在一旁。天神们见佛多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这时佛陀周围不会聚集太多的人。经上说,天人很不愿意来到人间,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人类身..

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

夫不体道本。没溺生死。处胎卵湿化横竖飞沈之类。于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于人身中多生边夷下贱。及处中国。或受女身。若为男子。癃残百疾。设得丈夫十相具足者。处恐畏世生五浊时。以肉为身以气为命。一报之内如石火风灯。逝波残照瞬息而已。于中少天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