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六度四摄壹媒介佛法浩瀚无边,然则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合而差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窍门,是世间法,不能了死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死活,超出三界,然则只为自度,只能「拔一..
境界
佛祖度500年前的父亲 弗成思议的流传轮回
资料图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刻。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碰到一位婆罗门白叟。这位白叟一见到佛陀,就不由自立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以前,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急速吐血而死。佛陀比较丘们说。比丘..
净土法门法语:一念为人是正是福,一念为自己是邪是罪
1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到末后,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都发心求生净土,他们两个人带头,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跟着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2我们想想这个境界: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候补佛,等觉菩萨,他们在..
净土法门法语:妇女生产时应如何修福?
生产时应如何修福。现代卫生医药比过去发达,状况比过去好多了。在古代,特别是农村落后的地区,生产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论富贵贫贱,生产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不能避免的。佛教我们什么方法?地藏经云:「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要早读。如果家人信仰佛法,能接受佛..
当五欲六尘现前时,若何心静?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如何才能把心静下来?济群法师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聪明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聪明来观照它。对于一个修行刚入门的人来说,观照的力量还异常软弱,当妄念现起时,正念很快就..
参禅人士须不时防备的禅病
参禅之士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尚须不时防备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主如果指在修行过程中所有障碍修行的邪知邪见、虚妄执着和不准确的用功方法。禅病的具体表现虽然千差万别,但根本的病因却不外如下几种――一是远离中道,落入二边。这是导致禅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
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轻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适合,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貌,亦不为难。但要获得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张,能够解脱安闲,冒昧颠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惯缺点扫清弗成。由事上考验,确实..
“自悟修行”之道!
我们对于世间的常识、财富、爱情等等,老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甚至于觉悟成佛都愿望别人协助。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工作,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以前,有人问禅师:如何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
修行中走出神途该若何是好?
居士问:修行中,经常会走出神途,而且越走越远。这该若何是好?妙江大和尚答:守护自己的真心和理想是十分需要的。世间无论任何事,说得轻易,做却很艰苦,比如说不发性格,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语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个事理。只要真心常在,理想不灭,你就..
透过禅修,学会主宰情绪
翻开字典,与情字相关之词汇多矣,情义、情志、情感、情爱、情怀。纵观世间人的平生,几乎全为情字所系:我们庆生、伤老、忧病、悼死,自得时乐弗成支,失意时苦不堪言,冤家聚头多瞋恚,亲爱分袂重悲戚。喜怒哀惧爱恶欲,前人谓之七情,此系就大类而言,细察之又可开出无量别异。..
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度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
帮你明辨修行的境界:神通与悉地
【神通】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合起来说,就是既能使人莫测他之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能称为神通者必须是能自在无碍,所谓神通自在也。如果有些人修行一段时间后,有些灵感、预感或梦兆之类等,但却不能自己做主,达不到想用就有,不用也不会障碍自己的话,那..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
佛门教学的表法艺术-供水篇(第一集)我们在佛前的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像水一样平,没有起波浪,平等心;像水一样能照,水清净、水平等,它就有照的作用,照是觉。那一杯水表什么?清..
听佛来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吃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佛说有数不清的理由不应该吃肉。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因为我们辗转六道,和众生都曾有过亲属的关系,因为这个原因..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第三篇从自利到利他壹媒介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菩萨发心普济群生,故称大乘。《大乘肃静经论》卷十二载,大乘的大有七种意义:1.缘..
第三篇 三轮体空
第三篇三轮体空壹三轮体空的定义在人世生活,有许多人缘来成就我们,是以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协助,可以济人艰苦危机;甚至与工资善、一句赞..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二篇从入世到出世壹媒介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然则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就是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如同觅兔角。所以对于世间、出..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一篇从人道到佛道壹媒介佛教是以工本钱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类经论中..
第三篇 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第三篇人世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壹华藏净土的特色《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肃静的妙境。在华藏净土中,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一毛孔中涵容法界,一切境界都是重重无尽,甚深广大。能体会这种净土,一刹那..
第一篇 苦乐交集
第一篇苦乐交集壹人生之乐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追求快乐是每小我所愿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落款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乐、财源滚滚是快乐、大病初愈是快乐、喜获麟儿是快乐、苦尽甘来是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
第二篇 五趣流转
第二篇五趣流转壹媒介《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如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更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因为众生迷妄、做作,在三界里死活轮回,受无量苦,不能求得真实的安宁,是以有「三界苦轮」、「三界..
第四篇 五蕴非有
第四篇五蕴非有壹媒介「四大」说清楚明了宇宙物质世界人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若何在缘起轨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进一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贰何谓「五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五蕴就是说,世间的..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第二篇空间(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壹媒介每小我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计的外在情况,譬如我们栖身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们心外的空间。个中尤以「家」是我们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间,当一小我经由了日..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第一篇三界二十八天壹媒介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更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好坏、苦..
第三篇 佛陀十号
第三篇佛陀十号壹佛陀十号的定义我们除了从佛身来懂得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熟悉佛陀。因为佛陀其实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各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觉世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王、大医王、佛天、佛日、..
第一篇 涅槃寂静
第一篇涅槃寂静壹媒介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奥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愿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然则一般人误把涅槃算作灭亡的意思,是以祭吊的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其实涅槃..
第三篇 法身实相
第三篇法身实相壹法身实相的定义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合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实相具有相同的意义,《华严经》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弗成得考虑。法身实相是涅槃的三..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第一篇法身、报身、应身壹三身的定义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只如斯,无量劫前即已证悟的处死明如来、龙种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驾慈航,现观音、文殊等菩萨身,..
第二篇 解脱安闲
第二篇解脱安闲壹解脱安闲的定义解脱,就是解开捆扎,脱身而出的意思;安闲,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安闲,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安闲,是一体的两面,能解脱就能安闲,能安闲就能解脱。诸佛菩萨游诸国土,度化有情,示教利喜,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离苦得乐,获得..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二篇十法界壹媒介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聪明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以前、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赓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