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根,智慧的根。植物的根都隐藏在土里,看不见却蕴含着生机;慧根就是一个人过去世积累的修行功夫,这一世呈现出来,就是对三宝有“天然”的信心、虽“未曾学过”却对佛法有深入的理解、“自然”具有许多修行人的等流等等,这些都是因为过去曾经种过智慧的种子,所谓慧根。我们受..
境界
求何功德?
普贤菩萨曾发愿:“我於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菩萨求功德无有疲厌,我们也应当效学。但是关键点是:如何去“求”,“求何功德”,“如何对待功德”,搞错了就会走到误区。诵经礼佛有诵经礼佛的价值,吃素有吃素的意义。所行善事,若心有..
佛教中的四种涅槃
“净”就是执着有清净的东西。有些人认为有所谓清净这回事,认为世间是污染的,他要追求一个清净的境界,到清净没有污染的地方。佛说“净”是一个颠倒,因为你的心执着认为有清净与不清净。你以没有烦恼的心为清净,但佛说不是,它是一个名称叫做清净,没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清净。有..
宣化上人: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
“七佛译经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尊者塑过去七佛译经师颖悟绝伦善知识恩播法界泽后世大教流通永护持鸠摩罗什法师到了中国,这时候,佛法才真正有显著的成就;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教徒,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所以,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力量所成就..
文殊菩萨化身贫女 布施秀发点化众人
文殊菩萨画像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适时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一天,来了一位穷苦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头还跟..
星云大师体验最深的一次佛七
星云大师十五岁受戒时,因为烧戒疤的戒师烧得太深,把头盖骨烧陷,使他的脑神经烧坏,变得十分笨拙。偶然听老师说求观音菩萨可以变聪明,每天等大家睡熟了,他就悄悄爬起来拜观音,虔诚的拜了两个月,不仅恢复了聪明,甚至变得更敏慧,可以过目不忘。他说:“从十岁的经验,观世音..
《心经》“心”字告诉我们的三层涵义
佛法之“心”《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当中非常简短,却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一部经典。《心经》的“心”字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这个“心”字代表了《心经》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大般若经》)的核心。《大般若经》为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所译,共..
然教法师:想看出一个人修行如何?只需掌握这几个原则
文:学佛修行善知识对于学佛来讲至关重要,无论是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还是外护善知识,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可用来修法的宝贵人身,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众多恶习气根深蒂固,要是没有依止善..
无需在意别人的讥讽毁谤
我们总是会在意别人的讥讽、毁谤,把它当做很重的伤害,一听到难听的话,内心就激荡起层层波浪,这是我们自己的烦恼所致。他人的话不过是一个个音节罢了,拆开来也没有什么意义,声音一出口就消失了,自己却把它们牢牢记在心里。佛法讲“八风吹不动”,无论赞美也好,讥毁也罢,都..
再苦不怨人,再难也认错
1.冲突之根,余怨所积我两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尤其是这一次在日本冈山,感触非常之深,冲突的问题严重,严重达到的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今天的问题,在佛法里面说,这是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头,怨愤的种子习气,在这个时候总的爆发出来。所以演变成..
放下来,放不下就挑起去。
话头与疑情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看破了、明白了,还得放下
当你碰见一个人无理的咒骂你、毁谤你,也许与你素无瓜葛,可是他无缘无故的就来残害你,你应该怎么办呢?没有学佛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当然会不服气,就想要报复,去跟他比力气、势力、金钱!学佛的人要学会忍!忍他、让他、不理他,因为这些事物都不是常在的,我们刚才讲“无常”,..
拜龙王土地是迷信吗?
【编者按】本文为寂静法师受邀参加2016年【福慧禅修营】精彩开示内容整理。我们活在一个有5000年文明的国度,但是我们看看近代很多发明,麦克风、手机、冲浪板、独轮车,连很多小小的玩具都是外国人发明的。近代中国人的思维已经严重的被禁锢了。为什么被禁锢了呢?因为老祖宗太有..
界诠法师:学佛第一课
皈依三宝一、信仰首先要有信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为随顺义,信才随之,不信则不随。“信”敬慕义,尊敬仰慕。信有多种:1、不信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2、疑信疑己和他,一面信一面疑。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不好,今天遇知识来赞..
宽运法师:若想广结善缘 就要多行布施
佛教非常重视结缘,不但结缘还要结善缘要广结善缘。但是怎么做到,才能算广结善缘呢?其中布施很重要,其实布施就是结缘。在“六度”里头,非常的强调布施,第一个度就是布施,你布施多了,这个缘自来就会愈好愈多。所以我们佛教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就是不论是金钱、物质、佛法..
心静不下来?对付妄念 我有三大绝招!
对付妄念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妄念,佛法说,是条河流。上念接下念,念念相续,川流不息。无论,你是..
被“鬼压身”该怎么办?怎样转换为好的事情?
一切唯心造信众:弟子现在每天都在念佛、诵经,但隔三岔五就会有鬼压身,而且都是在刚入睡的时候。这种情况以前就有,该怎么解决?请师父开示。法师:这个你要问问你自己,是真的有鬼吗?是自己疑心生暗鬼吧。《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你心性中关注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境界,被..
所谓缘分 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星云大师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下等缘。无论何..
凡事要懂得调试
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转弯,自我调适,没有不能改变的。天气冷了,多加一件衣裳,就是自我调适气候的温度;肚子饿了,口渴了,需要饭菜饮食来调适身体的需要。能够自我调适的人,无论生活、感情、经济、处世,都能有另外一番的境界。..
布施供养,广结善缘
佛教非常重视结缘,不但结缘还要结善缘要广结善缘。但是怎么做到,才能算广结善缘呢?其中布施很重要,其实布施就是结缘。在“六度”里头,非常的强调布施,第一个度就是布施,你布施多了,这个缘自来就会愈好愈多。所以我们佛教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就是不论是金钱、物质、佛法..
在世间中得解脱,要按四个步骤来修行
如何在烦恼痛苦迷惑的惑业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脱,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是魔境。你要贪着于它,你就着魔了。看起来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经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说你着魔了。怎样在这些五欲六尘的魔境和烦恼业障的痛苦之中,去生起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证悟呢?只有在这些惑业外境之中生..
知足是内在的觉醒
常念知足。就是内在的觉醒,知道万法因缘生,不妄求,知道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内心得到最深刻的满足。这是佛法所说的常念知足,不同于世间法说,描述一个人要知足常乐,那还只是修养,不是修行,只是说这个人修养好了,不跟人家争了,但是他还没有真正达到佛法所说的..
圣空法师:千万不要会错佛意而有偏执
很多人认为要明心见性就不能动念。这完全是偏执。即便能断掉心意识,进入空寂境界,也不是真心本来面目。要知道妄念烦恼的本质就是真心自性,不是在妄念之外存有另一个真心。所以经典里讲的“无念”、“无心”都是从了义的角度说的,起用当下真觉不动,清楚一切乃是自性起用。念头..
观音圣号能解众生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此文讲解除三毒的苦。上来既救七难,但众生尚有意业的贪瞋痴,是自心内的烦恼,故又要说解除三毒文,这是意业感机。这三毒较食砒饮鸠还要利害,食砒饮鸠,其毒仅伤躯体,不过一世而已,此三毒能伤法身,断慧命,永堕地狱,..
求戒容易持戒难
唯佛才能制戒。为什么唯佛才能制定戒呢?因为人性当中的种种烦恼,就像海底世界,种种暗礁,种种曲折,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了解。佛为帮众生对治这些烦恼,制定戒律,并施设戒的开、遮、持、犯。所以我们依佛所制的戒律去行持,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遮”就是戒的原则性;“开”..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问: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明贤法师答:“升恩斗怨”,老话或说成“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是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的一个词。当人快被饿死的时候,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一斗米,他就会怨你不给更多;你若一粒不给,他反而一点怨恨都没有。用经济..
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萨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少息。所以,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
被「鬼压身」该怎么办
问:弟子现在每天都在念佛、诵经,但隔三岔五就会有鬼压身,而且都是在刚入睡的时候。这种情况以前就有,该怎么解决?请师父开示。大安法师答:这个你要问问你自己,是真的有鬼吗?是自己疑心生暗鬼吧。《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你心性中关注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境界,被鬼压身..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原文】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蕅益大师《阿弥陀经..
清楚的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让当下这一念能够清明地呈现在每一个当下。行香的时候,每迈出一步,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一步,是不是脚踏实地;每起一心动一念,清楚还是不清楚。如果我们动十个念头,有五个念头能够清醒地觉察到,另外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